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发展趋势分析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很多国家是一种教育传统,但在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中起步较晚。
直到2013年起,我国个别省市地区才开始进行探索式试点,到 2016 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中,研学旅行才真正有望成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推手。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中不遗余力地推行研学旅行,既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把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校由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的重要抓手。很明显,研学旅行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具有教育价值。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学旅行课程的基本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对原有的以升学、考试和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应试教育的一种革命性变革,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领域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内容的变革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基本定位,那就是,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归属于综合实践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实现形式。
在学习领域的变革中,高中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领域,必修学分为116分。
其中,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个组成部分,必修学分为23个学分,是高中课程改革八大学习领域中学分最多、最具特色的领域之一。
2研学旅行课程成为中考课改新动力
在中考改革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动力支持方面,北京市2018年全面实施“新中考”政策。其最大亮点之一是,物理和生物(化学)各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各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
50分的实践活动直接纳入中考总分,这是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最大政策导向和支持。
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改革方向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育人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育人目标依据。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研学旅行的终极目标和评价标准。
4研学旅行列入基地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研学旅行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