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YO-China欧洲巡演后记
2019NYO-China欧洲巡演后记
胡晨一(美国胡桃山艺术高中)
NYO-China(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
2019年春季,我报考申请了名为NYO-China(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的暑期音乐夏令营。不同于其他收费性质的音乐营,只要申请者成功考入,包括学费、路费、饭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都由主办方承担,这在当下中国假期音乐营的大氛围里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报名人数众多,竞争也非常激烈。早在2017年,NYO-China第一次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演就大获成功,获得极高的评价,反响热烈!但由于当时我年龄不足,所以遗憾错过…
NYO-China(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成立于2016年,是第一支在世界范围内仅招收14-21岁中国籍音乐学子、真正属于中国的青少年交响乐团。今年主办方经过层层筛选,100余位杰出的青少年乐手脱颖而出,汇聚成为一支代表中国高水平的青少年交响乐团。入选成员中,有的来自中国著名音乐学院及附中,也有世界各国音乐学院或艺术高中的学子,甚至还有一些来自普通大学的非专业的爱乐者……特别令我兴奋的是,这次同时入选的还有两位我在母校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就读时的同班同学。
集训与排练
今年乐团活动的安排是,所有入选团员在上海集结,经过两周合排后,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之后赴欧洲德、英、意三个国家进行巡演。我们此次的演出曲目极为繁重,且不同作品的风格跨度很大,叶小纲《天津组曲》的两个乐章——《盘山天光》与《北塘暮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担任本次巡演的特邀指挥是路多维克·莫洛先生(法国人),他现任美国西雅图交响乐团首席音乐总监。而与乐团共同演绎钢琴协奏曲的独奏家加里克·奥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1970年)的美国钢琴家。
在欧洲巡演之前,我们的集训是驻扎在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两周的封闭式训练时间安排非常紧凑。到达上海集训地的第二天就进行了座次排位考试以及声部分排,指挥第三天即抵达营地,就开始了集体大排。我们每天早上9点从大学招待所出发走路前往音乐学院,尽管路程不远,但7月的上海天气甚是湿热,就像一个蒸笼,所以每天从宾馆走到排练场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上午是乐团合排,从9点半持续到12点半,然后下午是各声部合排,由我们各个声部的导师负责,他们基本都来自国外各大乐团的优秀华人演奏家。
通过参加排练我深切体会到,尽管我的琴龄并不比其他同龄人的年头长,但得益于我的恩师吴秀云老师为我从小打下的基本功,加上美国上学期间有机会在学校安排下的NEC大学乐团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使我可以比较轻松地跟上高强度的训练并驾驭如此高水平的曲目,在座次考试中也获得了导师的肯定与重用!这充分说明了国内的音乐教学水平不比国外逊色,尤其是基本功训练体系是世界一流的!当然也应关注,毕竟我们体内流的是东方血液,在对西方文化的切身感悟上还需重视并不断提升。
NYO-China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乐团,尽管它不是中国实力最强的乐团,但却是最能够代表我们中国新一代青年音乐学子最高水平的乐团。指挥莫洛在第一天给我们合排时说过这样的话:我听过很多人说中国孩子不会拉西洋音乐,更不会拉乐团,但是我不相信这个,我要改变他们这个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来这里。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震撼并鼓舞了我,它让我看到莫洛作为一位外国音乐家,给予我们这些中国学子的信心。也让我意识到在未来,我们作为中国青年音乐家的使命和肩上所担负的重任。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
经过两周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首演。当晚人气异常火爆,座无虚席。由于乐团是第一次亮相,大家都难免会有些紧张和嘀咕:我们这支临时组成的青少年乐团,演奏如此难度的作品,仅仅两周的磨合排练,最终的演出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呢?!当天下午我们早早就抵达了音乐厅,两个小时的彩排、后台热身、调音、候场……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演出的原因,大家都很激动,所以当晚的演出所有人都是发挥了百分之一百二的劲儿在拉、在吹,但这也注定了会发生用力过猛,中间出现赶拍子,拉破音,各声部音量失衡的状况……所幸我们的指挥很有经验,沉着冷静的把突发问题逐一解决,并带回正轨,由此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演出中看指挥是何等重要!一般情况下乐队演奏均匀统一速度的片段时可以多用耳朵聆听,但在演奏某些速度变化频繁或音乐起伏变化大的部分时就一定要盯紧指挥,保证协作,这样才是实现整体演奏质量的关键。当晚音乐会非常成功,我们收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尽管出现了一些小失误,但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知道了在后面三场巡演中需要调整的问题。演出结束我们所有人都疲惫的近乎瘫痪,因为这一场我们演的太卖力了,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由于整个巡演时间安排紧密,我们没有过多休息,第二天下午全体成员前往浦东机场乘深夜航班飞往德国的法兰克福。由于我们大提琴专业的特殊性,主办方为我们十二名大提琴手每人又多购置了一张乐器的机票。非常有意思的是,连空姐都是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大提琴一起上飞机的景象。
德国柏林音乐厅
此次欧洲巡演是我第一次踏上古典音乐的故乡,所以也想借机好好了解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我们巡演的第一站是柏林,飞抵法兰克福后所有团员再乘坐大巴继续前行,乐团100多人整整三个大巴车浩浩荡荡前往柏林……途中6个多小时,我们领略欧洲的风景,的确与中国和美国都大不相同,充满浓浓的田园风情让人看了非常舒服。一路上黄色的麦田、零零散散的大号风车,还有山坡上古老的小城堡,我想那可能是二战前的遗留物吧……到达酒店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柏林爱乐乐团的驻地——柏林爱乐音乐厅,就在酒店附近。站在音乐厅外,看它的外观尽管有些老旧,但是散发的古典气息非常足。真是想不到世界最著名的交响乐团就驻扎在这里排练演出!
我们此次德国巡演的地点是柏林音乐厅,这座音乐厅是德国古典建筑的杰作之一,虽然毁于二战,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修复,但内部设计修旧如旧华丽讲究,身处其中给人不同寻常的壮阔感受!整场演出将通过德法公共电台现场直播,因此对我们乐团的压力也不比在上海的首演小。尤其这是在古典音乐的故乡演出,就算不说出为国争光的口号,但我们内心也深知这对第一次听中国青少年演奏的德国观众来说,会直接决定他们对中国年轻人演奏水准的印象,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由于旅途劳顿与时间安排,我们在柏林演出前除了走台就没有再进行排练,但是大家都尽量在自我调整并在首演经验的基础上,使这次演出在配合上改善了很多。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明显感觉到由于拉的卖力与时差原因状态不好,在音乐会中逐渐出现体力不支的现象。所以在中场休息时我尽力调整自己,闭目养神恢复体力,由此保证了下半场乐团主力作品肖五有质量的完成,并成功加演了两首返场曲目——芭蕾舞剧《螺丝钉》片段和中国交响改编版的《茉莉花》!这次的经验让我意识到,在整场演出曲目繁重的情况下,一定要合理分配体力,不能一味激动与冒进,理性与感性要相互结合,同时积极看指挥与配合衬让……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观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明明全场座无虚席,但是却听不到一点来自观众发出的噪音,观众非常自律,乐章中间也没有一个人鼓掌,而在上海的演出几乎每个乐章都会响起掌声,这种“热情”让台上的我们也是非常无奈…
英国斯内普
演出结束回到酒店已是深夜,第二天就要乘机前往英国,此时切身感受到从事音乐这个专业,孤独与辛苦是必须要品尝与经历的。到达伦敦,还是能让人感觉到欧洲纯正老牌的味道,但是好像多了几分活力。因为我上学的城市美国波士顿历史上就是属于新英格兰地区,所以很多地方可以看到类似的建筑风格和独特气息。这次演出的地点很特别,是在一个名为斯内普的农村小镇,我们乘坐三个小时大巴才到达演出地。这是一个庄园,附近有很大的草地和湖。别看音乐厅是在一个农庄,但除音效非常好之外,其中的设备也异常讲究,三角钢琴、打击乐器、甚至谱架等,都很专业而状态良好!据说这是一个超大酒窖改建而成的,因为材料全部都是木头所以共振非常好。经历了多日舟车劳顿的我们,当天走台时指挥明显感觉到有些团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个别“打瞌睡”的现象!他当机立断开始训话,试图努力把乐团的精神状态调动起来,力保当天的演出不能松懈。现在回想那一场,尽管大家状态有些下降,但是正因为身体的疲惫,反而却更注意到自己的发力发声,不再是一味使劲儿无脑拉,结果是这场的控制力出奇的好,这就是所谓的有得有失吧…
意大利博尔萨诺
接下来的意大利行程可以说是非常曲折,但也收获颇丰。因为我们并没有直接前往意大利,而是先飞往慕尼黑,然后又坐大巴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奥地利,一路风景格外清新自然……在走了两小时山路后最终到达了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半山腰的酒店。这是一家在1964年与1976年冬奥会期间负责接待运动员的酒店。可能这是旅游淡季住客很少,房间里有些潮湿还有一些小昆虫出没……但酒店外的风景非常不错,不远处就是一片冬季才开放的雪场和缆车,尽管是夏季但格外凉爽,到了晚上九点多时望着远山、森林和夕阳的余晖,无不让人感叹自然的力量与魅力!
第二天一早我们出发前往意大利的博尔萨诺,途中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做了短暂停留,也算感受了一下奥地利的街头文化。我们的演出地博尔萨诺是一个位于奥地利与意大利边界的城市,所以事实上可能感受不到太浓的意大利风味。巡演至此尽管大家都已经非常疲惫,还有当天现场观众也没有之前两场多,但全团上下依旧合力展现了最好的状态给观众!因为我们深知,作为古典音乐的传播者就是要对每一位到场的观众负责。这场在市政剧院的演出,也通过意大利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进行了直播。
总结
意大利是此次巡演的最后一站,历时近一个月的夏令营也将告一段落。回顾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最让我感慨的是,此次随团指挥莫洛从第一天进团到最后一天与我们告别,无论路途与排练多么辛苦,他都始终如一的保持着对自己与乐团成员的高标准要求,他的集中与活力体现在每场演出中,沉浸于音乐中的他每次都是挥汗如雨,仿佛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发动机,带领我们品尝音乐中的各种滋味……他的坚韧与执着让我从心底里佩服,他对艺术的严苛及追求,对我触动极大。他反复强调合作意识、淡化自我,对乐团的乐手是至关重要。像莫洛和钢琴家奥尔森这样可以为音乐奔波一生的人,我想定会对我们每一位年轻团员以启示:要拥有打造匠心的精神,不惜挥洒热忱的汗水!为了追求的音乐之梦,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