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出国游学,被焦虑支配的暑假

每到夏天,我们总能在国外的街头或是在著名学府附近看到很多中国面孔,这些人年龄层从三五岁至二十几岁不等。他们去那儿可不不仅仅只是为了旅游的,更多的还是抱着“游学”的目的。
其实除了游学以外,很多同学也会趁着暑假参与海外的科研项目、国际义工项目等。
他们大多出于两种目的:
一是增长见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是为将来留学做准备,积累海外经验。新媒体管家"有人认为海外活动只是利用中产阶级的焦虑,想让孩子抢先在起跑线而圈钱;
有人认为能带给自身许多收获,从环境适应能力、语言吸收能力到认知能力都有一定提高;有人甚至在汗颜同是大学生,却没有他们认真努力、见识丰富,假期里还在看综艺、追热剧、玩游戏……
我们经常能在那些成功收获到 TOP 30 海外名校 offer 的申请者背景中,看到有海外交换或者海外暑校(暑研)的经历。
足以可见在申请者“三维”和“软实力”都不错的前提下,海外背景已经逐步成为海外名校区分优秀申请者的参考因素之一了。 而大多数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研究生时,最大的痛处不是 GPA 低、 GRE 、 TOEFL 难考,而是缺乏海外经验。所以很多计划留学的学生也会趁着暑假都会申请在海外做科研(暑研)或参加游学项目、暑校交换等。 我们也采访了一些正在参与海外项目或是曾经有过海外项目经历的同学,看看他们都是如何看待海外经历的呢?
两段海外经历,两次人生蜕变
去伯克利之前,我在成绩上算是一个学渣。大一都处于刚进大学的兴奋中,参加了辩论队、登山社团、校报社等各类社团,唯独对学习不上心,成绩中下,拿不到奖学金,申请海外交换无望……更别提之后想出国留学读研。
无意中在学校官网上发现伯克利的暑期学校对 GPA 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也不需要太多的申请材料,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结果顺利拿到 offer ! 当来到一个陌生又是全英文授课的环境下,我心里很忐忑。
由于害怕自己学不会,我对待两门暑期的课程都极其认真,老师布置的阅读,即使读得慢、读不懂,也一点点啃;布置的论文和 Pre 也尽最大的努力好好准备。这样做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两门课的老师竟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成绩也都拿到了 A 。
现在想来老师的要求并不算很严格,但对于整个大一都很颓废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告诉我只要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取得成绩的,你的付出和努力终究会有回报。 这段暑期学校的经历不仅积累了海外经验、锻炼了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让我突然有了面对任何课程(事情)的勇气,也有了相信自己付出努力,能把每一门课程学好的自信心。
后来回国,在我的大二一年,都充满自信地投入专业课的学习,取得了大二一学年全班第一的成绩,拿到了我们班唯一一个学校奖学金。由于大二成绩突飞猛进,我又顺利申请到去荷兰的学校交换半年。在那段经历中,我渐渐变成一个独立自主,具有辩证性思维的人。这里的独立不仅仅包括生活上的独立,也有精神上的独立。我很感谢这两段海外经历,不仅对之后的留学申请有帮助,也让自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为期十周的暑研生活,让我收获UIUC大牛的推荐信
我目前在美国西北大学就读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 PhD ,回顾自己的暑研之路,特别百感交集。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收到来自教授“very impressive” 的评价和高质量的推荐信时的雀跃。也感谢这段暑研经历,对我申请 PhD 有非常大的帮助~ 说起申请暑研的原因,是因为相比授课型交换项目,我更能通过暑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教授与课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大量的套磁教授进行对比,选择 title 更高,名气更大的教授,为自己的推荐信增加更多的筹码。而且它也不需要额外支付学费,只要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即可。
在申请暑期科研的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 CV 和套磁信。为此我也投入许多的时间精力,在 CV 中大家一定要凸显出一些相关的技能,并挖掘呈现出自己的经历,这样可以大大增加申请成功的概率。
暑研时间通常只有两个月,要保证自己能够在两个月内有一个结果给教授做 presentation 。这也是我和很多做过暑研学长学姐达成的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科研实力,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同时我在暑研中积累的科研经验和海外生活的经历为我的文书积累了很好的素材,也收获了一封含金量很高的教授推荐信。这些都为我后来的留学申请增色不少~ 如果学弟学妹们未来想走科研的路线,建议可以考虑先申请暑研,为之后的申请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