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令营之考古营体验游记攻略

”去年,我从复旦大学郑奕老师的专著《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中了解到史密松学会这个组织,郑老师曾经在史密松学会做访问学者,全方位考察了史密松学会旗下多家博物馆在公共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这本专著就是对上述考察的学术总结。
今年暑假,我给两个女儿在史密松学会一共报了6个不同主题的夏令营,亲身体验了他们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其中有一个营是考古主题,也是我这次的重点考察对象,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些观察和启发,供大家参考(拉到文末“阅读原文”,有考古营详细信息)。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由于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学术训练(去年曾以36岁高龄参加考研,但是不幸落榜了。。。),所以本文虽然会谈一些公众考古方面的问题,但并不是什么学术文章,仅是从一个家长视角的夏令营游记攻略,如果出现什么硬伤,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Dig Deep
持续时间:5天
营员年龄:3年级到5年级的小学生
参加人数:18人
老师组织:一名考古学家+一名古生物学家+三名志愿者
活动场地:史密松学会所属的各博物馆、地下教室、户外研究工作站
活动目标:帮助营员建立对考古学的初步认识
师资配置好豪华: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带着孩子一起挖地
首先我想谈一下项目名称,一个好的名字是项目成功的一半。Dig Deep,我认为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
理由如下:
它非常直接地体现了考古学在公众的心目和想象中的动作形象,不就是“挖”嘛,还得往深里挖。小营员们通过这个名字,就大概能想象出自己在这里即将要做些什么。
这个名字在体现考古学核心动作的同时,又没有把自己局限在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里,这使得与恐龙化石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出现在活动中。
在大学专业划分里,考古学和古生物学之间的确是有着明确边界的,但对于小朋友们来说,挖恐龙化石和挖人类活动遗迹有区别吗?没有啊,不都一样是挖嘛。不要说是小朋友,就连很多成年人也都会误以为挖恐龙化石属于考古学范畴。
这也难怪在有一些公众考古活动里,老师上来就苦口婆心地撇清考古学与挖恐龙的关系,搞得有些冲着挖恐龙才来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其实换种思路,顺势而为,索性淡化研究对象,转而抓住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共性,让小朋友们先产生去发掘脚下这片土地的兴趣,然后再去区分挖恐龙和挖人类遗存在研究体系上的区别,可能会更加符合小朋友的认知过程。
从学术支持组成上,也可以看出项目设计者的用心,并不是只有考古学家出场,而是配有一名古生物学家,索性把古生物和考古学的关系说透彻。我还专门到去网上查了一下这位古生物学家的学术背景,不错不错,怀俄明大学的博士。(怀俄明州地广人稀,是美国的挖恐龙圣地。)
参观博物馆、工作站,亲自挖文物,这是一个时刻都在动手的营地
接下来我就以流水账的方式,把娃每天的活动记录如下:
1DAY 1-2:趣味游戏初识考古, 选出最喜欢的文物
老师提供一堆文物(也许是复制品),每人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并描述喜欢该文物的原因,或是该文物与自己有什么联系。
引入地层概念
每人面前放一个透明空瓶,让大家先后把大米、麦粒、黄豆等倒入,自然形成厚薄不一但整齐的分层,模拟地层的形成过程,建立地层厚度与相对年代的正向对应关系。
再将瓶子轻轻晃动,扰乱原本整齐的“地层”边界,使之成为边界不均匀并相互渗透的状态。此时老师再介绍真实地层发生重叠打破或倒置的具体原因如洪水、飓风、人类有意识埋藏、动物的挖掘等等。
介绍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叫做“文化层”,并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瓶子中的实际情况,在纸上画出地层图,并用蜘蛛侠、超人、钢铁侠等漫威人物来给每个文化层进行命名。
介绍古生物学与考古学的区别
古生物学研究古代动物化石,考古学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痕迹。
互动游戏
将营员分为三组,每组发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物品,让营员根据这些物品特征来判断物品主人的身份。
我娃那组分到的物品有一盒巧克力、一支笔、一张闪存卡。他们共同认为这些物品的主人是一个学生。
在早期墓葬发掘中,经常会需要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位置关系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年龄等,这个游戏应该是一种模拟。
到非洲艺术博物馆学习
每人选择两件最感兴趣的文物展品并记录下它们的大小、颜色、材质、用途。观摩博物馆研究人员借助显微镜对文物上的纹饰进行线绘,并在给定的纹饰上根据自己的想象涂上当时的颜色。
学习文物分类知识
第二天开始,学习文物分类知识,根据大小、材料、用途、年代、出土位置等标准。
印第安博物馆参观
观察玛雅纪年法的石盘,13个月纪年法,每个月20天。
了解印第安关于天上的星星是如何形成的传说。
在博物馆内剧场观看《我们是谁》影片。
模拟古人的日常生活
回到教室模拟古人的日常生活,具体包括饮食、制作手环项链、用陶土制作陶器,用肥皂模拟制作石器,把垃圾都扔到火中焚烧,在网格纸上绘制签署古人模拟体验残留下的垃圾位置关系图。
2DAY 3:亲身体验考古工作者的日常, 户外考古工作站参观
考古工作站位于华盛顿特区以东40公里左右的湖边,地表有有两堵平行的完整红砖墙,缺损的部分工作人员用铁杠支撑,系18世纪遗存。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本是个小山坡,经研究发现内有遗迹遂进行了发掘。距离房址10米左右是正在发掘的“夏天厨房”,在房址的另一侧找到了1850年左右的一堆生蚝壳和一些玻璃碎片。营员观察现场工作人员使用网筛,将文物从泥土中筛选出的过程。
在考古工作站旁边的湖里捕鱼
两个小朋友一组,每人都穿上齐腰的背带橡胶防水服,一人拿着渔网的一边,两人间隔2米不到,同时往湖中心慢慢走,走到湖水达到腰部左右时停下,将浮标抬高,两人再同时将渔网绷直往岸边走,到岸后将渔网抬起,平放于沙滩上。
用浸泡过湖水的手将不同种类的生物托起,用另一只手盖住,放入盒子里并分为四组,分别为:游鱼类、虾类、螃蟹和贝类、水母类。观察之后将生物再全部放回湖中。
学习不同文物的来源
下午回到史密松学会总部,学习了解不同文物的来源,包括有购买、赠与、借用、警方追赃等。
3DAY 4:要亲自发掘文物了!准备工作做起来
互动游戏
老师提供三种卡片,上面有文物、地点,或者地图。每人领取一张卡片,然后找到手上有与自己卡片能够对应起来的同学。
为day5的模拟考古发掘准备材料和“故事”
把所有营员分为两组,各自挑选一些要在第二天埋藏的物品,并且在这些物品的基础上编一个故事脚本,具体什么物品和故事,两组之间都互相保密。
到第二天,每组把自己挑选的物品埋藏进模拟地层,让另一组来挖掘,并根据挖掘情况还原当时发生的情景,看看相符程度。
我娃这一组选择的物品有:鲨鱼牙齿、尖锐的石器、人类骨骼、石箭镞、鲸鱼牙齿。编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只很大的鲸鱼,人类想杀掉它,但一直射不准,后来这条鲸鱼被远古一种比鲸鱼还要大的鲨鱼吃掉了。有一天人类就在沙滩上玩,大鲨鱼把在海里游泳的人吃了。
自制玛雅年历
学习玛雅纪年法视频,自己制作玛雅年历。
参观自然博物馆
到自然博物馆里参观关于早期人类的展品,了解考古学家重建现场的方法。
例如根据象牙、石器,推测出当时是人类用石器捕猎了大象。根据人的头骨、石器和猎豹下颌骨,推测人类当时用石器把白蚁的窝打开,正在吃白蚁时,被一只猎豹叼到树上,头骨掉到地上。
4DAY 5:亲自挖出“古迹”,还原历史故事👉 学习辨别不同土质的方法
模拟发掘
在教室中央布置一个长方形的大木头盒子,倒入沙、泥土;再用棉线将木盒分为四个区域,两组同学分别将前一天准备好的物品埋藏在属于自己这方的两个区域中,由另一组学员来发掘。
木盒旁边备有筛土用的网,每一个区域安排3名同学,两名负责用手铲发掘,另一名负责在表格上记录发掘出土位置和物品名称。
发掘完毕后,由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出土物品的特征和位置关系还原所发生的故事。
如果你也要来华盛顿,考古迷爸爸教你逛博物馆
最后我还想再补充谈一下史密松学会旗下的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该馆在普及考古和古生物学知识方面,有两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
1
全透明的古生物化石实验室在博物馆一楼化石区的旁边,是古生物化石实验室,与一般的戒备森严的实验室不同,这个实验室是全透明玻璃外墙,内部的布局、实验器械、工作人员的具体动作都一目了然。
其中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借助显微镜和镊子清理一块很小的化石上的附着物,另一名工作人员在对一块已经清理完毕的骨骼化石(好像是恐龙的某一支爪子)涂上一层涂料,并且将缺损部分用一种像硅胶类似材质的东西复原出来。还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对不同部位的古生物化石做分类。
每个工作人员面前的玻璃上,都朝外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我现在正在给恐龙化石做清理工作,你还可以从我上方的显示屏里看到我在显微镜下操作的细节”等等,方便观众了解其工作内容。显示屏也都是朝着观众方向,与工作人员手上的动作同步。
2
馆藏库房的公众互动区在博物馆地下一层,有一个很大的公众互动区,里面分门别类放了十几个馆藏存储柜供公众自由开启,每个藏品柜都有好几层抽屉,每个抽屉上都有编号,抽屉里放的就是藏品。
虽然这些可以对公众开放的藏品总数只占到博物馆总馆藏的九牛一毛,但胜在部类齐全,具体包括有: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植物学、古生物学、矿石学、无脊椎动物学、昆虫学、脊椎动物学。每个学科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藏品柜。
每一件藏品都保存在有机玻璃的盒子里,大到恐龙化石、完整的鳄鱼皮、低地大猩猩的头骨,猫头鹰标本,小到昆虫、陶片、石镞、软体动物。公众可以自由地将这些装有藏品的机玻璃盒从抽屉里取出,近距离观察。
在藏品柜的旁边,配备有工作台,工作台上有一台显微镜、一块与显微镜相连接的显示屏、一台博物馆馆藏检索触摸屏电脑。公众可以将藏品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也可以将藏品标签上的二维码在检索电脑旁扫描后,在电脑中查阅到有关这件藏品的全部信息。
藏品根据贵重程度不同,分为绿色、黄色、红色三种标签。绿色标签的藏品,公众可以打开盒子直接触摸文物或标本;如果是黄色标签,需要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打开盒子;红色标签的藏品不可以打开,一般都是较珍贵的动物标本或文物。
总结
以上就是我作为家长对于此次考古夏令营的一些体会,虽然只触及了到史密松学会包罗万象庞大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但仍然可以很真切地感觉到公共教育在史密松学会中的核心地位,在公众考古项目设计上,也获得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启发。
我们这次参加的包括考古营在内的六个营里,老师们都没怎么拍过现场照片,所以前述的有关夏令营具体活动的内容,都是我根据娃每天回家后的口述整理而成,最后一天可以进教室接娃,我赶紧自己拍了一点照片,其他画面只有靠大家自行脑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