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窗明几净,绿树成荫,排列有序,书声琅琅……这大概是大家对学校最直观的印象。虽有围墙,但墙里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一种学校,他们没有围墙和书桌,也没有粉笔和三尺讲台,它们却能为青少年的教育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就是营地学校。
营地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的一种社会教育模式。美国国营地协会1998年给出的定义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随着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单纯的把孩子禁锢在课堂和培训班中,营地就成了一种新兴的假期学习地。
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有150多年的历史。据美国营地协会统计,目前美国有大约1.2万个营地,其中有7000个住宿营地,5000个非住宿营地。一项针对美国成功女性的调查显示,80%的人参加过营地活动,64%的女CEO参加过女童军的营地教育,92%的人表示营地教育能帮助她们面对未来成人世界的挑战。
澳大利亚营地协会成立于2006年,有900个营地为300万青少年提供服务,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学校每年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一周的营地活动。在澳大利亚,营地已成为整个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俄罗斯是世界上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有5.5万个营地。日本将野外生存能力视为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在《保健体育大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体育课与大自然结合开展。
新西兰同样也将“野外生存生活”内容列入课程。在西方,营地教育有着很专业的课程体系,他们的营地往往具有湖泊、森林和木屋,有几十种各式各样的项目。一到假期,学生们就会去营地参加活动,锻炼领导力、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独立性等等。他们的很多项目会故意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达到教育的意义。
进入中国的营地教育因地制宜有了自己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专家孙云晓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通过描写中日两国孩子在内蒙古的一次户外夏令营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暴露出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由此揭开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序幕。目前,中国拥有各类营地1500个左右,每年参与营地教育的学生约20万,与整体国内青少年人口基数相比,参与度还处于非常低的阶段。
目前虽然有很多家长认识到了营地教育对孩子在培养团队意识、独立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小的作用,但是不菲的费用以及对孩子是否会落下学习成绩的担忧让一些家长望而却步。除此之外,国内的营地学校鱼龙混杂,项目繁多。如何选择一家合适的学校,既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就很显得很重要了。
营地教育更像是日常课堂教育的补充,本质上它是一种户外教育,而不是单纯的集体旅行。营地教育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需要家长和孩子们对它对一份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