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高质量研学旅行?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暑期研学游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74.9%的受访家长为孩子购买过暑期研学游项目,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暑期研学游的收获通常低于家长预期,“游多学少”被指为研学游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那么,什么才是高质量的研学游?如何让孩子游有所得?

研学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好的研学项目有何特点?

邢秀青:

体验性:

研学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就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

群体性:

青少年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研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和途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

好的研学项目应该包括3个方面:有准备、有任务、有评价。

1)游前要有准备,去哪游、涉及到了哪些景点知识等,并要求学生储备项目旅游的最基本信息。

2)游中要有任务。要首先确定研学项目的主题,任务驱动,来让孩子在游的过程当中明白到底去看什么?

3)游后要有评价和总结。

案例:一零一中学所进行的南京游,在游前会给孩子们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如《南京南京》、《朱雀》等和南京密切相关的文学、历史作品,使学生对城市文化特点形成初步认知。在游中每天都有任务,学校游学指导手册就涉及到了当天的任务,如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南京史画、金陵旧事等非常明确的研学任务,和地理、历史学科进行结合。等到一个研学项目结束后,会有课堂的展示汇报。

李忠新:

高质量的研学旅行,还应具备6大基本要素: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1)研学主题要集中,一次研学,重点解决某一项核心素养。
如果主题很宽泛,走马观花,孩子就不会得到很深刻的体验,核心素养还是培养不起来。

2)没有目标,或者说目标不明确,研学就流于形式。
一场研学活动,要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这个一定要清楚。
要让孩子,带着问题去体验,去感受,去主动地解决。

3)如果研学结束了,什么都不管了,那也不是研学。因为研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孩子的某项核心素养,既然提升了,那就要在学习与生活中看到成效。并且要进行运用与不断地提升。

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和亲子旅行有哪些不同?

邢秀青:

研学旅行的体验性与团体性决定了与其他学习方式的不同。

1)研学与课堂:研学有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研学的实践性强,在与课本知识结合后,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有了视觉刺激,对事物会有更深的印象。另外,研学游让孩子们走出书斋,亲近大自然、探访人文古迹,这种体验会给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终生难忘。

2)研学与亲子游:亲子游可以融洽亲子关系,扩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好家长胜过好老师。而团队游的专业指导和团队合作的体验是亲子游无法替代的。游学活动是孩子认识世界、发现自我的过程,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让孩子在一个新鲜、陌生的环境中自主去适应和发现,独自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孩子在团队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和在家长面前单独呈现出来的有所不同。

学校如何将旅行参观与学科备考有效结合?

崔建中:

1)长距离、长时间的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的资金和资源都很多,组织的难度自然也很大,不可能成为常态的学校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善于从自然风光、革命历史、传统文化、改革发展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盘整本地的研学旅行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活动。

例:浙江嵊州素有“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中华书圣归隐处”等美誉,尤以“浙东唐诗之路”为显。这条路上,大约走过450余位诗人,创作了1500余首山水诗。李白、杜甫、白居易、贺知章、宋之问、刘长卿、李商隐、杜牧、王维、崔颢、贾岛等都曾在这里击节高歌。中小学教材中也收录了不少相关的古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条路上,至今还保留着千年古朴气息,魏晋风度散落在青山秀水间,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谢灵运木屐赴任等。

为充分利用“浙东唐诗之路”的育人功能,学校对这条散落在长达200多公里水路上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确定了一条6地11个点的研学旅行线路

2)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样态,它包含着品德与社会、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的元素,是复合型、多功能的课程。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规划和建构时,我们应该遵循“少就是多”这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在关注综合的同时突出某个学科的特点,从而做到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例: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将“浙东唐诗之路”课程主要定位于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结合语文学科课标、教材体系、学生年龄特征,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通过诗路一景,感悟一诗,了解一位诗人,开展一个主题探究,从而亲近唐诗、学习唐诗,感受优秀文化,增强汉语的认同感

 

来源:中国教育报、教育面对面RBC、百世生涯

Categories: 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