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夏令营游学分享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营地教育

营地教育到底能带给孩子们什么?

孩子们在宝贵的假期里去营地纯玩是不是太浪费时间?

在进行冬夏令营行程设计时是不是应该把孩子的快乐体验放在首位?

当孩子们在营地活动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长和营地项目组织方应该如何处理和抉择?

即使营地教育理念在国内盛行了几年,很多孩子已经体验过真正的营地教育,相信这些问题仍在困扰着很多家长们。或许2019英国经典营中的孩子们和家长的感受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经历分享

英国经典营是一个为期三周,几天旅游+2周户外营地的项目。其中旅游环节包括伦敦、牛津、剑桥、哈利波特影城、达西庄园、温莎城堡、老特拉福德球场和曼城工业科学博物馆等。因为营员们事先也做足了功课,在短短几天游览过程中,孩子们收获非常大,开心雀跃之情。

旅游过后的入营时间到了,与往年营员的反应不同,今年经典营孩子们入营后显示出了快速的适应性,不论是高空项目、团队合作、水上运动,都能应付自如、乐在其中。

营员们在融入和交友方面也都表现不俗,我们可以感受到营地里孩子们扑面而来的快乐气息了。一切似乎进行的非常顺利,家长们也都纷纷表达了欣喜和感激之情。

第一周周末的生日Party似乎更为这次营地活动增添了亮点,小伙伴们甚至表演起了报菜名的节目,室内足球,小吃、饮料,happy得很哦。

开心的自由活动后,第二周的分组情况和活动安排出炉了。这时,戏剧性的转变开始了:

有两个好朋友因为上周被分在不同的组,本周终于被调整到了同一组而欣喜若狂;

同一个团中另外的几个朋友却被打散,分别分到只有一个中国人的组里,顿感孤独无助;

第一周因为恐高而不敢尝试某些项目的孩子,发现第二周竟然还有机会再来,纷纷摩拳擦掌,暗下决心要再挑战一把;

第一周渐入佳境的几个孩子发现第二周的活动好像和上一周的部分活动重复,便觉得本周有些无聊,开始想家;

而第一周刚开始有点想家的小朋友似乎在领队的关注下逐渐恢复了精气神,开始调皮起来;

虽说仅有十几人的团队,但是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孩子们不同的表现也牵动了地球另一端家长们的心,为了让孩子们有快乐的体验,有的家长提出第二周的营地活动不参加,继续之前的旅游行程;有的建议实行选课制,要营地提供选课服务;还有的家长坚持让孩子继续挑战自己,尝试同一项目的不同玩法;有的家长则建议给孩子们开会讨论一下,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
相信这种父母为孩子担忧的场景大家也都很熟悉。在家长们担忧和讨论的同时,孩子们在营地的生活仍在继续。

据多年的经验,两周户外营第二周的前两天是最难度过的,原因在于:第一周入营时,营地的整体环境、所有设施、活动、人员、住宿、餐饮等等,对孩子们都是全新的,营地有优美的环境,茂密的森林、翠绿的草坪、波光粼粼的湖泊,还有小鸟、松鼠等各种动物不时给孩子们增添惊喜,加之各种惊险刺激的活动,让孩子们目不暇接,他们很容易快速的投入到活动中。因为没有孩子不爱玩。

而第二周的最初两天,营地带给孩子们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孩子们都会进入一个小小的平台期,不自觉的会有一些审美疲劳,有一些想家的情绪, 如果加之好朋友没有分在一组就会很容易有一些消极和抵触情绪产生。

而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其实是父母和领队的鼓励和支持,在孩子们处于一个可进可退的临界点时,一个拥抱、一句激励鼓舞的话会让他们瞬间斗志昂扬、满血复活。

而在项目设计上也正是希望通过两周的营地活动,让孩子们在第一周的新鲜劲儿过后,能够沉淀下来更多的去感受营地文化。因为营地文化的关键并不是活动,也不是单纯的玩和追求快乐,它是通过团队协作,在相互的激励下克服困难,完成个人与团队挑战,取得成功的体验。是孩子们不断突破舒适区,获得自我成长的一种体验。

快乐其实有很多种,相比于第一周的来的很容易、很简单的快乐,第二周经历了苦恼、泪水和汗水磨砺的快乐带给孩子们的是更深层次的震撼,是克服逆境、成功挑战自我的自信和满足。这种经历也会成为他们日后遇到困难时的一种宝贵的借鉴。这一体验对青少年非常宝贵,这也是营地教育在欧美盛行150多年的原因。

在领队老师和家长们的鼓励下,很多孩子开始试着把关注点放到更广的的范围:
与新加入的外国朋友相比,营地的一切我们更熟悉,我们怎么能帮助到其他人?
怎么能让自己在团队活动中更积极和有价值?怎么能让自己更受欢迎?如何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同一个活动第二次玩能不能挑战自己玩到更好?等等

通过这些尝试,全团队的孩子都成功的重新找到了自己在营地中的定位,与外国朋友的交往更为自信、活动中也听到更多的欢呼声、脸上的笑容似乎也更明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