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游学误区寄宿家庭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美好!

随着国际游学的日渐普及,寄宿家庭(homestay)也随着众多机构、学校的推广而为家长和学生们所熟知。
家庭寄宿起源的欧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较为常见,家庭寄宿已经司空见惯,广入人心。主要是外国学生为了解决住宿条件,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促进了解国外文化,更好地融入外国社会而短期或长期居住在当地人家庭。我国的留学生初到外国也有很多选择了这种住宿方式。
但关于寄宿家庭,我们国人的理解可能与国际社会有不小的偏差。
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安全
寄宿家庭原本更多是接待国际留学生的,比如咱们中国的小留学生去到境外学习的第一年,有利于快速融入当地环境,迅速提升口语能力,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
但是游学生庞大的数量,往往是数十倍于留学生,之前的寄宿家庭肯定应付不来,这时候就会有一部分想赚快钱的当地家庭就会趁着审核放宽的机会临时加入homestay的大军。随之而来的安全自然显而易见:缺乏接待经验,缺乏监管机制,甚至缺乏详细的背景调查及安全设施审核。
可以说寄宿家庭大致可分为黑白灰三类,虽然黑住家很少,但谁也怕个万一。
并没有特别强的交流效果
我们很多家长朋友都很希望孩子入住当地人家庭,希望和外国文化零距离深度接触。但是:
1.老外思维方式一贯非常客观,在接待寄宿学生时,他们有义务提供符合约定标准的食宿、安全卫生的住宿环境。但是并没有与学生聊天和带学生出去玩的义务。当然,大部分的寄宿家庭都是热情好客的,但是不是全部。
2.寄宿家庭的home爸和home妈一般都是有工作的,很少单纯以homestay为生,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个场景:一个赶着上班/刚下班略感疲惫的成年人,先要忙着做饭,随后清洁,顺便打理下家务,一般恐怕也没有闲心陪着聊天太久吧?而且游学生们英语有限,有着语言障碍的双方促膝长谈是不大可能的,不过出于责任心,一般还是会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关心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所以,家长们或者小游学生们期待的火热聊天,热情接待场景,可能并不常见。
食宿条件参差不齐
一般来说,无论主管单位是学校或是机构,都会和寄宿家庭签约,对食宿标准进行约束,但是有些家庭轻饮食,有些重饮食,可想而知轻饮食家庭是基本达标,重饮食家庭在标准之上很多,这就会导致看起来寄宿家庭条件的千差万别。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以国际眼光和宽广的胸怀来看,在孩子三观形成之初,这是认识多元文化的大好机会,同时清晰的认知大千世界的良莠不齐实属平常。
但花了一样的钱,谁不希望自家孩子住的好点?这比较之心一起,便会把寄宿家庭的差异化无限放大。
综上所述,其实homestay作为一种住宿方式来说,确实比其他方式更有机会深入体验当地文化,且物美价廉。但是家长们也不应期望过高,更不可互相攀比,若以一颗平常心,只是把寄宿家庭看作住宿方式的一种,则往往更能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
另外,在甄别寄宿家庭的好坏上,只要一点 - “区域”就够了,因为成熟的资本主义住宅分区极其严谨且是按阶层划分的。同一社区住户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基本是比较平均的,社区的配套设施保障,治安情况可以鉴别社区的层次。一般中高产阶层/富人区、远离市中心、或地处城市郊区的都相对来说会是不错的寄宿家庭。各位家长们只要在咨询时索要大致位置信息自行核查,便可知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