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鄙视链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哈佛,中国孩子摩肩接踵;剑桥,中国孩子成群结队;牛津,中国孩子鱼贯而入;悉尼大剧院,满眼望去台阶上几乎也都是中国孩子……

近些年,国内兴起的 “出国游学”热潮在不断升温中,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各大机构主推的各类游学线路价格在几千到上万不等,有的线路竟然火到“报不上名”,孩子间攀比越来越盛的情况下,家长只好咬牙掏钱。 即使花销不菲,送孩子去堪称爆款的“清北游”,也不过在网传“游学鄙视链”的底层。

 

游学鄙视链:被误解的游学

网上流行的“游学鄙视链”是一条依循地域的远近和价格高低形成的说法:南北极游学>欧美游学>日韩东南亚游学>国内各地游学>本市游学。 《武汉晚报》在一篇报道中提到,国内游学价格普遍在三四千元左右,东南亚游学价格约六七千元,欧美游学的最高值在5万余元,均价超过3万元。

至于南北极游学价格,传闻在10万元以上。 对于自己为孩子报的国内游学营被归属在游学鄙视链底层的说法,陈晨表示很不认同:“去哪里游学,主要看价格是否能承受。”从这一点上就说“谁看不起谁,我是不认同的”。 在陈晨看来,游学的真正目的是“能不能学到东西”。去国外游学是不是比国内更能学到东西,本“就是因人而异的”。 陈晨的看法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游学的初心本就是通过旅游的形式,获得自身的成长、收获新知识,本就不该与攀比、虚荣扯上关系。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福建省研学旅行基地评审专家储德平表示,要理清游学的定义,明白游学的最终目的是第一要义。“游学的过程简单说来就是寓教于游,学生走出校园,前往新环境中进行更本真、更自然的集体或个人学习,体会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拓展视野、扩宽知识储备的目的。” “旅游只是达成育人目标的行使方式,是浮于表层的外在,教育才是其内在的本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则认为,“研学(游学)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并不需要以距离远近,价格高低,资源稀缺来判断研学品质高低,研学应以研与学的融合度,体验的深度,思考的层级,内容的丰富度等维度去判断。”

 

大学生游学的目的性更强

不同于中小学生的游学,选择海外游学的大学生则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只不过同样的是,他们心中也有一条清晰的“鄙视链”:世界最顶尖学府——世界前二十大学——世界前五十大学——普通大学,甚至有人放话“非世界排名前二十不去”。 而围绕这条“鄙视链”的,是不同的雅思成绩要求,不同的价格,以及隐藏的要求——是否需要中介。

他们中,有的是为了切身感受名校的学习氛围,提前体验留学生生活,为将来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有的则通过游学认清了现实,看清自己不适合国外大学的学习模式,回国后专心准备国内考研;而还有些纯粹是从小怀揣一个“名校梦”,虽然不能如愿考进梦想的学府,但通过游学的方式一圆多年的梦想,也是他们的选择。 不可否认,不同于国内传统教育,海外游学这种新兴教育形式,可以让孩子在体验异国风情的同时,在提高眼界和实践技能上有一定的优势。

Categories: 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