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留学家长教育心得分享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美国留学

众所周知,

想要进入TOP50美国大学甚至藤校,

需要孩子付出大量的心血:

GPA保持住,标化常常刷,

挤时间做活动,

参加各种各样的背景提升项目......

孩子还在忙碌的同时,家长一点也没闲着

是面对孩子的一切都要亲历亲为?

积极力争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

倾尽所能为孩子大笔斥资不计结果?

给予孩子自主的空间,让他来做主导?
.......

这次邀请到了三位优秀的美中学子家长,她们将以自身一路陪伴孩子成功申请梦校的亲身过来人经历,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探讨:

送娃留美路上,家长该如何聪明借力、不纠结,给予孩子自主成长空间的同时,做好孩子最坚强的后盾,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助力孩子的梦校申请?
家长和孩子、顾问应该如何配合,才能拿到最好的申请结果?
作为过来人,有哪些申请经验值得家长们借鉴?

跟随老师的步伐,赶紧来看看吧~

1谭妈妈专访

谭妈妈教育心得:

千万不要以学霸自居,孩子不是超人,孩子也很累。

既然选择了出国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选择国际课程,不要让犹豫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

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盲目重复刷分并不可取,适当参加英语类活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谭同学基本信息: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大二在读

Q&A

和其他焦虑的妈妈不太一样,谭妈妈很懂得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和我们沟通的过程中非常有逻辑和条理,而且对孩子参加的各类项目相当熟悉,可以说在孩子申请留学的这条路上是非常用心啦!

Q:在之前的申请季中,您的孩子最终拿下了不俗的成绩。如果可以重来,您觉得您会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

A:我们准备出国留学的时间太晚了。我们是在孩子初中毕业之后才决定要出国留学的,导致后面考托福、Sat的时间很紧张,让我们申请之路有点找不到方向。

我们在普高和国际部中间纠结了很久,所以浪费了不少的时间。为了申请美国大学,我们孩子在课余时间花了大量精力报班补习托福,以及自学AP课程,这其实对孩子自身的要求很高。

如果可以重来,我们更倾向于让孩子读两年普高,再转去国际学校或者国际部学习AP课程,文理都兼顾,整个衔接会更顺畅一些。而且国际部或者国际学校会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孩子的申请。

另外,我们很遗憾的事情就是因为出国留学的事情耽误了孩子的身体锻炼,因为准备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我们缺乏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如果可以重来,我们会让更早合理规划留学事宜,注重孩子的锻炼,让他的生活更有规律一些。

Q:在孩子的申请过程中,家长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

A:我觉得家长应该要带孩子外出旅游,开阔眼界,长见识。也就是在出国旅游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游历了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知道了比清华北大更好的学校,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

另外,如果家长和孩子一旦决定了出国留学,父母就应该放弃“保全双方”的痴想——一方面希望孩子冲刺国内名校,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拿到国外大学的offer,这是不现实的。坚定出国留学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孩子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最后,我认为家长要学会放心让孩子去做,包括孩子考托福、和顾问老师之间的沟通,我们都没有任何插手行为。家长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比如在国外护照掉了怎么办?飞机晚点了怎么办?出门在外如何保护自己?如果使用谷歌地图搜索位置等等问题。

Q:申请季中,您和孩子是如何配合申请老师的工作?您建议未来家长怎样支持申请老师的工作?

A:首先在活动方面,我们是在高一快结束才来的美中。孩子在高一时做了一个关于图书馆方面的活动,做活动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确。在和冯老师见面之后,他对孩子的课外活动进行了优化,往公益方面延伸,就变成了后来的“繁星阅读社”。这个活动让孩子找到了公益活动的方向。

除了公益活动,孩子还参加了一些学科活动,科学小怪兽社团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活动主要是给小学的孩子教授计算机和物理,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喜爱计算机和物理学科。

其次是在夏校项目方面,美中的老师们对孩子的帮助也很大。孩子在中学校内曾举办过太空站比赛,冯老师了解之后建议他申请一个关于小行星运行轨迹编程的夏校。为了申请这个夏校,孩子写了6篇文书,修改了4次,一共写了24篇,这个过程长达一个月,申请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但也提高了孩子写文书的水平,也渐渐喜欢上编程。

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个融合了计算机、建筑、机械工程学科的夏校,让孩子去体验不同的学科,让孩子去发掘专业方向和兴趣点所在。在参加夏校的过程中,孩子发现自己对计算机工程比较感兴趣,这对之后大学专业的申请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在文书方面,中方和常春藤外籍文书导师帮助孩子打开写作思路,找准了写作方向。因为孩子的文书写的是哲学和计算机的结合,难度非常大。文书老师不断挖掘思想的深度,最终写成了一篇大家非常满意的文书,对孩子的申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美中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在和美中老师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他渐渐培养起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也是尽量放手让他独立完成社团活动。

总得来说,这两年,活动有了方向、学科有了方向,文书的帮助很大,另外孩子的思想深度也有了很多提升。

Q:您有哪些作为过来人的建议希望给到申请者?

A:对普高家长,我想说的是既然选择了留学,就不要在高考和留学之间犹豫,不要以学霸自居,高考和留学都想保全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哪怕是学霸也很难承受。所以既然选择了留学,就应该把重心放在出国留学上。

另外,家长们不要过度焦虑。就应该信任机构的老师、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人生方向所在,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家长们要学会放手。孩子将来会到国外独立生活和学子,父母就应该在中学阶段让他逐渐学会独立,

最后一个建议,为了提升孩子的标化成绩,许多家长逼迫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不停地刷分,其实我认为这种方式对提分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反而会让孩子身心俱疲。我觉得可以结合一些英语辩论赛、英文阅读活动等应用英语相关的活动来提高英语能力,而不只是重复刷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梁妈妈专访

梁妈妈教育心得:

现在的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家长的思维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请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申请结果的好坏根本在于孩子的自身的条件。
要清醒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匹配适合自己的学校,这样才有好的申请结果。

梁同学基本信息:

纽约大学,大一

Q&A

同样作为教师,梁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颇有心得。她非常认同孩子在申请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但也很配合申请老师的各项工作。最难得的是,梁妈妈能清醒认识到美国大学与自身实力的匹配度的问题,并没有盲目地地追求所谓的名校,值得大家学习!

Q:在孩子的申请过程中,家长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

A:首先,申请季漫长,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平常心,家长不要过于焦虑。另外还要充分信任孩子,因为他们都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而我们家长的思维跟不上社会的大趋势,所以有时候放手让他们去做才会更好。

还有,家长不应该插手过多,但如果孩子提出了需要帮助的要求,家长就应该竭尽所能去帮他,比如安慰和鼓励孩子。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需要孩子面对时家长就少插手。

Q:申请季中,您和孩子是如何配合申请老师的工作?您建议未来家长怎样支持申请老师的工作?

A:我们都很配合老师的申请工作。我比较相信“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其实真正决定孩子申请结果的是孩子本身的实力,不是说谁帮助你申请就一定能申请到名校,也不是说有了申请老师,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推到老师这里,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就算老师再有本事,这都是老师的,而孩子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

每次老师提出了什么要求,我们孩子也是全力配合,比如写文书,一遍一遍修改到最终成型,孩子都是非常认真地去完成。

Q:您有哪些建议希望给到后面的申请者?

A:首先,要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比如自己的写作水平是怎么样的?活动的参与度是怎样的?等等,你先得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了解之后,就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妄自菲薄。

另外一点,孩子申请的学校一定要和自身的实力高度匹配,你自己是什么情况,就去申请什么样的学校,这样子才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3刘妈妈专访

刘妈妈教育心得: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凡,而不是将自己过高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所谓的名校的情结或许只是父母的,对孩子来说,名校或许并不适合他们。
紧张和焦虑是人类很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是不同的人感受强度不同。我们要尝试着去接纳它,而不是陷入自我怀疑的尴尬局面。

刘同学基本信息: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大一

Q&A

刘妈妈非常温柔大方!爱是她贯穿家庭教育的主题,“NO PUSH”是她一直坚持的教育观点。就像全世界的母亲一样,她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努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刘同学就是在这样有爱的家庭下长大的。在本次采访中,刘妈妈分享了她开明的教育理念,对许多家长来说,非常值得借鉴噢~

Q:如果申请季可以重来,您觉得您会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

A:回望上一个申请季,我们的感受是:非常幸运。对现在的录取结果,我们很满意。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我想不只是申请季,在孩子整个的成长里,如果可以重来,我想我会更加放低对她的期盼,让她的起点更低一些,从而做一个快乐前行的自己。

享受胜利光环围绕的冠军是少数,而大多数的我们还是站在一旁鼓掌喝彩的人。如果父母给了孩子很高的期望,比如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航天员,当孩子面临现实落差,心理上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平凡,不管是因为能力还是其他原因。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凡,而不是将自己过高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认为,健康成长要比学习更重要。例如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拥有乐观阳光的心态等等。

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陪伴不够也是我比较遗憾的一点。中国家庭向来是由母亲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其实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里,父亲的角色是有所缺失的。我认为父亲的陪伴其实很简单,陪孩子散步、旅行、聊天等等,父亲陪伴的点滴也是没人可以替代的。

Q:在申请过程中,家长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A: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母亲,毫无保留地去爱她,成为她最坚强的后盾。

再有,父母应该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记得申请季刚开始的时候,冯老师就和我交流过一些对于孩子申请的事情,我对老师说,我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就希望她平安健康,这就是最重要的。

孩子曾有一位非常要好的精神导师,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牛津学子,却和女儿坦言就读名校自己过得并不幸福,这里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学业压力可想而知。这让我们反思到,所谓的名校其实没那么重要,有时只是父母、老师感觉非常荣耀,但名校就一定适合孩子吗?这不一定。

我们曾经问过常春藤外籍导师,美国名校和普通大学之间究竟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

这位老师说没有区别,导师都很愿意来帮助你,都很有责任感,可能最大的区别就是校友资源。

另外家长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更称职的爸妈。比如我会通过参加美中讲座、购买书籍等方式来了解申请的知识,就是为了能理解孩子在申请时遇到的困难,没有理解何来沟通呢?

父母不应该过多干预孩子的申请,要学会放手让她去做,我们可以做的是在一旁默默地陪伴孩子,比如带她去做她喜欢的事情,等到孩子自己消化了压力,也就愿意和父母倾诉了。

Q:申请季中,您和孩子是如何配合申请老师的工作?您建议未来家长怎样支持申请老师的工作?

A:首先要信任,我们当初之所以选择美中,就是觉得这是一家富有情怀的机构,不只是给孩子包装然后去申请名校,还在申请的过程中启发和疏导学生家长,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在选择美中之后,我们就大胆地信任这家机构了。

第二点,我觉得要和老师们多沟通,相互理解。在申请季的高峰期,我也很理解老师们的忙碌,毕竟那么多学生集中在那段时间要申请,是非常辛苦的。

其实美中的老师们也是我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但他们却能和老师畅所欲言。所以我们经常会通过美中的老师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也会让老师把我们的一些想法委婉地传递给孩子,自然就减少了许多沟通的阻力。

Q:您有哪些作为过来人的建议希望给到申请者?

A:学生和家长要放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对申请结果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并付出持续的努力,要坚信努力终有回报,付出终有结果。

在申请季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焦虑,当面临压力时,紧张和焦虑是人类很正常的生理反应,只是不同的人感受强度不同。我们要尝试着去接纳它,而不是陷入自我怀疑的尴尬局面。保持平常心。

不同的家庭孕育着不同的教育理念,

但大家的初衷归为一份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Categories: 地点留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