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部门政策指出游学不等于研学?

7月19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各学校要严格控制研学旅行的出行范围,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精心选择研学旅行线路,要求小学不出市、初中不出省、高中不出国。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校外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技艺比赛等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周末、节假日外出活动,寒暑假的冬夏令营、出国游学等活动不属于研学旅行。
研学概念的来历
何为研学:
2006年,山东举办“首届孔子修学旅游节”,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修学旅游节庆。
2009年,广东省旅游局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关于学生的修学旅行。
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8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研学旅行要纳人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意见》指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
研学旅行的推进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持,政策环境是研学项目的“定盘星”和“指南针”,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着整个行业的调性和系统性方向。
我们今天的话题从研学旅行行业发展环境中的政策环境出发进行探讨:为什么教育部门多个政策中更多的提及了研学,而没有提及游学呢?
为什么教育部门政策中更多的提及研学,而没有提及游学呢?
我们这里所说的“政策”指的是教育部门制定的与教育教学目标相关的政策,对于教育部门来说,教育的功能是放在第一位的,当然要以研学为目标。从名称定义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于结果的期待,教育部门倡导的是“研究性学习”,期待的是教育目标的可视化、成果化;研学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的水平。
提升中小学生的研究能力、看问题的深入的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一定是具有跨学科的能力,具有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全部从纸上得来知识肯定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走出教室进行主题化研究,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个人对于问题解决的素养。
研学旅行的特征是什么?
一、注重公平,全面普及
研学旅行作为未来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加注重活动本身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进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现阶段中国的义务教育由国家承担主要费用,整个项目在义务教育的大框架下进行,可以利用财政补贴、政府议价、成本定价等方式降低旅行成本,对于贫困家庭学生减免费用,鼓励全员参与外出考察学习,为更多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的机会。
二、精准识别,全域选择
研学旅行是以求知修身为主要目的,并非娱乐休闲。研学旅行线路与研学基地都会不同于传统旅游业中的热门线路和景点,有助于研究学习,提高知识储备的资源都可以成为研学旅行的对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选择更加丰富,为了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学旅行的选择面也应该更为广阔,不再局限于本地及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及传统的训练营地等。
三、回归真实,突出实践
研学旅行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内容体系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不同于日常教室中的课堂,研学旅行更加注重体验性,专家认为“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这也意味着研学旅行的整体层次高于观光旅游,通过旅行中的实践,在异地环境下全体锻炼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学和游学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1. 两者教学目标性的区别。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研学是“研究性学习”,它是理论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升级版,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行万里路,把学习跟旅行相结合之后,学习和研究的地点被扩大到了各种不同的场景下。所以,研学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研究,它具有主题性、目标性,教育内涵。
“游学”,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在游的过程中学习。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去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都一定会见到不同于以往的的人文风情、社会风貌,都会有新的收获,从广义上来理解,这当然也是一种学习。但游学不像研学那样,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研究主题,更多的是在途中获得新知。
2. 两者内在核心的区别。
研学是由教育部门发起,要求把学生从教室带出去,在不同场景下有针对性将课标知识落地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将其列入了教育教学计划。而游学则是旅游的升级版,从最初一些MBA班的国外游学活动延伸到现在很多旅行社的高端旅游产品。研学注重教学的目标性、成果化,最后形成学习的结果,游学则更注重过程的体验和见识的增长。
研学旅行的意义
一、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参加研学旅行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有的是生活组成员,负责后勤服务;有的是宣传报道组,及时采访报道;有的是活动策划组,需要根据每天的活动路线,策划各种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
二、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在与自然的接触后再来读书,他们体会到的不再是单调的文字,可能成为鲜活的影像,也可能更加理解一代文豪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境界。研学旅行,让孩子在快乐的旅行中研究学习,这无疑是孩子少年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而且这种集体生活和工作分工,对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锻炼。
三、“研”和“行”的统一
研学的核心内涵是促进“研行合一“。在研究学习中行走,在行走中学习合作、求真、修身。制订贴近学生、满足学生需求的研学教育方案,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集体活动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获得生存、做事、为人的能力,获得个人丰富的体验感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