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名校录取规则

两个月前,18岁男孩Kyle Kashuv 被哈佛大学撤销offer的事件轰动了整个美国社会。
Kyle Kashuv原本凭借亮眼的社会活动履历和出色的标化成绩,让哈佛大学抛来了橄榄枝。但后来有媒体扒出他与朋友的聊天记录,这份记录显示Kyle Kashuv用了一系列侮辱黑人的词汇;此外,Kyle还诋毁了一位女性,形容她为“goes for ni**erjocks”。
报道登出后,哈佛随即撤销了Kyle的录取资格,这条新闻给很多爬藤的家长和学生们敲了一记警钟,那就是除了标化成绩,以哈佛为代表的藤校极其重视学生的品质和价值观。
事实上,在名校申请过程中,不少学生即使有着不错的成绩以及完美的简历,但由于不够了解美国高校的录取“规则”,而不幸被名校拒绝。
对此,哈佛大学招生面试官Arvin Chang曾总结了很多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圈红画×的几个点,即你在申请时不加分甚至减分的点,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功利心过强
哈佛大学不会招那些只是为了提高自己进入哈佛或其他名校的机会而做事情的学生。比如说,那些拥有很多门MOOC课程证书或者每个学期都参加不同夏校课程的学生其功利心就很明显,学校不会只因为这些就认为你很优秀。
哈佛当然不是排斥那些学习MOOC和参加夏校的学生,但是比起形式哈佛更看重学生内在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学习能力。你在过程中收获的知识、经验、感悟和结识的朋友远远比那些所谓的证书更重要。
还有,哈佛在招生的时候对于学生高三的成绩是不做要求的,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申请时不做要求就随意对待,低分甚至不及格,恐怕也会给人一种功利的感觉(Arvin Chang说有时候招生官面试的时候会问到)。
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工具和阶梯。
目的性太强
也许你觉得参加课外活动是为自己的简历镀金的好方法,但是一个简历上一长串各种活动名称的学生也不是哈佛欣赏的学生类型。
像去非洲建一个月的房子但是却没有任何真正公益意义的活动只是在博噱头;只为了提高入学几率而刻意培养的技能不能更代表你的爱好;利用某些商业公司进行的特定实习招生官能够一眼就分辨出来。
所以,与其为了让自己的简历好看而参加一堆你不感兴趣的活动,不如只参加几个你最感兴趣最能投入自己的热情的活动,没有人可以做到在每个方面都很完美,通才某些时候就等于庸才,挖掘那些你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活动吧,那些可以随意跟面试官侃侃而谈一个小时还不够的活动经历会让你整个人都发光。
不主动的人
对申请不主动不用心的学生恐怕很难获得学校的青睐,比如说如果连最基本的申请需要提交的材料、申请截止日期等信息都不自己主动去查询的话,不被录取也是正常。
当然过于刻意的主动也不是什么好事,比如让市长、议员或者其他名气很大但是对你的学术表现毫不知情的人给你写推荐信,或者暗示学校如果录取了学校可以捐一大笔钱,这些都不会帮你提高胜算!
做坦率、积极、自信、阳光的自己,不试图在招生官面前耍技巧,是最通用的申请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