地点
夏令营的选择之英国篇
5 月,是选定夏令营的关键时节,《环球》 杂志编辑部对中国的夏令营市场进行了调研,并邀海外分 社记者,对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 5 个较具 代表性的国家的夏令营进行了近距离的探访和深度分析。 期待这份调研报告能帮助你做好“夏令营的选择”。 在英国,夏令营通常被称为夏校(summer school)。一个“校”字,尽显其教育属性,也使其成为英国教育产业链中独特的一环。 2014 年 7 月 16 日,“2014 汉语桥——英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上,英国中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与百年前起源于美国的夏令营相比,英国夏校历史不长,起步于大约50年前。但得益于英语语言和英国教育体系的独特优势,英国夏校发展迅速,已形成成熟的监管和运作体系,产品丰富多元,每年暑期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家长把孩子送来体验。 1、夏校项目 英国知名高校和私立中学众多,每到暑假,这些平日里“高冷”的院校纷纷敞开大门,以夏校项目迎接小学员。 去年暑假,《环球》杂志记者在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里遇到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华裔女孩刘令云,她当时正和20个同样年龄在十六七岁的少年参加英国最有名的夏校项目之一“牛津罗亚尔学院夏校”。 这些孩子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希腊等地,在两个星期的夏校时间里,他们以剑桥圣凯瑟琳学院为营地,吃、住、学都在这所始建于15世纪的古老校园里,平均每天上三节课,授课老师全都来自英国各知名大学。 记者了解到,这个项目创立于15年前,面向8到25岁的学生,每年有来自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 学生通过网站直接报名,选择参加的时间和心仪的课程,然后按课程分班,进入位于牛津、剑桥、伦敦、圣安德鲁斯等不同地点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师资、课程、食宿和大部分课余活动都由项目组织方统筹安排。为期两周的游学项目费用约4000英镑(1英镑约合人民币8.8元),为期四周的项目收费8000多英镑。 “我觉得这个夏令营项目最棒的部分是可以在真正的英国大学校园里生活,听大学老师用大学的授课方式上课,体验和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刘令云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刘令云说,夏校的课堂时间大约占百分之五十,还需要完成论文等作业,而课余游玩的时间并不是单纯游览,而是参加辩论、演出、集体去伦敦西区看戏剧等活动。 2、夏校种类 像“牛津罗亚尔学院夏校”这样的学术夏令营项目受到本地和海外学生欢迎。一些机构联合多校资源开办夏校,一些名校则自己运营夏校。 这些夏校以英国名校和师资吸引参与者,收费自然也不低。对英国本土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而言,要想参加这样的夏校并不现实。但他们有类似“低价”版选项,因为英国各级政府每年都会投资支持一些社区夏校项目,满足更多孩子的暑期学习和体验需求。 5月初,英国政府宣布今年将投入910万英镑,用于社区夏校项目,以帮助大约5万低收入家庭儿童获得免费的暑期活动机会,课程包括足球、烹饪等。 英国儿童和家庭事务部长纳齐姆·扎哈维说:“学校假期应该是孩子们获得有趣体验和留下美好回忆的机会,不应该有孩子错过这样的机会⋯⋯这些夏令营将确保参与儿童获得有营养的饮食,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并参加体育和烹饪课程等活动,让学生在学校放假的6个星期内保持活跃并参与社区活动。” 记者在伦敦的邻居朱莉读高中时就曾参加过这类社区夏校。她说,暑假前,学校就会组织学生了解区政府组织的这类夏令营,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30多类科目中自选几门,然后按时间要求到不同地点上课。 虽然是免费,但这些夏校课程质量并不低,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朱莉选择的服装设计、绘画和影视制作都是创意类课程,上课地点有伦敦最负盛名的圣马丁艺术学院、大英博物馆等,授课老师也都是正规高校的老师或高材生。她说,正是在夏校,她学会并爱上了绘画。 在影视制作课结束后,夏校老师还特意组织了一场活动,让学生们邀请朋友和家长来观看他们在课堂上拍摄的电影处女作。她的朋友中就有人为此备受鼓舞,立志未来要以影视拍摄为学习和工作的方向。 3、艺术夏校 英国夏校的内容并非只有学术教育。一些夏校以某一领域为特色,比如马术、戏剧、演讲、音乐、科技、水上运动。 比如一个名叫“奇妙透顶”的水上夏令营,被英国媒体评为“全英十佳夏令营”之一。该夏令营位于西萨塞克斯海边,孩子们白天到海上学习航海知识,接受有资质水手的指导,尝试独木舟、滑板、冲浪等水上运动;晚上则在海滩上围坐在篝火旁,参加有趣的团体活动。 再比如位于汉普郡的“惠灵顿马术夏令营”,由英国马术协会批准,享有很高声誉。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想要提高跳跃技巧的高手,抑或是想要带着自己的马一起来度假的学生,都能在这个寄宿制的马术夏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但无论内容有何不同,英国的夏校普遍重视教授知识或技能,属于教育产品,必须由具备教育资质的机构组织开办,经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国际学校协会等独立机构的认证,对师资、时间安排、安全措施等实施监管,以保障质量和声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