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校分享之东京上智夏校
大学的暑假可谓是最长也是最自由的假期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怎么过最有意思呢?
这个暑假,我计划去体验不同的生活和视角,在不同城市像本地人一样生活,最好离上海近些,接触更多东亚文化,也要有一部分时间专门学习。
于是,我决定七月份来东京的上智大学读为期三周的东亚文化课程,做一回东京的学生,在这所小私立大学里过瘾地学我在伯克利大课中体验不到的人文课。
先不说东京这所城市中的花花世界,光是我的东亚文化课程,就让每天上课都变成了一种惊喜。一起来看看我的三节课吧。
第一节课:日本13世纪到18世纪艺术史
一直大爱艺术史的我当然不会错过选修中的艺术史了,更何况,在日本学日本艺术,这不是天时地利人和?
我对日本艺术史的见解大多来自于AP艺术史考试:18世纪平面感极强的刻板画和13世纪的干花园禅寺,都透着近代东方艺术中的与众不同,但我从未近距离感受日本艺术。
也是,脑子里全是英语和西方的艺术见解时,怎么好好品这东方的美?
在这节课里,我们从公元前开始讲述日本的历史,由韩国传来的佛教,到从盛唐吸取来理念和艺术,每个词和时间点,我都能和烂熟于心的中国历史对上号,感叹东亚文化不只是中国。
每天在课上一边听老师讲那佛教、僧人、君王和武士的故事,我一边津津有味地找每个名称和地点的汉字,学它的日语读音。二种文化通过语言交织在一起。
是啊,在日本学它的艺术史总有一种全浸透的感受,想着日语,感受着佛系文化,分析它那从中国借来的东方元素,感受自己作为一个东亚人的文化底蕴,真是爽极了。
可不是,我大多学术见解都来源于留美后的这三年,于是,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和美国文化总充斥着我的世界观。这时候,再来学习东方的艺术,让我感觉突然着地,既踏实又骄傲。
讲飞鸟到平安时代的那节课里,我惊喜地发现讲义里豪不吝啬地装满了佛尊的图片:原来小时候和祖母去拜访的寺庙和菩萨全是文化宝藏,艺术才不只是西方的圣经画本。
每件佛教作品我都可以盯上好久,痴痴地想我印象中的拜佛人看到它的反应。分析艺术跨越了只是计算头有多大、画法多写实,而进入了文化与艺术互动的世界,让我深吸一口气,满是感动。
一下课,我喜欢跑到图书馆借出大图册,爽爽地对照着再看每幅作品的印刷,读不同作者的见解。在桌上一口气摊一桌佛像的图册,感受东方文化在我心中独特的位置,可不真是神仙体验?
不仅如此,作品的真迹都离我不远。奈良时代的东大寺,或是镰仓时代的手卷画,每个作品都像几步之遥,立刻就能实地体验它的艺术和文化,让人越学越带劲。
去镰仓看大佛
跑去东京国立博物馆捋一遍每个时期的历史和艺术特点;跑到镰仓去看十几米的大佛和十一面菩萨,感受图片根本没法表达的雄伟和质感。新学的日语名词帮我读懂标示和讲解,这感觉棒呆了。
如此细致而实地的艺术史学习让我打心底对东亚艺术充满了激情和赞美,感叹作为一个东亚人的文化底蕴,让我感激能有机会在大学里学术性地品味东亚文化。
第二节课:世界大战后的东亚爱国主义
顾名思义,这节课让着迷国际关系的我期待满满。日本、韩国、中国,在二十世纪这个大剧场发生了多少事呀!可我从未从日本的视角理解这场世纪大戏。
重捋自20世纪初的东亚历史,从辛亥革命到满洲事变,从两颗核弹到美国管理下的二战战败国日本,课上的每一分钟都让人高度紧张。
日军签订无条件投降协议
是啊,战争、分裂、侵略、协商,二十世纪中的每个东亚国家都经历了一次来自世界的洗礼,同时也通过这些痛和痒找到了自己的国家思想和情怀。
记得中学时学中国近代史总觉得痛苦,因为中国古代史是完美的,所以总想看淡这支离破碎的近代历史。可直到现在换了个角度再看这段历史时,才发现原来故事那么精细而耐人琢磨。
第一周,我们多方位分析了日本二十世纪的国情和政治,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人文依旧在继续:路上吼着喇叭拉选票的不同党派候选人,祭祀和城市历史,二战后的民主化和崛起,金融泡沫后的小心翼翼。
正是了解了这些,我在城市里溜达时或是看博物馆时更深刻地明白这背后的历史,既身在其中也心在其上,好一个独特的城市体验。
第三节课:实用日语
出发东京前,我临时抱佛脚地学了些日语,语法啦动词啦,可真到飞机落地东京时,想脱口而出说日文时我却大脑一片空白。要多开口练习呀!
我的日语课不关心语法或是读写日语,就是从每天必遇的打招呼、数钱、问路开始,在课堂互动中训练听说,把每组重点词和对话刻在脑海中。
与此同时,身处东京就是最好的练习机会。没两天,我就能在迷宫般的新宿站四处问路,和社团里的日本同学聊我的专业和游玩行程,和路边等红灯的大妈闲聊。每天运用,学日语充满了成就感。
也是,哪怕还搞不明白,多熏陶就是慢性学习。看博物馆时读读日语的介绍,瞧瞧文法是怎么运用的;不懂装懂地在展馆里听大妈回忆她的童年,努力抓取我懂的字词。
就这样,前期的理论和每天都会碰到的运用让在东京学日语变成了一种神仙体验。随学随用,随用也是随学,这学习体验多棒!
课程还在继续,在东京的奇遇也一刻不停。装满感激和好学的心,继续旅程!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零零后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