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游学记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一直以来都很想出一次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奈何现实诸多限制,渐渐也搁置了这个梦想。有幸碰上了学校设立的海外游学项目,我便以资助生的身份参加了此次的英国之旅。

出发时间定在八月初,我们从广州白云机场乘坐阿联酋航空出发,再从迪拜转机到伦敦盖特维克机场。到达当天正好赶上伦敦希思罗机场罢工,我们为买对航班小小地庆幸了一番,就像返程时赶上香港机场罢工,我们再次庆幸自己订的是从迪拜转机的航班一样。

候机转机等待时间漫长,机场又大,我一边百无聊赖地步行等待,一边和身边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然后意外地发现和我搭话的人正好是我在出游群里盲目组队组到的学妹室友。如今想来,我和子奕的这次初见也真是又好玩又好笑。

气候

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说是全年温和湿润,但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来说,空气还是太干了。基本上每天醒来都很口渴,皮肤不及时擦润肤乳就会皲裂,尤其嘴唇,每天都干得脱层皮。有时候风大了,眼睛就干得流泪,泪流完后双眼更是涩得发痛。英国是个神奇的、不管哪个城市风都很大的国度,拥有稳定发型这件事想都不要想,西风天天都在喂我吃自己的头发。简言之,这里的天气给我的感受就是“风干”。

虽是八月份的夏天,由于纬度较高,这里温度相比广东低很多,每天都是十几度到二十几度之间。走在阳光下就刚刚好很温暖,走在阴影里抑或是刮风就得披外套。而且英国天气多变,阴晴无常,往往这一秒大雨倾盆,下一秒就煦日高照了。许是这个原因,在街上基本看不到英国人打伞,就算刮风下雨他们也照样坦然前行,甚至直接短袖短裤上阵,让天天裹着外套瑟瑟发抖的我们由衷佩服。

同样因为纬度高,这里夏天天黑得很晚,晚上八点多天还是亮的,总让初来乍到的我误以为时间还早。

英国脱欧

我们的带队导游是个中国青年,毕业于利物浦大学。每天赶路坐大巴很多,在车上无聊的时候他便变着法子给我们找乐子,顺道也给我们科普了一把英国脱欧。

欧盟全称欧洲联盟,又称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作为欧盟成员国必交会员费,有钱多交,没钱少交,而英国作为资深土豪,交钱多,且英国各方面环境好,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和难民都喜欢往这里跑,如此一来不但挤占了英国人的就业岗位,也占了很多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资源。

2016年,英国首相卡梅伦主持全民公投,脱欧决议以4%的微弱优势通过。2017年~2019年,继任首相特蕾沙·梅就脱欧协议与欧盟展开协商,但一直没协商成功:一方面,英国认为,既然脱欧了,那欧盟的难民移民就不能随意来英国待着了;另一方面,英国又想继续享受欧盟国家间零关税等经济优惠政策——光想好处不要坏处,欧盟哪肯答应?于是欧盟表示,关税一事没门儿,既然脱欧,那就得在边界上设立关卡收税查证。

英国这边一琢磨,其他地方建墙设卡没事儿,但北爱尔兰不行啊。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而英国和爱尔兰素有历史冲突,好不容易才和解,再一隔开,之前的努力不就打水漂了么?再者,北爱尔兰表示,我不想建墙,我想留欧,你脱欧没问题,大不了我脱英。而那边刚闹过独立的苏格兰一听,也激动了,我这经济方面也离不开和欧盟的合作呀,既然你脱英,那我也脱英。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是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虽说同属一个国家,但四大区之间高度自治,对于国家,在宗教文化各方面的归属感并不高。如此一脱,英国不就只剩下英格兰与威尔士了么?官方哪肯答应,于是局面就这么僵持下了。

首相梅姨致力于贯彻人民公投的意志,为“软脱欧”协商提出各种方案,但带有高额的赔款条约的妥协方案一再被议会否决。眼看着deadline将近,再没协商出个方案来,英国就将面临“硬脱欧”,即强硬中断一切政治经济方面的福利政策彻底脱离欧盟;英国再次请求延迟脱欧期限到19年10月31日。

既然脱欧这么麻烦,那不脱了行不?不行。脱欧决议是英国全民公投的结果,如若再举行一次公投,英国的政治的权威性、民主制度的完善性将受到严重质疑。

到底是“留欧”更好、还是“脱欧”更好,这笔账复杂得难以算清,英国脱欧之后会怎么样,也是未知数——毕竟从来没有国家脱过欧。当被问起脱欧问题时,曼大政治与公共政策的教授Dr Timothy J. Oliver如此回复我们。

游学生活

伦敦哈利波特周边专卖店,基本全英都有哈利波特周边店,这个超大IP为英国GDP做了巨大贡献。

游学项目的设计是游10天学2天,我们一行人从伦敦出发,一路向北,往温莎城堡,经过水上伯顿,到巴斯,再到牛津、剑桥,往约克,再到利物浦,最后抵达曼彻斯特,在曼彻斯特大学进行课程学习。

曼彻斯特虽说称得上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但街上的流浪汉却肉眼可见的比其他城市多得多。即便我们住在市中心,随便从窗户看出去都能看到流浪汉。

找到的一个解释是说,英国有工会,有最低时薪标准,为了节省成本,资本家们能少雇佣一个人是一个人。确实,以地铁为例,虽然伦敦铁路网线极其复杂,但每个地铁站里的工作人员却是少得可怜,一个地铁站能见到有两个工作人员就了不起了,基本就一个负责清洁的,最多加一两个安保人员。不像中国,一个地铁站里一帮工作人员,一个安检口至少三个工作人员,一个地铁站还好几个安检口。

复杂的伦敦地铁路线网,一半underground一半train;英国工业革命得早,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坏处就是英国的这些基础设施放在今天实在太老太落后了。

岗位就那么多,能自动化的、能节省的岗位都撤了,而劳动人口那么多,多出来的人自然就失业成为流浪汉了。而这些流浪汉,有些不愿意放弃自尊去救济机构领补助,有些不懂领补助物资的流程,有些沉迷吸毒赌博等等,救助中心即便有足够的物力能力,也无法彻底帮助到所有流浪汉解决全部问题。

水上伯顿镇的玩具店,基本made in China;该镇号称是科茨沃尔德的"威尼斯",清澈见底的疾风河贯穿整个小镇,六座百年拱桥横跨其上,整个小镇非常迷你和童话。

在曼城的第一天是自由活动,未到曼城就开始对当地治安状况感到担心的我,在第一天就弄丢了手机。手机是在走出购物中心前往Tesco超市买水及返回的途中丢失的,但我无法具体判断丢失的原因。沿途询问时鞋店的大叔还好心提醒我们,说这附近有很多小偷,专门盯中国女性下手,一进商场就会跟着她们,并强烈建议我们逛街的时候抓紧自己的包。

许是因为英国这边移动支付并不发达,互联网+的事物也不多,导致我除了刷消息和导航外并不怎么依赖手机,丢了手机后意外的镇定,也没想着马上联系国内的家长——我和周围的人解释说,爸妈和他们的社交圈子都没有出国方面的经验,对于丢手机这件事可能会有夸张的想象,不如先不告诉他们,省得他们瞎操心;另一方面,我已通知了哥哥、冻结了微信和支付宝账号,就算有人利用此行骗,哥哥也能及时在家庭群里说话澄清。

再者,先放两天没有音讯,爸妈或多或少会对真相有所猜测,等到他们把各种可怕的可能性猜完一遍后再告诉他们真相,丢手机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也就好接受得多了(我就可以少听几句唠叨)。

结果到后来转机途中连上网,QQ突然显示好几条消息和未接来电,我才赶紧借了同伴的手机打电话给我妈一五一十地交代清楚——对于真正关心自己的人来说,失联超过一两天就会开始担心了。再进一步想,若是某天真的不幸失联了,通讯录里能惦记起自己、发现不对劲的人,其实也不多吧。

伦敦街头的摩拜,曼大教授说几年前曼城也有摩拜,只是被偷得太多了,现在基本没有了。在英国街头经常看到一些没有车座的自行车,导游解释说是为了防盗,主人锁车的时候会把车座一起带走,骑车的时候再把座椅安回去。

在曼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都是在上课。其中第二天给我们上Entrepreneurship的老先生Dr. Leigh Wharton非常的绅士。在讲Prototype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加深理解,给我们布置了当堂的小组练习——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一个防止领带受用餐污染的小发明,并当场在他的领带上做试验。

一开始我们还有所顾虑,但老先生全程都非常绅士和蔼地让我们在他身上量尺寸、摆弄领带、套我们的小发明,并回应以幽默的鼓励性点评,让我们又惊讶又感动。

伦敦摄政公园;英国有很多公园,虽风格各异但基本都是绿草如茵,人们在草地上谈天睡觉游戏野餐,鸽子在四周来回踱步,或有鸭子天鹅在河中戏水,非常悠闲惬意。

在曼城有三次餐食自理的安排,我和子奕在酒店附近随缘找了一家日料店,意外的是日料店的服务员小姐姐竟然会讲中文。

英国移动支付目前来说尚不普遍,没有信用卡的我们基本都用纸币和硬币。英镑的硬币面值很是复杂,有1、2、5、10、20、50便士和1、2磅,而且硬币大小和面值不成比例。每次找零钱的时候我们都手忙脚乱,等着对方来一句“Let me help you.”

日料店的小姐姐则非常擅长数硬币,一边数一边念“一毛、两毛、五毛……”,非常有意思。
关于英国硬币的秘密:从2008年开始发行的新硬币拼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盾。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虽是短短的十来天,我却与同队的一些人都熟悉起来了,尤其与室友子奕。 依旧记得,最后一节课下课时我们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撒腿狂奔像两个刚放暑假的小学生,赶着大家取行李的空隙偷偷去日料店买便当,在几个超市间来回摁计算器比价扫荡平价棉条,每天清晨一起在起床与赖床间挣扎,晚上各种扯谈拌嘴到接近午夜……虽然是学姐和学妹的关系,在此前更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却意外的合得来,连看着我们打闹的同队人都忍不住疑惑我们之间是什么深远交情。

我早已不习惯说煽情的告别。于是在最后准备离开的时间里,我只是反复地对子奕提起,诸如“这是你最后可以帮我拎东西的机会了,以后回广州你就没这个荣幸给我帮忙了”之类的玩笑话。而她也从最开始的疑惑到后面的恍然,确实,一旦旅行结束,原本就平行的两个人便很难再有更深的交集。

出发的时候我在飞迪拜的航空降落途中晕机吐了,返程的时候倒是因为经历了十来天的大巴旅程锻炼变得不太晕交通。在曼城飞往迪拜时身旁的同伴和子奕交换了座位,于是两人又打闹了一阵,以至于在飞广州的航空上,睡眼朦胧的我习惯性看了一眼左边的位置,以为还在上一班的航空上,看着晃动的人影,心想:子奕怎么变了样子……几秒后才恍然,这一班航空身旁坐着的已经不是子奕了。

顺利抵达白云机场过海关后,看见帅气干练的中国海关工作人员而不是大腹便便的外国工作人员,体验着本国国民专属的过关通道,同行的人感慨说:“第一公民”的感觉真好啊。
我正欲笑出声,回头看见不远处的办公室门上写着两个大字:肃静。第一次由衷觉得四四方方的汉字实在是美得赏心悦目无与伦比。

横跨九千公里的奇妙旅程至此结束,心中虽有千言万语汇至嘴边却只剩下一句话:

回国真好。

Categories: 地点游学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