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学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古代游学

游学近年来成为高频热词的暑期游学,其实不是新兴事物。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已有了游学之旅。

“游学”二字最早出现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那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年代,游学就是获取信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古代的游士,一边寄情山水,一边拜师访友,在游学中实践着“知行合一”。

一、说走就走的游学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游学,开启了中国古人游学之风。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游学这项活动。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考证过游学的历史记录,“游学”二字见《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游学概念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是孔子,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现在好多地方都有孔子遗迹,就是这个原因。除了孔子,先秦时期的“子”级人物无一不是“游”出来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进行治学,庄周更是自由自在地逍遥游,游学一方面作为他们通晓经术、拜访名师乃至学而优则仕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游学不仅在现当代是高端消费,在古代同样是奢侈消费。这么多人一路上的食宿,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盘缠从何而来?孔老师在鲁国做官的年薪是“俸粟6万”,这是他的基本工资。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除基本工资,孔子还会得到一些赞助,如鲁国大夫季孙氏赠“小米1000钟”,就是对孔子学说表示赞赏的物质奖励。靠着微薄的学费、固定的俸禄和别人的额外赞助,孔子带着盘缠开始周游列国。一路上读书问道,一边向诸侯国国君游说,推荐自己的学说,一边向学生开坛授课,广招门徒。

二、孔子的泰山游学

孔子在泰山一带有较多活动。泰山在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孔子一生尽管颠沛流离,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鲁国度过,这为他在泰山一带的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孔子还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可以说,孔子在泰山及周边的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孔子和弟子在游学途中,既有“两小儿辩日”的趣闻,又有“仁人廉士,穷改节乎”的思考。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路过泰山一侧,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贡前去询问。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孔子堪称中国游学的鼻祖,他践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沿途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将边游边学的游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戴礼记》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孔子在游历途中,还专门向四川资中人苌弘请教乐律知识。

三、游学要带通行证

现代人外出游学,无论是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还是办理护照、通行证,都离不开一样东西——“身份证”。那么,古人出游要带“身份证”吗?每个暑假都要热播的经典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倒换通关文牒。由此可见,古代也有一套完整的户籍制度。自商鞅的“保甲连坐法”起,普通民众就没有了随意迁徙的权利。未经许可随意离开居住地的民众,被认为是脱籍,这可是严重的大罪。到了后世,这种官府户籍制度管辖外的民户,有个专用名词:流民。先秦的士子若要跑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游学。当然,他们也要遵守严格的登记制度,拿着通行证作为凭据,出入关时登记造册,就能相对自由地游历。先秦时期,这种通行证叫符节,是符与节的合称。符可以用于身份证明,作为出入国境、关卡、军营、要塞的凭证;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

Categories: 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