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校分享之康奈尔夏校

“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
1.引子
康奈尔的夏校始于五个半小时的长途车程。
飞机在下午两点降落在jfk机场,按照计划应该在晚上七点到达campus——但人在上路前永远不会知道一段近400公里的路程究竟会耗费多少时间。
我坐在车里看着天色一点点暗成紫色,打开地图查了查位置,知道终于是快到了。
看着窗外一眼望不到头的农田和原野,再瞧见路边漆黑一片的树林,我默默吐槽着康奈尔的村真是名副其实。
天边不断有成群的鸟飞过,电缆和远处的山丘交织在一处,坑坑洼洼的小路上也只看得见我们一辆车。
九点半,终于看到campus的灯火。
我申请了early check-in,会比正常人早一天入住宿舍,所以一路走去还没看到什么人。
被分到的Clara Dickson Hall算是在新生入住的north campus中最现代(那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产物了)也最大(大概有五百间房间)的一栋宿舍楼。
Dickson是男女同楼,但各占建筑的一半,每层楼中间都会有lounge隔开。
很幸运地拥有一个单人间,里面有一个书桌一张床一个柜子和一个神秘的没用的还有点吓人的衣帽间,没有独立卫生间。
我放下行李,环顾一圈宿舍,还算满意。既来之则安之——我对自己说——三周还很长。
2.你看这个学校又大又长
每天早上在窗外清脆的鸟鸣中醒来,睁开眼就看见暖黄色的阳光从窗户的缝隙里斜斜地射在我的书桌上。
康奈尔的主要教学楼绕着一条主干道分散,从north campus一路向南走到collegetown也就算看完了最主要的部分,途中会经过代表康奈尔出现在各大网站的地标性钟楼。
初次见面,我在钟楼前的广场沿着日光和树荫的交界线一步一步地靠近它,怀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虔诚而又敬畏的心情,像一位西行朝圣的旅人苦行许久终于见到布达拉宫,也如一颗石子被投入蔚蓝的湖泊中泛起细小的涟漪,激动而自制着。
这是百年的文化沉淀所产生的微妙的共鸣与感动。
钟楼下面有olin和uris两个图书馆。
olin装修较为现代,地下还有学校的珍稀物品博物馆,古老的文献安安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等着一批批学者前来膜拜,一排排陈列柜在地底昏黄的灯光中望不到尽头。
olin有一面很大的落地窗,窗外有一片被许多初期建筑围绕着的草地。
有时学到晚上八点正巧遇到夕阳西下,阳光会透过窗户把课本和电脑染成一片金黄。
Uris就在钟楼正下方,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感,从桌椅到书架都是木质的欧式风格,走在地板上还会发出咯吱声,就像走进了一部19世纪的小说场景,是一种有灵魂的美。但这不是我最喜欢Uris的地方。
从Uris正中央的阅览室一直往前走有一个玻璃房,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康村最美的山坡;从玻璃房里橙黄色的旋转楼梯下楼就进入一整层舒适又现代的自习室——仿若穿越。
我总是坐在靠窗的位置,抬眼就能看到山坡下的建筑,坡上的行人,远处绵亘不绝的山脉和静谧低垂与之相缭的云层。
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落之一,不论每天的workload大不大我都愿意来这里坐一坐,过过“老年生活”。
钟楼附近就是Cornell store,里面什么都卖,从各类书籍到学校周边甚至到牙膏肥皂隐形眼镜护理液一应俱全。(在Cornell store或者olin买一杯抹茶冰沙然后使劲嘬一口是真的爽! )
夏校学生都住在给first-year students住的north campus,附近有一个体育馆可以打篮球羽毛球保龄球。
其实不用担心不适应的问题,康奈尔给学生提供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就差来个马杀鸡中心了),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到north campus的rpcc(一个学生中心)解决。
3.日落和瀑布
似乎是在刚到夏校的第一天,跑到libe slope看了一次日落,从此以后只要有空,每到八点半,就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Uris前的观景台上等待日落。
有天晚上,我遇到了有生以来最美的日落。
我看到夕阳一点一点地爬上云层,再给天空染上火一般热烈的红,山峦也在地平线边缘被镶上金边。
山坡下的建筑此时都沉寂地陷入一片暗色,只见得行人在不紧不慢地散步。
随后天边漾出一丝粉,又归于淡紫,最后才沉入暗蓝。
康奈尔的瀑布不亚于任何一个自然旅游景区。
学校自带hiking path,可以沿着瀑布和小溪一直走,两侧是峡谷的石壁或是山上的树林。偶见古老的断木横在小溪中间,淙淙的溪水湍急地跳跃前行。
空气中夹杂着水汽,确认过眼神是老年健康生活的味道没错。
4.自制酸奶和冰淇淋的学校
在康奈尔的伙食还算不错,给夏校学生开放的主要是两个食堂——RPCC和trillium。
RPCC
第一次在rpcc吃饭的时候我有一种农村人进城的错觉,面对着繁多的自助柜台迷失在食物的海洋之中,什么都想试一试。
选择不少,有每天都不一样的当日精选,寿司,各种汤,汉堡,炸鸡,披萨,意面,炒面,omelet,华夫饼,蛋糕,各类冰淇淋,沙拉等。(我晕!!!!!)
我觉得Cornell dining的理念是万物皆可diy哈哈哈哈,像意面炒面一类的柜台都可以自选配料。
餐厅还蛮注重不同的饮食习惯的,如果有素食主义者或者有过敏源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学校的冰淇淋和酸奶都是自制的,味道非常赞。
自制就算了,还有个自己的牌子叫Cornell Dairy,用的乳制品都是学校自己的奶,所以吃起来的时候才会有一种“这是康村限定”的快乐。
Trillium
Trillium开在中心校区,离大多数教学楼都很近,因此在工作日的午餐时段开放,人不少,我一般下课就会冲冲冲冲去抢座。
和rpcc的自助不一样,这里是按价格算的,但是夏校学生每天会有大概11-12刀的meal plan可以刷卡。
里面有意面,拉面,亚洲菜,汉堡,沙拉可以排队,还有各种小吃,速食,饮料等可以选。
大家对trillium的评价还蛮褒贬不一的,我个人还是觉得不错。特别是亚洲菜里面的炒饭我真的吹爆!!天天去吃trillium会腻,但一周去个3-4次还是没问题的。
5.康村一点也不村
Ithaca适合玩的地方一共就三个——college town,target和downtown。
College town开在康奈尔法学院边上,离north campus约有20分钟脚程,有很多餐厅和几家小超市,我每周都会去4-5次。
餐厅价格不算便宜(但是这里物价本来就高),还有两家奶茶店,我和朋友很喜欢在平时workload不大的时候去college town上吃饭。
每周末去一次target采购物资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传统。
对康奈尔“村”的刻板印象在第一次走进target的时候就被扫荡一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时的路实在是人烟稀少以至于对于康奈尔生活水平的期望降到了极低,几个深圳出来的孩子竟然在见到一个还不如沃尔玛大的supermarket时纷纷发出了抑扬顿挫的惊叹。
target里面基本任何夏校需要的生活用品都能买到,所在的商场里面还有一家电影院和很多有意思的小店。
我和朋友在临走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去了一次downtown。
Ithaca的downtown其实是一个很小资的地方,街上有很多卖本土设计师手工制品的店,也可以淘到vintage。
我很喜欢那里的一家出售二手书的书店。我本以为这种允许人们出售旧书并支付费用或给予积分的营业模式利润堪忧——至少我是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慢慢挑选别人用过的书的。
但它大得出奇,上下一共三层楼,所售书籍从几十年前的symbolism字典一直涵盖到到中文的商务书。
可能它开始时不过是一个愿意收旧书的小书店,但在岁月的沉淀中,它被Ithaca居民一路拥簇着有了今日的成就。
在campus和college town可以体验到康奈尔学生的日常,在downtown能触摸当地居民真正的生活,是真正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血脉相连的灵魂所在。
6.Food & Beverages
这课禁止在教室里吃东西喝饮料
害!也太搞笑了!
我学的课叫Entrepreneurship & Concept Development in Food&Beverages Industry(这名字好长??),算是酒店管理学院的一个intro课程,三周有三个学分。我觉得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给分不紧但是也没有很水。
我们的workload算是比较抽象的,每天都不一样——比如第一天上完课以后的各种阅读加起来可能有七十多面,但是也有做case study所以一晚上只要读三面的快乐时光……
基本除了复习考试我都可以在一点前上床,然后第二天七点多爬起来巩固一下去上九点的课,所以睡眠不是大问题。
我觉得康奈尔的酒管还是偏理论,更像一个管理商科。
比如刚开始的几节课我们就学了什么叫entrepreneurship,如何建立一个成功的团队,商业发展运用的causal 和effectual两种逻辑等。还包括餐厅的分级,各种餐厅运用的策略等,特别有意思。
我真的很喜欢这课的模式,会有需要个人完成的reading与analysis也有小组的讨论和一起完成的各种作业。
final project是设计一个food truck(就是那种停在路边卖吃的的车),为它写一个商业计划书:做市场调研,制定菜单,估算成本等;还要拍摄一个类似elevator pitch的视频,叫大家快看我们的小车多美多可爱,我们的商业多么实在可行,我们的主创团队多么专业有经验有激情所以快来给我们投钱!!
Professor是真的很nice(而且挺帅的),每天下课以后排队问问题的人有很多,他都会很耐心地带着一脸慈祥的微笑答疑,即使他会晚一点吃饭。
他把每天下午一点半到两点半定为固定的答疑时间,不强制学生过去。他会继续和学生聊天答疑,我们也会把这段时间用来做小组项目。
我有一本小本子上面记着一些我上课的时候突发奇想冒出来的问题,也会记一些想和教授讨论的关于这个行业的话题,方便在这个时间去找教授。
上课的整体氛围还不错,professor每次和学生要互动的时候都齐刷刷一片手举起来。
我的策略是管它会不会先把手举着再说。大部分同学都很积极外向,和他们一起聊天讨论也很愉快。
学这课会上头。
自从学到比如QSR,fast casual restaurant等餐厅的分类后我走进一家餐厅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环境,柜台和菜单以确定这家餐厅具体应该分到什么类别下。
有的时候上课讨论了shake shack一类的汉堡餐厅后会在trillium的汉堡档看到一溜的F&B学子眼巴巴地排队望着汉堡流口水(有一、、好笑),像一群饥荒过后终于看到救济粮的灾民。
结课以后看到professor提过的chipotle,five guys等快餐店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感,毕竟是学过的东西呀!
7.“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
在夏校的三周里认识了不少人。玩的好的至今已是很好的朋友,而合不来的早晚会随着时间被淡忘。
初次见到我在F&B里的组员时我就觉得大家气场不合。人的感觉有时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果然,在三周的合作里我们就像是同极的磁铁,明明相斥却又被外力强行按在了一起,我还为此失落了一段时间。
好在大家能力与效率都很高,最后的final project也拿了一个不错的分数。
我后来便想开了。他们不过是夏校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更只是我人生中的过客,不必要求事事都与自己的想象无差,有不够完美之处才能让人更快前进。
在刚来康村时就认识了老D,雨哥和旭哥。
老D可温柔了,是个能在奶茶店里读尼采的狠人。
她学freedom&justice,每天要读好多东西,我经常和雨哥开始在图书馆快乐放空的时候老D还在苦读。
冰箱落户于她的宿舍,所以我们老是去她房间蹭吃蹭喝。
雨哥作为一个学人权的女生每天张口闭口爷来爷去的,每天中午都会来找我去trillium吃饭,宿舍的窗户外面有一窝鸟。
旭哥我早就认识了,和雨哥一起组成了我的鬼片组,找不到人看电影的时候问他俩铁定没错,他看鬼片的时候还会把帽子拉上就露个眼睛在外面 🙂
有天和旭哥去看电影公交下错站了被迫冒雨徒步???
刚去的周末学校就搞了个ice cream party。我有点antisocial,对于这样的party都是拿了冰淇淋就溜之大吉,但还是有很多人认识了新朋友的。
我是觉得不用费尽心思去fit in,只要多找兴趣相同的人干点喜欢的事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林子”。
ice cream party
8.结语
离开夏校的那天其实我没有太大感觉,朋友回国也还能见到,只是有些遗憾或许再难见到那样绝美的日落。
七月十三日上午九点,一个人拖着箱子上了去当地机场的公交。
我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流水般向后飞逝,默默对康村说了声再见。
后来去访校,总是习惯把一所学校跟康奈尔对比,看到食堂里的转盘会想到rpcc,看到campus的山坡会想到视野宽广的libe slope,甚至看到酒店浴室的淋浴头都会想到康村的同款。上头,真是上头。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西学千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