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经历分享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留学

从一开始对“哲学”毫无兴趣,到被高中同学们带成“哲学狂人”并在申请时获益良多;
从一开始因为顾问让自己改20遍文书而抓狂,到最后感激“进大学多亏了这20遍文书”;

从一开始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毫无感觉,到后来觉得这个学校是学术天堂……

高中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目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大一并同时主修3个专业(神经科学,哲学,政治学)的邓同学回顾过去这几年,就好像网上流行的表情包——《变形计》里的王境泽那样,感叹了好几次“真香!”

《变形计》里面城市主人公王境泽初到农村时撂下狠话“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面,从这跳下去,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但后来,他却端着碗边吃边感慨“真香”

01食堂讨论,从哲学路人到哲学狂人

我在高中的时候是哲学社的,可以说是个“哲学狂人”,对哲学知识的广泛了解在申请写文书、面试的时候也给过我很大的帮助。

一开始的时候,我对哲学其实没啥兴趣,不过华南附中国际部的同学们每天都会在食堂聊哲学,举个例子,尼采,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我一开始听不懂,就问同学尼采在讲什么?同学就建议我也可以去看一下哲学书。这样我就渐渐觉得,哲学这东西挺好玩的。

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女权”,我开始也不懂,甚至都不知道这两个字指的是什么东西。但周围的同学就会经常聊女权、性别平等这一类话题,我耳濡目染,也知道了很多这个领域的哲学家,比如波伏娃、萨特等。

跟同学这样天天“食堂讨论”下来,我的思想上不知不觉提升了很多,肚子里有了更多墨水,写文书就会很“有料”。有一次面试的时候,招生官觉得我博览群书,但我其实不算是“博览群书”。很多情况下,是我同学刚读完黑格尔写的书,跟我聊了以后,我就懂了。然后可能另一个同学读过马克思,他就会跟读黑格尔的同学“吵架”,吵完之后两个人对马克思、黑格尔的认识都加深了,我在旁边围观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所以说,同学们之间养成讨论“高大上”话题的习惯,营造这种学习知识的氛围,可以给大家都带来很大帮助。

02文书改了20稿,从嫌弃到感激不尽

我生物课的同桌学长特别“活蹦乱跳”,没事儿我们就会找话题聊天。有次聊到申请顾问,我问他找顾问的经验,他就跟我推荐了我现在的顾问Yichen,说“我能去西北大学就是因为这个顾问”。这可让我太惊讶了:一个顾问真的能有这么厉害吗?但是现在,我也真心觉得我能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其实也全部都是因为我的顾问。

申请期间,我的中介让我写文书写了足足20几遍。我当时就很不爽,还很怀疑顾问的水平——“如果你真的很厉害,我为什么还会沦落到写20多稿文书?”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文书需要的是体现最好的自己,这是很讲究策略的。只有反复写、反复改文书,在过程中不停的自我发掘,你才能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最后才能很完美的把自己表达出来。

如果我找了一般的顾问,他可能就直接让我写个中文的文书,翻译一下就提交了。而我在顾问的要求下,每天写到11、2点,而且差点写不完,是一段非常令人烦躁的时光。但是现在回头看,我以现在的成绩和活动能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多半就是因为我文书写的好。

我有个同学成绩和活动各方面都比我好,SAT1570,但最后只去了一个排名刚到30的新秀大学。他申请时就不怎么写文书。看到我当时天天写文书,他觉得我挺苦的,没想到申请结果却“反转”了。

03ED学校,从闻所未闻到爱它入骨

我被顾问建议申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还没听过这个大学,觉得它没什么名气。但是我自认为水平也不是很高,觉得能上10几名的学校也已经满足了。我的整个高中只有我一个人申请这个大学,因此成功避开了同校竞争。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度过了一年后,我对约翰·霍普金斯从无感变成了喜爱,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进了约翰·霍普金斯之后,我觉得自己到了一个学术天堂。我们学校可以随便学习专业,同时学校还是没有核心课程的,就是学生想怎么学怎么学,想怎么搞事情怎么搞。

我现在想主修三个专业(神经科学、哲学、政治学),不是我水平厉害,全是靠约翰·霍普金斯的学术自由度。尽管三个主修在很多大学都不现实,但是在我们学校,你就是可以三个专业毕业的,除非是学习很难的课程,比如说计算机、生物工程,这种学科要求学生学的很精细,可能没办法主修多门学科。

约翰·霍普金斯的理工科很强,因此我一开始对它的文科有点怀疑,但加入哲学社后,发现我们大学的哲学还挺专业的。在约翰·霍普金斯学习文科还有一个好处:

教授给学生的关注很多,因为我们文科学的学生不多,师生比非常高。比如英语系(English Department)教授有30多个,整个部门的学生只有10几个,这个师生比是2比1,两个教授对一个学生。

这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很简单,教授总得找人讲解他近期的前沿研究呀,那他找谁呢?学生。学生听教授讲授,就能学到很多,也能拓宽眼界,和教授打好关系。此外,约翰·霍普金斯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专业“文理双全”,这完全没有问题。

约翰·霍普金斯的教授资源也是非常吸引我的。我现在大一就已经申请到了3个去实验室实习的机会。“跪舔”教授很讲究技巧,比如,为了这3个机会我发了30多封邮件,给自己做了一个漂亮的简历,写上了自己上过的课和做过的研究、掌握的技能。上教授们的课时,我课后也表达了对教授研究的东西很感兴趣,这样才能被实验室接收。

如果在实验室实习从大一能一直做到大四,就可能有刊物发表的机会,这样将来对研究生的申请就会非常有帮助。国内和美国在科研资源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像Nature, Science, Cell三大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中国今年才发表十几篇文章,但我现在所在实验室的教授一年就能发两三篇Nature。

我觉得留学生最需要重视的资源,还是这些国内和美国有差距的地方。一定要抓住大学四年的机会,学到最好的技术。

Categories: 名校地点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