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学随笔

日本游学随笔
此篇文章已是在归至家后,通过回忆串联在日本的经历与感受所作。我决定不按时间顺序写,而是把所有内容划分出几个主题:精细,自然,传统。这算是我认为的日本最明显的几个特点。
看日本不是看大风景,而是看小细节。这一座面积并不大的小岛上,有一亿多人在每天忙碌。这种“拥挤”让日本到处都体现出一个“小”来,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却是一个高秩序的发达国家,可见日本人在细微处做了多深的功夫。这样的精细,不只是让他们充分利用本不富裕的资源,更是常年下来,已内化为日本人的一种习惯。
在行程第二天,我们去了Kurukuru广场,一家垃圾处理厂。日本非常看重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大街上没有垃圾桶,垃圾要带到酒店或某些大的公众场合去扔(当然更禁止直接扔地上)。那些垃圾筒大多都严格分类。金属罐和塑料瓶要分开,瓶盖有时要拧下来单放一类,甚至要把商标撕下来单放一类。很精细,很麻烦,但日本人不怕麻烦,就是要精细。在垃圾场,讲解员向我们展现垃圾后期处理的过程,并反复讲,如果扔垃圾时不分类,那分拣垃圾的工人就会很辛苦。可见,和麻烦相比,日本人更害怕浪费。
这家企业不只有轰鸣不断的机器,还有一些安静祥和的小店。里面是一些手工艺人教小孩子利用废品来制作。这种变废为宝的理念与活动在国内也提倡,但很难像日本这样,做出了规模,并把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教育中。
关于垃圾回收利用,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日本的垃圾桶很少,所以大巴车上以及商店里都会为顾客提供垃圾袋,方便临时装垃圾,可是这样的话,岂不是要很多的塑料袋?我们都知道塑料袋是臭名昭著的白色垃圾,那像日本这样注重环保的国家,为什么这么时兴塑料袋?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解决塑料袋问题其实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减少塑料袋的生产量,比如国内施行塑料袋收费,提倡使用布袋;另一种就是日本人的思路,虽然大量生产塑料袋,但分类回收做的好,所以塑料袋最后不会挂在树上,飘在天上,而是重新变成资源。
当精细变成一种习惯,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呢?当人多地少,会有两种文化现象,一种是中国式的,人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非常热闹;另一种就是日本人这样,更加注重私人空间,喜欢隐秘与安静。我们住过的一家酒店里,把洗手间用两道门分成三部分,一个格子专门洗手,一个格子上厕所,另一个格子洗澡,互不干扰。还有去吃当地的伊澜拉面的时候,每个客人都是单独一个小格子,看不见服务员,也看不见其他客人。即使人与人交流时,仿佛还存在着看不见的“格子”,每个人都客客气气,亲近程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精细这一特点,除了优势的一面,还有它劣势的一面。在一篇名为《日本半导体的“昭和”陷阱》的文章里分析到,日本人追求精微的工匠精神在昭和年代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带来蓬勃发展。但是如今,日本半导体产业已经衰落,其原因就在于日本人只是把更加精致,更加高端作为技术创新的方向,却忘记了低成本与高效率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方向。这方面就不多谈了。
两只小奈良鹿
日本人敬畏自然,这可以从刚才提到的垃圾分类看出,在日本很难看到绿草地上的瓶罐包装;还可以从路边的风景看出,城市的颜色与自然的颜色完美契合在一起;最直接的,还可以从奈良公园的野生鹿身上看出。
我们先去观赏了东大寺。这里面供着一尊大佛和几尊小佛,香火气使人精神一振。日本人仍然保留着一些佛教传统。有意思的是,当初唐朝佛教鼎盛,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为的就是引入佛教,日本人的遣唐使也是把佛教引入日本,而如今,藏族仍全民信教,日本信仰佛教虽比不上西藏,但仍比汉传佛教在保留传统上做得要好。这一点可以从日本的茶道上看出来,是后话。
一踏出东大寺,所望之处都是或漫步,或憩息的奈良鹿。这些鹿都是野生的,和络绎不绝的人群就这样相融在一起。它们不仅不怕人,还会让人怕它们。来到这里的人多多少少会拿一些东西喂它们吃,尤其是当地卖的鹿饼干。而每一头鹿都是不知收敛的吃货,会不停地追着你要,甚至会咬游客的肚子或者屁股。我就被一头鹿攻击过,还好我机智躲过,只是让它咬着了衣服。奈良鹿还会做出“鞠躬”的动作,这让游客总是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鹿在表示感谢,或者要东西吃,于是感叹这里的鹿还挺有礼貌。其实这是鹿的威胁,背后的含义是“如果你再不给我东西吃,我就要攻击你了”。如果真的没有东西喂它了,只要把双手在它前面一摊,鹿就明白你没有吃的了,就会乖乖走开。
这些未经驯化的野生鹿,居然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节”,说明这些鹿的祖先就已经和当地人和谐共处了,从未受到过来自人的威胁,所以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的都是能与人友好相处,同时能从人那里获得食物的,如今的奈良鹿。这就是敬畏自然的信念,在时间维度上积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