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申请之课外活动解读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美国名校申请之课外活动解读

林书豪在一个采访视频中说,如果回到高中时代,会“尽我所能,不焦虑,享受高中生活”,说出了很多大一新生的心声。对于在读的高中生来说,如何高效的做到“尽我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呢?

美国大学网申时候,需要填写的内容大致包含基本信息(身份和家庭情况)、教育经历(9-12年级成绩单、大学学习经历和获得荣誉)、标化(托福SAT等)、活动和文书。教育经历里的大学学习经历(比如暑期课程)和荣誉(比如竞赛奖项)可以根据情况写进活动列表,除此以外的活动类别可以涉及艺术或音乐、社团、社区服务、家庭责任、兴趣爱好、运动、工作或志愿者等。

学术和活动哪个更重要?

总有文章列出低分高录的学生参加了什么活动和比赛,来证明美国大学不是“唯分数论”,也有文章对活动不甚认可觉得美国大学的本质仍是“应试”。这些结论的得出往往和发言者所经营业务关系密切,也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人们往往有了一个观念,才会按这个观念去做事情,同时,又往往因为自己在做某件事,给自己找恰当的理由。不做长期规划的机构会认为长期规划无事可做,语培机构敲黑板SAT1500以下做活动不如背单词,背景提升机构呼喊标化通货膨胀已失去筛选意义...

我对活动的理解不单为了申请,而是高中时期的一段经历,也可能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2003年除了同学圈大力推广《八度空间》,我还在学校发起了一个募捐,后来校长参与进来,又引起校外关注。虽然最终我们没能救到那个白血病女孩,但相信她和家人都感受到了一丝温暖。无意间得到媒体报道,至今我都留着那张报纸,工作后为壹基金和免费午餐做月捐多少受了那时的影响。

活动的本质,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活动对成长产生的意义。所以活动型文书通过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来表现一个清晰的申请形象。和公司招聘一样,大学在找的,是既优秀(或潜力)又合适的人。活动体现兴趣和能力,有兴趣才可能做好,做成什么样凭本事。

大U和文理学院哪个好?

叫好的人各有各的道理,说的都对。更重要的是考虑需求,你的情况是什么样子,你想要什么。通俗点讲,美国大学要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老外,过去听得懂英语才能谈别的,所以标化是必备;体育特长、艺术天分、社会责任感、领导力也都是被期望着的,这些要从你过往经历中发现。这些经历不是靠嫁接,而是你过往生命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说个故事。高一在读的Jony听说申请美国顶尖大学不能只靠成绩,还得有像样的课外活动,所以和四五个同学筹划了一场少数民族的深山探险。妈妈在看到Jony带回家的户外装备后,才警觉这事不是随便说说,几位同学纳了投名状还击了掌。妈妈跑来找我,表示最好不要劝说制止,Jony不会允许自己在另外几个同学那里跌份儿,何况队伍里还有他暗恋的女生。妈妈一方面希望孩子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又担心安全问题,无奈之下,我答应安排同事一路跟随。妈妈像FBI一样拿到了航班和酒店信息,我两位同事按此订了行程。过程中早起趴猫眼盯着Jony何时出门、出租车几次差点跟丢、两位同事轮流跟进以防被发现等剧情接连上演,直到孩子们背包里面的绳子都快闷坏、相机没有容量、我同事看着他们走进返程登机口,才算结束。没有精古绝城,没有阴山古楼,Jony和同学甚至遇到的都是游客,没怎么和少数民族说过话,至于研究,只能回来后从照片开始。

这算是我参与过的最糟糕的活动之一,虽然其中一位学生家长找了报社把这次旅途写出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责任感,除了了解我国地大物博和偏远地区食物并不好吃外,我不知道Jony那次收获了什么。但申请时候他确实提到了这个活动,他以不高的SAT成绩被美本前30录取,皆大欢喜,我却不敢说那次活动和录取有任何关系。Jony到现在也不知道五年前的那几天,一直有人在“暗中保护”,我那两位煞有介事准备充足的同事像参观大学社团活动一样全程窥探了他们各种摆拍的造型。

《奇葩说》有一期辩论主题是“一键定制孩子完美人生”,很多背景提升机构说“一键定制完美活动”,真的做得到吗?如果夏校也是活动一部分,RSI、TASP是否可以预定名额;如果获奖更加重要,有多少人可以去挑战丘成桐或IMO;又能不能帮助学生成为模联或学生会主席...长远规划是一个目标逐渐确定的过程,不太可能给个清单以后按此执行万事无忧;更别说什么一键定制了。

有没有相对像样的活动?

看名校录取的孩子都做了什么?很多无量化标准的活动(非权威赛制),只看成功案例不符合统计抽样方法。比如看到CTB参赛者被哈佛录取,就判断参加CTB是被录取的标准之一,很片面。应该用他们其他的表现推断下不参加CTB能否被录取,应该了解下每年多少人参加了CTB而其中多少人进了名校。不是说CTB不好,而是你在其中能做些什么,收获什么,是否是你擅长的,你是否喜欢,这更重要。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流(flow),这是我常和学生提到的好的活动标准。没有“某一类”活动更吸引招生官,几十年了,支教、社团、钢琴、主持人、保护珊瑚、哈佛实验室...都被重复太多遍,招生官不再抱着猎奇心理看材料,看的是真情。你发现问题,召唤同伴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执行过程遇佛杀佛,最后还小有成果,影响了身边的人,经过这件事你有感悟有理解,视觉更开阔,思维更成熟。这种产生了心流的活动,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引起招生官共情。

有个特别的例子,我的一个学生Jerry很想出国不愿吃苦被我发配去修路磨练意志,误打误撞,这段经历对他冲击很大,竟成了一个标签活动。他从最初的被迫配合,到后面每天有很多工作感想,竟也对“吃苦”产生了心流,他在身体被钢筋水泥折腾得疲惫不堪后,写下的都是细腻的真情实感。之前我对他会在文书中乏善可陈、乏情可陈的担忧,全都消散。所以,请记得,活动中的获得远比活动本身有意义。

Categories: 地点留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