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海外游学改变了马云的人生
1985年的29天澳洲行,我学到的是,你在书本上学到的、你的父母告诉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
这个世界太有趣了,这个世界太独特了,你需要自己去体验。
——马云
“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
“你好,我是David,这是我的父亲Ken,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
谁曾想1980年宁静的西湖河边,一句主动的自我介绍,递给了年少的马云一枚打开世界,重塑视野的钥匙。
西湖边,一次奇妙的相遇
1980年,刚刚打开改革开放大门的中国迎来了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团,Morley一家也在其中。
父亲Ken·Morley是一位刚刚退休的电气工程师,在1970年代加入了澳中友好协会;母亲叫Judy,他们有三个孩子,David是其中之一。
1980年7月1日,他们来到了杭州。
晚上,在西湖边游逛的时候,一个和David Morley年纪相仿的中国男孩走上前来,微笑着,用略显稚嫩的英语和他们打招呼。
这个十几岁的杭州男孩,就是马云。
在莫利一家人眼里,这个骑着自行车,到处主动和外国游客招呼,以此来练习自己笨拙口语的少年,是热情、独特而上进的。
在那之后,像英语教材中的李雷和Jim Green一样,来自中国杭州的马云与来自澳大利亚的David成为了朋友、笔友。
马云开始定期与David,以及他的父亲Ken通信,并和David一样称Ken为"father"。
Ken告诉马云,“把字据留大点,这样好在回信时把一些‘纠正’,写在字距空白处"。Ken想通过这些细致的纠正帮助马云更好地学习英语。
这样的通信持续了五年。
拒签7次,一场改变生命的旅程
1985年,马云21岁。像全世界都知道的那样,在不停的努力之后,马云终于考入了杭州师范大学,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及杭州市学联主席。
1985年,21岁的马云考上杭州师范大学,就在那年夏天,Ken向他发出邀请:来澳大利亚看看吧。
马云在他的鼓励下,神奇地拿到了护照,但接连7次签证被拒,让这次旅行差点“流产”。
为了促成马云的这次旅行,Ken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去了纽卡斯尔市政府,多次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电报说明情况。
最后,在Ken和马云的共同努力下,签证顺利通过。
这是一场如此来之不易的旅行。
马云当时随身带了100美金,但始终不敢拿出来——这是从全家所有亲戚那里才凑到的,简直是全家人的全部家当。
但,这场旅行真正改变了马云的人生。
这是马云第一次出国——一个月后,当马云回到杭州时,他好像已经变了一个人。
Ken的家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市郊区的新莱姆顿地区。32年后,当马云第三次来到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回忆起那个时刻,他这么说到:
“(1985年)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
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
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这次旅行打开了马云的眼界,改变了他的未来。
没有那29天,我永远不会这样思考
这场友谊持续了24年。
2004年9月,在和西湖边那个少年相识24年后,Ken去世了,享年78岁。曾经的少年马云,也已经40岁。
马云曾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没有那29天,我永远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
这是少年马云的故事,也是改变马云一生至关重要的一次契机。
我们应该更相信,在孩子青少年时期走出去看世界,鼓励他们尝试用不一样的角度看世界,鼓励他们去相信勇气、智慧和善良,并予以分享,是打开通向未来世界的大门。
孩子的未来,靠什么取胜?
2017年,马云向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捐赠2000万美元成立“Ma-Morley奖学金”回报Ken曾经给予他的指导和支持。
马云说:“在过去,这个世界是知识驱动的,人类和机器会有很大的竞争,但是未来人类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取得胜利。你可以从学校和书本学到知识,但是智慧,只能通过经验得到。
我希望能够让他们走出大学,走出自己的国家、去世界各地看看,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你的见识,就是你的格局。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莱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