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小学研学模式

在即将结束的暑假生活,你家孩子是不是也参加了一趟研学旅行,有的是海外夏令营,有的是名校七日游,有的是文化体验,或长或短,但我们发现,尽管孩子已经结束“研学旅行”,很多家长对研学旅行的模式概念还是一知半解。
事实上,自2016年12月,教育部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的形式模式就已经开始逐渐丰富。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是从国外游学借鉴并完善。
今天,未来君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国外主要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交换学习模式。
自然教育模式
研学旅行中重要的一种旅行资源就是自然环境。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其中自然的教育受之于自然,遵循自然,它不断地锻炼孩子,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也可以说,自然本身就是每个人的老师,学生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可以训练他们体格和性情,陶冶他们的审美和情操等。
在国外,自然教育模式的研学旅行指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更好的关键技能、知识和个人素质,由校方或民间机构开展的野外教育探险、自然历史古迹游学、自然中的动植物观察和景观观赏等活动所组成的学生旅行课程形式。
该模式主张开放式教育,看重环境育人的效用。美国、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将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部分。在马来西亚,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和收集有关森林保护的经验,养成森林保护意识,于是形成教育、旅游和森林保护三位一体的基于森林旅行的自然教育模式。
生活体验模式
研学旅行是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倡导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使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在生活体验中更加生动立体,并施加给儿童本身更加持久的文化意义的影响。
在国外,生活体验模式的研学旅行指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的需要,由开发者整合旅游基地的现有材料,使学生能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为学生创造整体的、特别的生活教育体验的学生旅行课程形式。
该模式区别于校内生活情境学习和校内实践活动,主张在真实情景中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日本、罗马尼亚等国的旅游教育者开发农场游学、职业体验、生存挑战等生活体验模式的研学旅行。学生从中接受生活教育、实践教育。
文化考察模式
有国外学者认为,旅行是人们离开常居地到往不同的地方去接触、了解相对陌生的一种或多种文化,研学旅行是了解不同文化的最佳途径。
对学生而言,文化考察模式的研学旅行正是一种合适的文化教育形式,从中让学生接触到他们平常可能并不会访问的地方和事物,在短期停留、考察中增长对各类文化的认识以提升文化理解力、包容力以及交际能力。
该模式主张多元文化的交互教育,在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无论是历史、语言、地理、风土人情、饮食、生活和职业特色还是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考察旅行的课题,着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交换学习模式
跨国家、跨地域、跨学校实现交换学习一般是高等教育阶段内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如今,交换学习不再是高等学校学生的“特权”,交换学习模式的教育旅行被认为是向全球学生提供最佳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也逐步得到重视与发展。
交换学习模式的研学旅行使学生实现城市互访和学校交流,利于建立跨地域、跨国籍的文化了解渠道以增进地区间语言、自然、人文沟通和学术交流,学生在其中得到多方面的综合体验。
该模式的内涵表现为基于城市互访或学校交流项目,学生离开现在的教育地,前往另一个教育地进行游学,是研学旅行的一种表现主题。在日本等国家,交换学习模式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可以通过目的地旅游部门安排与当地学校或社会等进行全面交流、合作与互动,实现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符合了许多中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需求。
国外以自然教育为基地的研学旅行,既安排有自然景观的观赏路线,又以研究性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在自然旅行中展开细致观察、图画或影像记录、多向交流和问题思考。这也为国内研学旅行指明了方向。
家长们为孩子选择研学旅行是应注意:真正适合孩子的研学旅行能让孩子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旅行体验,并且在与学科相关的活动中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成为学科知识之间互通整合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