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研学旅22

一晃眼,最后一周了,真正的倒计时开始了。以前以为一个月很长,特别是孩子独自一人在陌生的环境会更长,然而在每天都是新鲜的、有趣味的课程和活动下,时间却如驹过隙。最后一周,看着孩子们在课堂和课间的这些照片都似乎看出了他们在用力地抓住最后的时光,也似乎闻到了依依惜别的味道。
经过与学校课堂和周边环境三周的磨合相处,他们在操场上的状态已然与刚走进校园的时候完全不同。
初中与小学很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个人的特色选修课会更多也更具体,这种选修课也都有独立的教室,各种教材或者叫器材非常完备。看得出来,在孩子们上周体验过木工和烘焙课程后,这两节课立马就成了她们的新宠,她们可能会因为喜爱,这一周都会泡在同一个教室里,十分投入、十分专注的扎进到他们的喜好中。
他们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抓紧一切机会,利用最后仅有的一周,与最喜欢的课程相遇、擦肩而过、离别啊。能激发孩子的内生命力,能全情投入一直做他们特别喜欢的事情,未来就一定会有无限可能吧,这也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
小菲同学在今天放学后的感言中也提到木工课:"The courses here are very special. Unlike in China, every day is about homework, study and exams.My favorite classes are woodworking and cooking. In China, we have few or no such classes."看到最后那句“在中国,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课程”心里还是蛮不是滋味的。
借用昨天一位麻麻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和领队老师的对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对二位的发言深以为然。我们可能会经常困扰或者焦虑,为什么孩子那么迷恋手机?那位新西兰当地家长的回复,就时最好的答案啊。“
孩子应该还有很多的乐趣比手机更吸引他们”,这和小菲学前有家长问我孩子怎么才能不被电视吸引,我那时候的回答,如出一辙啊。小菲学前还没有这么多的互联网内容,很多孩子会迷恋看电视,而如今,电视已经被更容易获取,有更多娱乐内容的手机取代,而我们的家长,却还在一味的埋怨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庭出了大问题啊。
别说我们初中的孩子,就是小学的孩子也是常年的除了各种作业、考试、刷题,就是周末跑各种的文化课的培训班和补习班,寒暑假更是被排的满满当当。偶尔有个所谓的兴趣爱好,也是为了考级或比赛为目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功利。此时,也许手机上那些泛滥的直播、游戏就成了他们减压和宣泄的出口。
有多少孩子的感受能被看见,有多少孩子的煎熬能被理解呢?又有多少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于他们都没有真正的发自内心地接触过、体验过什么,他们幼小的心灵和身体就成了成人世界的众矢之的,他们那些看上去很讨好似的坚持,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爱好,也许就是为了满足成人的虚荣以及成人告诉他们的未来的那些美好。
抛去他们将来是否会有创造力,是否会如成人期望的成功、成才,以及是否会有能力感受幸福,就是当下,他们的世界枯燥的像无水之井,且还要攒够足够的力气承受未来各种考学、就业的黑暗无边,能撑下来还能有力气按部就班的活着,就已经不易。
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给予的孩子是什么,他们最后就会成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给予他们除了手机更好的体验,他们就会沉迷于手机;我们从来没有给过他们去了解自己、寻找自己、探知自己的机会,他最终就是不认识自己。
活着活着就活空心的孩子在中国不在少数,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2017年在中国举办的、可能是国内水准最高的教育节之一的——惠灵顿教育节(这个教育节起源于英国惠灵顿公学,已成功举办七年之久,每年都会吸引成百上千对教育感兴趣的观众欢聚一堂, 可谓是英国每年一度的教育盛事。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三界)上惠灵顿中国教育界总监的致辞。
焦虑可能是全世界家长的通病,但中国家长的焦虑指数恐怕是全球第一。焦虑的阴霾下,我们很多的家长不敢也没有能力跟孩子去谈幸福,更别说去关注和培养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在这个过度竞争的国度里,从来就不允许学习成为一件漫无目的、没有结果的事儿,这造就了中国过去30年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或许也导致了1亿多抑郁的中国人。
这个数据以及你我身边的孩子的现状告诉我们,是时候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是时候想一想,除了教育孩子在获得成功、成才之外,也应该告诉他们、帮助他们了解和实践如何获得幸福了。
我们都应该放慢脚步,去思考、去释放,去跟家人特别是去跟孩子讨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更可以去挑战别人的观点,同时去发现、去创造、去维护更健全的教育体系。何为健全的教育体系?
我想,最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使得童年属于自己、青年属于自己、中年属于自己、老年还属于自己的就是最理想、最健全的教育体系吧。
这是小菲最喜欢的烘焙课之一,虽然小家伙从小就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厨娘,在家也是五花八门的各种操练,看到孩子这种开心,还是非常的满足啊。
我想如果能对孩子施与持续的有爱的教育和滋养,未来无论发生什么,都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坚强和笑容。而,我们家一直想打造的那个没跟上步伐的孩子的工坊,是不是也应该加紧了呢?
这最后一周,孩子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惜别,在接下来的介绍里,让我们也一起聆听、感受一下他们的惜别致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