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之批判性思维解读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美国留学之批判性思维解读

在SAT官方指南教材中,针对SAT的阅读,美国大学理事会讲过这么几句话:

“SAT考试独立于美国高中课程,SAT考试面向美国大学学术能力的要求,SAT阅读测评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文学与非文学的分析方法的掌握。”

在这里,美国大学理事会说的很清楚,SAT阅读不是英语阅读。很多国内优秀的学生,在备考SAT过程中词汇量能达到2w+、数学分数也能考到780分以上,但偏偏就是SAT的阅读考过多次,也难以突破。

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些学生在解决了SAT英语之后,没有跟着提高和掌握美国大学理事会所要求的,SAT批判性阅读的分析方法。对SAT阅读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理解的水平,看不透文章,看不穿作者。

而比影响我们SAT分数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学对于申请者的批判性思维的素质的要求;以及进入美国大学后,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中国学生能否顺利融入美国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批判性思维”俨然成了评判中国教育体系和学生素质的活靶子。

“中国学生到底会不会批判性思考”作为中外媒体不断炒作、演绎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入公众舆论中,戳中中国家长和教育者的痛点。

每到此时,中国教育的辩护者和抨击者都纷纷涌现出来,现身说法,高谈阔论,为家长和学生指点迷津。众多针锋对立的观点都能聚集大量的粉丝和转发量,然而并没有人定义一个最本质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就这样,讨论“批判性思维”仿佛成了中学校园里未成年人间谈论的“性”:每个人都在悄悄议论,但似乎谁也没有真正经历过,所以大家面面相觑,可又都觉得别人可能是做过的,所以每个人都在夸夸其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告诉你什么叫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起源:苏格拉底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

人是很容易受暗示,受诱惑的一种生物,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任凭各种诱惑的摆布,轻易受情感、贪欲、无关考虑、愚蠢偏见等的干扰。而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答方法,形成自己的意见、做出决定、形成结论。

批判性思维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对感官世界与权威表示了极大怀疑,他指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一活,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一千四百多年,质疑的观念才初步被高等学府以及精英阶层所接受。绵延近两个世纪的认识论,到了十八世纪终于有了突破,经过培根,迪卡尔,洛克,霍布斯,伏尔泰等人的持续努力,“怀疑一切”这个口号才具有正当性,启蒙运动更是颠覆了权威的超然性。

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不会盲从附和或者盲目相信权威。他们对信息抱有怀疑,求真的态度,他们懂得发现和分析问题。他们更能作出理想的判断及选择,并能得出经得住考验的结论。

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20世纪40年代 ,批判性思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 70年代 ,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 80年代 ,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国内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人不了解批判性思维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非常感性,而且看问题总是简单化,极容易受惯性思维误导,信息与自己知识背景是否契合常常左右人们的判断,喜欢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做出论断,想当然、自以为是等等。

现代社会,教育何为?

爱因斯坦认为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非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一句话,关于知识的知识才是无用之大用。这与《思考的力量》作者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想法殊途同归,他们除了在心理学界享有盛名,在教育学界也有颇多拥护者,二人深信培养批判性思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当批判性思考成为工具时候,一个人永远不会陷入困境。

如何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弄清楚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培养或锻炼这种思维能力呢。今天就来大家分享下相关知识。

锻炼批判性思维要从提问开始,会提问且懂得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启蒙。

提问也是有模式和方法的,6问法就是一套很好用的提问模式。

Who,谁说的。
说话的人是谁,是名人,权威专家,熟人,亲人……他的话重要吗?

What,说了什么。
他说了什么,他说的是事实还是观点,事实是可以被证实的,而观点是表达情感、信念,是不需要证实的。

Where,在哪儿说的。
说这话的时候他是在哪里说的,是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

When,什么时候说的。
是事前说的,还是事中说的,或者是事后说的。一般事前说的最有可信度,事后说的一般是推卸责任。

Why,为什么说这话。
说话的人,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他说话的有依据吗,他是为了美化或丑化一些人或一些事。

How,他怎么说的。
他说的时候是开心,悲伤,气愤,真心……是口头说还是书面表达。

把握了以上6个主要核心点,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像一个盲目的初学者那样找不准问题的着力点,因此也会让自己更快速的进入到批判性思维的情境演练中。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一个模式就能学会的,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批判,建立推翻再建立再推翻,反反复复的这样加强后,才能形成独立的思维。

因此,锻炼这种思维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持续的输入+输出,那早晚有一天,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就会逐渐形成,并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和实现。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上的说法是Critical Thinking,直译成中文是严谨的思考方式。而中文上的“批判”,则更有批评、判断的意思。但“批判性思维”远不止批判,从原意出发,它更是一种建立再推翻,从迷雾中寻找真理的思考方式。在公正公平的态度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客观剖析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认识到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对其进行控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自己思维方式的受害者,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常常对我们有害无益。摘自《批判性思维工具》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日新月异的后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知识的大爆炸,让我们有点无所适从也更难以判断取舍,这是知识日渐平面化与大众传媒无孔不入带来的结果,是现代人网络化生存的痼疾,唯有通过批判性思考这门系统性的学科,让社会的重生暗蕴其间,启蒙的钟声需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与智慧!

Categories: 地点留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