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教育中的“炫耀欲”
朋友圈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A的女儿画画得了奖,B的儿子书法被展览,C的孩子能用外语交流,全都要晒到朋友圈,都是360度无死角的完美。这些孩子不仅活在朋友圈,更活在生活圈,父母提到孩子就滔滔不绝,孩子有了“三道杠”要宣传,连当上个破班委也要大肆炫耀,甚至有的孩子钢琴考级结果还没有出来,家长就对外说孩子“钢琴八级”了。 我认识一位家长,孩子的作文被发表在学校的杂志上,父母喜极而泣,复印了好多份散发给大家看,更没想到的是奶奶在小区里逢人便说“我孙子成了作家……” 喜欢炫耀的家长,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发光点”,如果孩子成绩好,就大吹特吹;成绩一般,就吹有天赋;没有天赋,则吹身体好,如,“这孩子一餐可以吃两碗饭,从来不生病”;如果连这个也没得炫耀,还能说“这孩子听话,打他也不哭”……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一位南京家长跟记者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后悔了,原因竟然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很多能炫耀的场合。无数个孩子告诉我,他是“代表全家来考试”,学习成了他的负担,父母总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我们在炫耀孩子的同时,早就忘了:我们是要孩子过得幸福,还是要孩子满足我们的炫耀欲? 01 牛蛙之殇 前不久,上海退休教授撰写的《牛蛙之殇》刷爆了朋友圈,那个患上抽动症的孩子格外让人心疼。为什么叫牛蛙?考上了上海四大名校就叫牛蛙,其余的只能算青蛙。孩子的父母一开始就和邻居家比拼,孩子各种补习班上了三年,最后居然是邻居家的孩子当上了牛蛙,他们家孩子是青蛙,这让他们直接崩溃,无法接受。“我们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 比气难以下咽的是,孩子患上了抽动症,这种病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医生说是长期压力导致的。后来,孩子的父母终于想通了,也不再盲目炫耀和攀比了。 “我忽然明白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我们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我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不是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一切的对照之中,比我们能更快地洞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人生。” 还记得传颂千年的《伤仲永》么,自小聪慧的方仲永被父亲带着天天炫耀,最后泯然众人,成了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许多父母,内心的自尊感特别低,需要靠外界的认可、羡慕来给自己增加一些自尊感,他们自身无法获得,于是就把这种期望值强加到孩子身上。通过炫耀孩子,会让他们自尊感爆棚,所以,他们就不断把孩子逼成了自己可炫耀的资本。然而内心强大,自尊强的父母,却从来不炫耀孩子,因为他们看淡名利,追求自我,也会让孩子去追求自我,他们不需要拿什么出来炫耀,更加不会拿孩子炫耀,因为他们内心很满足。 02 父母用炫耀给孩子营造一个虚假的世界 《奇葩说》中,肖骁提到一件事,朋友向他秀孩子,拉着他看女儿玩一款早教益智玩具——火火兔。肖骁内心无比崩溃,可依旧拍着手说“特别可爱、特别可爱”。他不喜欢这样的炫耀,也谈不上多认同这个孩子,但也只能礼貌性附和。因为有炫耀就有掌声,出于礼貌,哪怕是违心,别人也会鼓掌认同。可孩子却分不出真假,听到赞美和鼓励,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 曾在奥运会开幕式大放异彩的林妙可,年初参加艺考却多次落榜,让人感叹是伤仲永的翻版。她从9岁到17岁,一成不变的摇头晃脑、嗲里嗲气。但9岁时这么做,别人会说你天真浪漫,17岁还这样就让人作呕。为什么她会这样?因为9岁的时候摇头晃脑、嗲里嗲气,听到的掌声太多了,父母拉着她到处炫耀,给她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最后17岁依然如此。孩子永远会跟着掌声走,但掌声多了就会偏离航道,所认知的世界也停留在儿童阶段,与成年的世界格格不入。 03 炫耀的父母造就攀比孩子 前不久,一个10岁的男孩围棋下得好,父母到处炫耀,可是孩子却说父母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他嫌弃父母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说钱比成绩好重要多了。他嫌弃儿童手表,却羡慕同学们的iPhone7。生活在炫耀里的孩子很敏感,在父母的炫耀声中,他们什么事情都要和同学比一个高低,于是就造成了攀比的心理。他与其说是对父母不满,不如说是对同学的羡慕和深深的自卑感。 我有一个表姐咬牙把小孩送到了贵族学校,天天炫耀学校怎么好,宝贝学习如何用功,满满的自豪感。去年暑假,表姐带着小外甥女来我这里旅游,我全程接待,却总感觉孩子有点闷闷不乐。我问她是不是不喜欢这里的风景,她扭捏地说:“我同学都去外国旅游了,只有我在国内,好丢脸啊。” 原来在父母极力炫耀时,孩子也在相互攀比中,一旦不如意,就会失望、埋怨父母,乃至成了白眼狼。 浙江义乌一母亲每月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对。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某,因为母亲拿不出高昂的生活费,就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中国式的攀比害死人,孩子活在别人的看法里,生命没有自我价值,不仅累,甚至会扭曲三观,变得狰狞可怕。 04 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 李泽钜和李泽锴上学时,许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他们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下学。以至于两个孩子闷闷不乐地问父亲:“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呢?” 李嘉诚笑着解释:“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 海明威从小在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度过,因此他才能写出《老人与海》这样伟大的作品;沈从文认为自己只是在江边打赤脚长大的农民,所以他才能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边城》;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去经历人生百味,去观察世间百态,才是父母最好的馈赠。 虽然没用炫耀的资本,但却会因此明白奋斗的意义,进而不断完善自我。父母要教会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沦为自己炫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