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游学记五

澳洲游学记
这是我很久很久以前写的了,在2017年的夏天,那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海外游学,坚持每天晚上写随笔。有些董事是路上导游口述,我晚上再写在随笔中,我不敢保证我随笔里的内容全都真实可信,因为我可能没有听清或是记错,如果有不正确的,还请指出,勿怪。
回家的一路上,也是细雨绵绵。
今天是住家爸爸的小儿子来接的我们,他开着他爸爸的车,我了解到,在澳洲当地,年满16岁就可以申领驾照了,想想我可怜的驾照,遥遥无期,都是泪,但是澳洲能让16岁开始申领驾照也是有原因的。
澳洲的马路不宽,拐弯时经常会压线,但是秩序却非常的好,是非常的好,司机们都很有礼貌,不有故意加塞或者飙车的情况,着还是值得国内的司机反省的,但是国内私家车的数量众多,一时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绵绵细雨加上这4月天的温度,也让我想到了清明时节。清明时,堂姐带着奶奶和我的小侄女来玩,爸妈也请了几天假,但是我却觉得非常尴尬。我年龄大了不再是第一次会老家的那个小孩,接触的也多了,所以有的时候和大姐,尤其是和奶奶没什么共同语言。
爸爸给奶奶打电话的时候我也会上去说几句,但不像亲人之间的对对话,更像是几十年不见的人之间的寒暄,距离上次回去也不过3,4年而已。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有吃饭了吗,天气冷码,早上还起早出去散步吗诸如此类的话语。
我拷问自己,这算是一种病态吗?
小时候奶奶带过我几年,然后回到了老家,由外婆接手把我带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很少有奶奶的身影,唯一的映像就是她的一头小波浪卷,更多的是外婆温暖的怀抱和外公的满腹诗词,能文能武。
那时的外公能舞剑,能打太极,会几套拳法,我非常羡慕,老头子年轻时也读过不少书,出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能做做诗,而且也挺押韵。外婆是我们家征讨的对象,有时妈妈,阿姨和妹妹会和我一起“怼”外婆,但是老太太也非常乐意,热衷于此。
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仍然恩恩爱爱,有时也会玩笑的拌嘴,他们为了和我们更接近,学会了使用微信,学会了和我们斗图。
这是多好的老人家啊。他们的年龄也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再也没法抱起我了,我记得很清楚,我小时候胆小不敢坐在外公的肩膀上,唯一一次上去还是有点被霸王硬上弓地架上去的,现在再也没机会了。他们变矮了,变瘦了,我好担心有一天我会失去他们,我爱他们!
再想想我的奶奶,她人挺好,只是我和她接触的实在太少。从初中第一次回老家开始算起,我一共回过2次,她来过2次。我真的不知道,在她有生之年我还能不能再见到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忙碌总是让我们忽略了亲人。
想引用林清玄的一句话,来自他的《咫尺千里》。“我们花更多时间追求物质的生活,却吝于花一点时间来对待自己的亲人;我们用更多力气在一些外面的琐事,却舍不得给最亲爱的人一些关怀。”
我们花更多时间追求物质的生活,却吝于花一点时间来对待自己的亲人;我们用更多力气在一些外面的琐事,却舍不得给最亲爱的人一些关怀。
——林清玄《咫尺千里》
林清玄的书很佛系,我很喜欢他干净的文字,经常随他的文字去往他的乡间、田野,然后开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纵使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出走半生,归来早已不再年少,必饱经风霜,或是早已习惯征战于沙场,但我仍殷切地期盼着,你眼里能泛着少年的光。
我们最爱的人都会慢慢老去,他们的背影也会慢慢消失,我看过朱自清的《背影》,但是我还没仔细观察过我爸爸的背影,我和他时常会拌嘴,一个青春年少,一个中年的尾巴,或许这是我们独特的相处方式,也或许,我们都值得好好思忖一下了。
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