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不是“刚需”,教育不是“奢侈品”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游学

“我养的不是娃,是两脚吞金兽”。

相信许多养过孩子的人对这句话都深有体会。养孩子贵在哪儿?显然不是吃喝。“一公里油耗一颗糖”,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并不是负担。真正烧钱的地方是教育——

两年前,一则“月薪3万元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新闻曾引发社会热议,而如今,这个标准竟悄悄地涨到了8万元。日前,一位母亲晒出自己孩子的暑期账单,花式培训班、海外游学,再加上交通及餐饮费,总费用近8万元,其中游学费用就占了5万元。换用两年前的表达方式就是,“月薪8万也难以支撑孩子的一个暑假”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学这种学习教育方式由来已久。司马迁于弱冠年华漫游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李白年少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名篇。游学的好处在于知行合一、亲身体验,有些知识、情感、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教育理念的变化,让孩子参加游学活动,已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是假期的“标配”。但当前不少游学活动却名不符实,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一些游学产品虚假宣传,打着“游学”的名义,将普通旅游活动包装为高价旅游产品。“收费三四万,到处转一转”,“游”是有了,但没有多少“学”的内容……据一项调查显示,74.9%的受访家长为孩子购买过假期游学项目,然而,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假期游学的收获低于自己预期。

“游学游学,游而不学。”

高价低质等游学乱象之所以出现,固然有市场不规范、监管不严等因素,但一些家长的盲目攀比,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不少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人的孩子假期去寻找“诗和远方”,自家孩子也必须离开“眼前的苟且”。别人的孩子报了五万的游学项目,我要是报个几千的,是不是太寒酸,会不会委屈了孩子?于是乎,你去欧洲,我去美国;你晒剑桥的校园风景,我炫与哈佛教授的合影……当游学偏离了初心,异化为炫富和攀比的工具,对孩子又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好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奢侈品,砸钱也砸不来真正的“诗和远方”。游学要学到东西,关键不是去了哪些“高大上”的地方,也不是耗费了多少钱。用心观察、用心体会这个世界,享受“游中学、学中游”的快乐,在游的过程中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这才应该是孩子游学的“标配”。

Categories: 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