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留学能起到什么正面和负面的作用

昨晚小编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绝非玩笑:香港问题引发留学生家庭撕裂!》抱着怀疑标题党的心态点了进去,内容之震惊令小编大跌眼镜。其核心思想即:未成年孩子不在身边难以控制其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再跟自己统一阵线、没接受足够的爱国教育、白眼狼三点。
这怎么听也是又一个父母皆祸害的故事啊?
来来来,我们先不聊控制,谈谈教育中,未成年人留学能起到什么正面和负面的作用。
01有钱人都送孩子出国留学
社会对低龄留学有一个普遍的偏见:有钱人都送孩子出国,越早送越有钱。听起来挺仇富的,许多有钱人也难逃这样的迷思:反正在国内也上国际学校,还不如去本土打包读书活动寄宿,花销都差不多,事还省了一大半!
而小编甚至还听过这样的论调:“ta有钱怎么不送孩子出国呢?说明还是没钱!”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国人教育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教育非常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人,各人本身的特性和年龄阶段都要尝试不同的教育手段,这也是小班化教学、定制化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低龄留学也是众多教育方式当中的一种选择,为无法适应同年级国内应试教育的孩子提供一条可行的出路。当然,留学价格不菲,然而刚才也提到了,相对于那些本身已经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孩子来说,在中、在海外就读的价格并没有太大差别。
阶级决定教育
这里的阶级不仅仅值按照财富等级划分的社会群体。还指按照社会分工划分的群体。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然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甚至人生对照组。通俗来讲:知识分子的孩子会写字,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么阶级决定教育这句话归根结底还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社会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人生。有产阶级大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财富积累,疏于亲子教育的他们绝大多数都会花费较多金钱去培养孩子,比如送出国学校、报名短途旅行、境外夏令营、体育或音乐集训等等。而无产阶级尽管疲于奔忙,没有太多业余时间,然而更多的陪伴——每人一张书桌工作、学习,周末和假期一起去免费、低收费的公园博物馆,去图书馆办借阅卡,去小区里打羽毛球...教育这盘全局大棋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打法。
小编曾经带队Jessica和她的儿子Alfie去英国上了俩周幼儿园,每次晚饭前Jessica都会带当时三岁多的Alfie读绘本,在车上会一起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看过的建筑当作复习。同时参加的家长都会向Jessica摆手,“小孩这么小,听不懂的!记不住的!对博物馆没有兴趣的!”Jessica也没慌忙解释,静静地叫Alfie送妹妹绘本图书,带着妹妹一起听读。这两天我又看到jessica的朋友圈,她带着Alfie在暑假里穿梭中国大地,看活动物、逛展。四岁的Alfie眼睛里气定神闲,表达掷地有声,俨然一个天真的小大人。
02留学≠托管式育儿
国家下发过两次文件,都表明了一个核心:学校承担教育全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家庭在教育这件事上,责任重大,责无旁贷!那么把未成年人送出国门,是否意味着学校全权代理地托管式育儿呢?
上世纪60年代,前谷歌大中华执行官李开复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被妈妈送去美国,寄住在哥哥嫂子家里,那时候语言不好,哥嫂工作忙,总是抹泪。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妈妈每个星期一封的家书从不间断,她训练李开复写中文、连中文,跟她聊见闻、谈自己的感受,时刻关心孩子发生了什么,结交了什么朋友,有什么困惑,尽管身处天涯仍然告诉孩子,我时刻准备着成为你的后盾!李开复的自传里,妈妈的陪伴甚至优于近在身边的哥嫂,忙碌的哥嫂更像现在学校派定的监护人,只实行必要的监护职责,假期带着他出去玩耍旅行,一样无法做到每日的嘘寒问暖。
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也是每分钟都在飞速变化的。做父母的首先要明白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再加以正确引导。
爱国教育
瑞典是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小编在法国有个瑞典闺蜜,年级很轻想法却很全面。她从来没有为她支持的政府“站过台”,因为这样的政府压根就不存在。瑞典闺蜜的信仰就是世界大同。
什么样的人不会受政局利用呢?
就是以全人类福祉为考量的人类。
试想一下诺大的中国都有多少人给同胞贴标签、打地图炮,现在换了更大的范围,多了一些意识形态,就变成出了国向帝国主义倒戈了?中国诺大疆土,小留学生却没发现一点优点?这个锅留学不背。
瑞典姑娘忽闪着21岁的大眼睛,略显老成地说:“任何体制(system)都有它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它,也不能一味抨击它。实际操作层面,没有最好的解决办法,只会有最适合的解决办法。”
这个叫NATHAN RICH的博主做了十年世界顶尖的电影特效师,现在作为中国通时长分享中西信息,建议大家看看
西方有个垄断级的视频门户网站:YOUTUBE油管,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NATHAN RICH做了非常详细的对比说明有审查制度的某中国门户网站和无审查制度的YOUTUBE(却变相限流支持中国的博主与视频)对同一支视频的不同处理态度。
真是让小编不禁想到明码标价的上海车牌和暗地竞拍的北京车牌。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北京车牌成交价格远高于沪牌。
青少年还不明白这么高深的道理?
没关系,这个过程里,父母要共同加油啊
03多聆听,爱≠控制
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孩子“出了问题”,“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不要惊慌,不要着急。更别骂骂咧咧挥手揍娃,而是
心平气和地问问:为什么这么认为。
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才是亲子聆听的正确方式。孩子已经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观点。而所观所闻远不及大人的深度与广度,把自己靠时间沉淀下来的睿智用作孩子思想的坚实后盾、像一本书一样任孩子缓缓翻看,哪怕第一次谈崩了,也要多表达感受,而非下结论,比如“你一刀切的语气我觉得很不舒服”,“听到你这样武断地标签化某一个族群我有点失望”等等。孩子的内心深入一定全心爱着父母,这一点亲人间绝不必质疑,那么良好的表达方式,作为长者,父母也该先行。
我的孩子是白眼狼?
低龄留学是为了让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充分发展他的潜能,遇到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会自己做决定,并最终有一份自己热爱并享受的事业。如果指望孩子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父母在教育上的投资,我们的文化鼓励这样的道德思想,但不提倡以此绑架另一位生命个体未来的行为。
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决定买单,
如果像这样最坏的后果也无法承受,千万不要生孩子啊!
低龄留学在英国advantagies in studying in the UK
英国作为低龄留学热门国家之一
在此阶段具备的六大优势:
1.课程紧凑、标准严、教学质量高,各项学科皆有相对应的顶尖院校。
2.参加A-level考试每年有2-4次的考试机会取成绩最高一次记录,避免失误。
3.英国私立寄宿制高中一直保持极高升学率,英国正规的寄宿中学基本都有95%以上的大学升学率,多数毕业生进入英国排名前20的大学,其中一半学生进入排名前10位的大学学。
4.英国是世界交通枢纽,交通便利。
5.作为英语的起源地, 在英国能够习得最正统的英式发音。这个尊重传统却又高速现代化发展的国家,将古典与现代科技完美平衡。英国的文化艺术高度发展,有着数不清的博物馆、美术馆丶 歌剧院等文化设施,让人充分感受文艺大国的创意魅力。
6.英国是高福利国家,社会矛盾少,且当地人为人处事也非常绅士。英国相对传统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非常适合低龄学生学习和生活。
此外,未成年人送出国门绝不意味着思想上的脱轨、行为上的脱序,而引发留学生家庭分裂的,只有可能是其家庭本身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人抨击东亚文化里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那么面对问题,最合适的处理方法除了指出它,就是解决它。以前小编遇到过一位银行的高管妈妈,非常会跟孩子打交道,问其秘诀,妈妈摆摆手说:“唉,就是把孩子当客户呗。” 哪有那么多天使孩子,还不是因为有天才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