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之劳伦斯科学营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劳伦斯科学实习营概要

1. 实习期间:7/6-7/27 (3周)

2. 工作份量:两周:每周30小时一个主题,每天6小时工作时间

一周:伯克利STEM学科大揭秘—实验室导览及研究员演讲

3. 课程性质:科学实践—连结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应用

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实务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

适合各专业的工程设计流程与周期的习惯养成

4. 实习场地:伯克利大学工程学院实验室 劳伦斯科学馆工作坊

5. 实用工具:电脑编程,电子控制平台,应用软件

实习课题

Coding Nanosatellites

使用Scratch来编程Hummingbird微控制器,帮助太空站发射推进器、寻找光源、拦截逼近的小行星、以及回应舱内机组人员发出的语音命令。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并提高已有的电脑编程技巧和计算思维技巧。

实习分享

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同学们本周与编程和卫星的故事。

林贝盈同学:

对于我们来说,本周最重要的就是卫星编程的课程了。在课程的最后,我们都做出了让我们满意的final project并且也足以让我们感到自豪。在五天的时间里,我们学习着,尝试着,探索着,一步步成长着,才有了最终的成果。在课程的最开始,我们学习的不过是最基础的代码,使用blocks,然后学会让机器人转向和开启LED。这些对于大家来说都不算是太难的事情,但是后面的课程却开始一点点变得更有挑战性。在设计卫星的防御系统时,我们需要使用距离感应让卫星前的盖子合上。

作为挑战,大家都选择了在原本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改进,但是却没有这想象的这么容易。我们组尝试着使用变量,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最终用了一个比较麻烦的代码,同时这也说明了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其他组也多多少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后来我们又学习了光控和声控的系统,困难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最后在老师 Ben和 Arielle的帮助下,我们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Final project的要求是在原本的卫星上进行改进,大家最终的成果也都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组在程序中编入了儿歌,在引人发笑背后却是不断尝试,失败并继续尝试的整个上午,有的组在原本的卫星上做了改进,增加功能和改进外观一个不少,也是用尽了十八般武艺,还有的组直接进行改造,把卫星变成了扫地机器人,一个轨道经过了数十次的调整。我觉得最厉害的作品是一个超级马里奥的游戏机,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注入在其中的心血确实不容忽视的。

林逸扬同学:

在这收获颇丰的一周里,我们学习了现在非常引人关注的编程.曾早在13年就开始倡导的“编程一小时”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以身作则带头学编程。编程已然不仅仅是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内容了,它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代的素养向我们靠近。AR,VR,AI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时代变化的飞快。

在第一天里,对于纳米卫星,空间站所知甚少的我们开始了对这方面的学习.在得知此次不仅要编程还要做纸质空间站的我们多少有些激动.毕竟编程是我们触摸不到的,有纸质空间站的辅佐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自己编程的错误,还能提高动手能力,也更能享受自己成功的兴奋。凡事都有由简而繁的过程,第一天的我们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简单制作了一个能让空间站转动的编程。虽说中间遇到了小小的困难,我们无法让提供动力的机器只转动一定的距离,但在接下来摸索中我们认识到了暂停在一个编程里是十分重要的。

经过一天的磨练我们渐渐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在接下来的一天里我们加入了开关门的元素,门的开关固然简单,但如何让门随着物体的接近程度不同而改变开关的程度确实是个难题,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着加入了别的东西,变量。这次尝试不仅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也为之后的编程打下了铺垫。

第三天早晨我们去参观了AI(人工智能)的展示,还有人为我们讲解了一些NASA,SSL,ICON的知识,虽然有些一知半解但却让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层次.而周四我们利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制造了自己的纸质火箭,并成功的进行了试飞。

周三周四编程的最终挑战尤为困难,不少人为此下课时间也不忘讨论.一个是如何搜索最强的太阳能,一个是可以带来便利的声控开关灯.不少人为此想破了头脑,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下课时间的讨论也终于有了结果.至此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正确的思想一定是在许多错误的思想多次碰撞中型成的。

这周的最后一天里我们自由发挥创造出了许多稀奇可爱的太空站,也可以说是为这周带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结尾吧。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新纪元

Categories: 地点游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