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日本环保篇

中国人到日本的第一感受一般都是:干净,干净到“丧心病狂”。
看不到地上有垃圾、痰渍、口香糖、脚印,
闻不到下水道、垃圾桶、厕所里散发出来的异味,
空气里没有呛人的尾气;
到处都是一个味道,就是:没有味道。
大阪城护城河的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没有任何的漂浮物。
我们中国现在也在全国推行垃圾分类,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游学团队走进日本,对日本的环境保护特别是垃圾处理进行调研。
我们的游学团队走进日本第一站去的地方是大阪环保局舞州工厂。这是一个传统思维中垃圾成山、人见人厌的垃圾焚烧厂。而垃圾焚烧厂只是日本环境保护体系的一个链条。
这个完整的链条是怎样的呢?
在某种程度上,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以矿泉水瓶为例:先把瓶盖取下来,再把瓶身上的塑料纸撕下来,然后将瓶盖、塑料纸、塑料瓶分别扔到三个垃圾桶。
在大阪,我们还可以看见垃圾桶,但是在爱媛松山,大街上竟然看不到垃圾桶,也没有清洁工。因为日本人会将垃圾带回家进行分类处理。
看见这样的垃圾分类桶,有没有眼晕?我们垃圾分四类,日本一般室外垃圾桶一套是五个。但是具体到怎么投放,还有很多讲究,我们特地在松山市政府找到了发放给市民的《垃圾分类辞典》,这本手册50多页,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松山市的垃圾排放情况、垃圾处理费用、市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垃圾回收时间等方面详细地做出了说明和指导。
日本的垃圾分类到底牛在哪儿?
从程序上说,主要分成这样几步:
首先,日本的垃圾一般都是定时、定点回收的。在垃圾分类手册上标明垃圾回收时间的年历,垃圾必须按照指定时间扔到指定地点,由专业部门进行收集。由于时间是固定的,一旦错过便只能等到下一次。像厨房垃圾,如果错过回收时间,便只好忍受其腐败的味道,在下一次指定时间扔掉。
其次,日本对垃圾回收有着严格的监管与惩罚措施。日本早在1973年便通过了《废弃物处置法》,并于2003年进行了修订。扔垃圾时,如果未按照垃圾分类手册进行操作,垃圾袋会被送回,并告知其正确的处理方法。如果扔垃圾继续不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办法,有可能面临最高5年以下拘役以及100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日本的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教育普及到位。在日本,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问题早已纳入教育基本内容,日本学生从小便接受家庭氛围、社会氛围的熏陶,一生养成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
分类这一步做好了,很多的垃圾就能变废为宝,再加工循环利用。只有实在不能回收的垃圾才会被送到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
我们详细参观了松山的垃圾处理厂,里面一尘不染,所以进门得换上拖鞋,垃圾场里没有一点异味,因为垃圾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处理的。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焚烧后的灰渣还可以制砖和铺路。
在前置课程里,我们了解到,日本今天在垃圾分类、大气改善、水域治理以及新能源共建等方面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日本当年环境污染严重的惨痛教训有关。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为了发展经济,工业污染非常严重,据说当时一些城市整日里烟雾笼罩,即使白天驾驶汽车也要开着车灯。
因为污染,不仅生活环境频频受到破坏,人们的生命健康也遭到威肋,比如震动日本的“四大公害病”:发生在熊本县水俣湾的水俣病、发生在新潟县阿贺野川流域的新潟水俣病、发生在三重县四日市的哮喘病以及发生在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
于是,日本人民反对公害的意识高涨。造成公害的企业对受害人支付了巨额赔偿金,日本政府在社会压力之下,也陆续推出强力治污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1958年制定《水质保护法》和《工厂废物控制法》,1962年制定《烟尘排放规制法》,以及《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制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恶臭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等等。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工业污染问题得到初步遏制。
虽然整体环境质量逐步好转,日本政府还是成立了环境管理机构:1972年成立专门负责环保政策和环保执法的环境厅;2001年升格为环境省,下设:废弃物·再生利用对策本部、综合环境政策局、环境保健部、地球环境局、水·大气环境局、自然环境局等六个部门。
可以说,日本公害问题倒逼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促使企业高度重视污染问题,而垃圾分类回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经过40多年的时间,逐步完善细化,形成日本国民的垃圾价值观。
梳理一下这段历史便可以知道,日本“执拗”的环保理念的形成也正是特殊发展阶段之后的应急反应。
其实这些也正是我国当前正在做的。
在政府层面,官方的主导作用已然开始呈现,“绿色中国”等概念无疑将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垃圾统一回收,逐步收费,减少产生量,提高回收效率;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定法律法规与监督机制,等等。这些也都在城市中推广着.....所以,日本现在清洁、可持续的环境,也正是中国的未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行动。
游学后的拓展项目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实施。之后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研学后的拓展学习《废旧电池回收项目》。同学回到自己的家乡,制作项目书,组建团队,实施并完成一个项目,这才是真正向日本学习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