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过半,但海外游学市场依旧日趋火暴,甚至成为许多城市学生的暑期“必修课”。潮流裹挟下,游学热蔚然成风,并逐渐向低龄化蔓延,甚至沦为某些机构的噱头和借机牟敛财利的一种手段。专家指出,透过热闹和喧嚣,如何体现海外游学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气息,引人思考。 1海外游学备受追捧 前不久,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拿回来一张海外游学报名表,让身为高级软件工程师的李栋犯了难。李栋告诉记者,这次组织游学的地点在英国,为期10天,基本就是去当地知名大学感受一下学习环境,其余时间则是四处游玩。孩子年纪太小,现在出去也没什么意义,还挺让人不放心的,等以后大些再说吧。最终,李栋决定不给孩子报名。 和李栋不同,陈菲蓉选择在这个暑假让自己的女儿出国游学,看着回来兴高采烈的孩子,陈菲蓉心情复杂。她向记者坦言,实在地说,现在很多的游学活动,都是砸钱浪费时间,基本就是游而不学、互相攀比的购物之旅。 此次游学之旅,陈菲蓉女儿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观念并没有很大提升,反而开始抱怨自己的零花钱太少,没法买自己喜欢的礼物。陈菲蓉对此颇感无奈:“随着暑期来临,看着周围家庭的孩子一个个蓄势待发,连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都出国游学了,我担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落差,只能咬牙支付了这笔费用。所幸,女儿一路平安,玩得开心,也算是出门开了眼界,值与不值没法具体衡量。”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记者调查发现,进入暑期以来,价格不菲的海外游学在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受追捧。据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相关统计,近5年暑期内,国内公民出境人次呈阶梯式上升,其中由在校学生出境游学所带动的比例尤为突出。根据《2018 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国际游学市场规模为268亿元,参与人数达105 万,并将以年20%以上的增速继续呈现扩大趋势,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会突破400 亿元。伴随着市场开拓,游学项目日渐丰富,价格也水涨船高,通过比对各大旅游网站的游学产品时发现,出境游学产品人均价格在1.5万至4万元之间,价高者可达8万元,根据价格排布,游学天数普遍为1至4周不等。 2低龄化趋势明显 从留学热衍生出游学潮,中国孩子正逐步与世界接轨。古有孔子携众弟子周游列国,马可波罗畅游中国,游学潮也正逐渐和留学热并肩而行。 某教育机构国际部负责人王昭鹏向记者介绍说,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从周游列国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马迁,从郦道元到顾炎武,无不在其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所以游学受到青睐是具有特有魅力和深厚历史背景的。 回到当代,大约从2009年开始,海外游学逐渐走入中国家庭。最开始,主要面向高中生、大学生做出国留学前的准备工作。项目以院校考察类为主,其中包括插班海外名校、参加留学微体验项目、参与学校开放日活动等,其目的是了解海外学校、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为日后的留学生活做初步了解,是很高效的准备环节,也对学生日后择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在近两三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环境总体上升、教育理念的改变,海外游学呈现低龄化趋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初中生已成为海外游学主力军,占出游人数的比例达49%。而高中生、大学生的外出意愿明显降低,高中生占比25%,大学生仅为3%。与之相对的是,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开始大规模参与其中,分别占比11%及6%,成为市场爆发的新增长点。 王昭鹏指出,游学绝不是出国享乐,而是感受国际化教育、接受异域文化氛围、重在体验的活动。通过融入当地教育,与当地学校老师、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但是,随着小学生乃至学龄前儿童参与比例的扩大,海外游学的性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王昭鹏表示,在懵懂的年纪,小朋友们连自己身边的小世界都还没有搞懂,又如何能去理解外域风情?在异国的新鲜感和期待中,很多小朋友始终沉浸在积极探索周边的好奇心里,很难专心致志地完成学习任务,而那些希望子女能借此提高语言能力的家长,期望也恐难达成。须知,一门语言的学习是厚积薄发的过程,靠长时间积累,不可能在1至2周内发生质的飞跃。他确实见过不少留学生出国一年后外语突飞猛进,但很少有人能在一趟游学的时间内完成蜕变。 作为一种由机构主导的商业行为,游学低龄化背后是商家谋求利润最大化的野心。不难发现,除价格不低的报名费外,很多游学团的行程安排中充斥着名牌折扣店、购物中心、迪士尼和名胜景观的娱乐项目,旅游观光占据了游学中的绝对地位和时间。无利不起早,住豪华酒店、吃各地大餐、选购奢侈品、逛特卖场,这绝非商家的无意而为。 王昭鹏因此认为,这种游学本质就是打着学习的名号,在进行游玩异国的风情之旅。既丧失了“学”的真正意义,更无法真正达成和国外同龄人交流的目的。对于青年人来讲,游学四方,访师问学、丰富知识、增进交流、锻炼意志、培养素质,海外游学是很好的选择。但对大多幼龄儿童的游学,他建议家长理性选择,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若真想让孩子走出国门开拓眼界,不妨选择价位更低的境外旅行团,性价比反而更高。 3游学市场亟待规范 教育学专家刘维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境外游学火暴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中国式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是大多数家长“随大流”本着“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使海外游学作为一种服务项目,已被深深嵌入到中产教育消费链中。 其实,作为父母,趁假期让子女到海外走一走,开阔国际视野,本无可厚非。但既然选择价格高昂的海外游学,就要以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制定合适的游学计划。倘若一味随波逐流,盲目跟风,很容易使得颇具教育意义的游学变为“游而不学”,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这就值得商榷了。 刘维东认为,过早地游学从本质上与孩子的年龄、性格、认知等情况相脱节,尤其是其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游学的要求。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在此阶段,不妨将教育重心放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对年龄较大的学生,刘维东建议,在选择游学机构时,应该注意其规划的“游”“学”比例。家长应该明确,游学的主要目的是去感受另外一种教育的可能性,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真正地进入海外的学校和课堂。其中,“学”应占行程的七成以上,而“游”的比例控制在两成左右为佳。以2周时间为例,起码应该安排10天时间感受当地学习氛围,剩余的时间才能考虑到游玩。但据他所知,这样的安排是很多游学机构做不到的。 海外游学需求大、市场旺,利益驱动之下,市场不乏乱象。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导致游学机构发展良莠不齐。在充满噱头的宣传下,很多家长以为可以全面接触海外名校,岂知就是去校园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在开放日听听课,请当地学生聊聊天,名师课堂更是子虚乌有。 上述人士还认为,这是因为相应的行业监管没有完善所导致的。相关部门应严格规范监督,除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服务性标准外,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高标准提高游学机构的准入门槛。防止学校、老师被游学机构的“产业链”逻辑捕获,避免相关获利人推波助澜,使海外游学成为层层组织牟敛财利的手段,以此确保家长和学生的消费权益,真正做到游出去、学回来。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