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不研学,无旅行,我们该怎么带孩子看世界?
研学,旅行,是两件事儿。
但是研学旅行是一件事儿。
而且研学+旅行≠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研学+旅行
作为一名课程设计师,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始终是我的最喜欢的领域,它有课程所能涵括的最大的张力和灵活性,真正能够有机会打通学科壁垒,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全面发展。
我也看到很多旅行社组织的研学旅行,带一个年级甚至全校的学生去一个景点参观,做一些景区提供的体验活动,拍一些漂亮的照片做成档案。这样的研学价值在哪里?
也有一些拓展营地、农庄种植园等把自己的场地重新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场所,做几个军事拓展活动,摘个草莓、磨个豆腐,画个风筝,学生们在里面轮流体验,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研学价值在哪里?
当然,这样的研学旅行给学生们一个机会从学校里出来换一个环境过集体生活,大家都很开心,从旅行的角度来讲,也算是有意义的,但是不够。研学是教育行为,教育就得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估,要有对应的课程或者要研究学习的项目,如果没有这些,研学旅行就应该把“研学”二字拿掉。
研学旅行规划
那么,研学旅行究竟该怎么做才算是名至实归?
首先,要有顶层设计和规划。
一个学校不管是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求选择相应的研学旅行主题,然后再选择和主题匹配的研学场所进行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课程的补充,这样一个顺序才是研学旅行应有的课程逻辑:
精研学校课程——确定主题或项目问题——选择场地——编制课程或项目书——组织研学
比如,小学的唐诗教学,很多唐诗创作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历史足迹都有迹可循,如果到和诗歌发生的场所去研学不但能增加对唐诗、诗人和当时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让学生能有穿越时空和诗人亲密接触的体验感,这种有仪式感的现场体验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在古都西安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比如李白创作《清平调》的兴庆宫,王维写“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明宫,李商隐创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乐游原等等,每个地方都隐藏着解开唐诗的密码和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故事。
这样的课程应该怎么去开发呢?
按照课程的宗旨和课程元素去开发课程,或者按照要解决的问题去设计项目。这才是开发课程的规范。规范,是课程的品质。
新课改的课程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研学旅行作为一种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充分利用校外学习资源,让学习回归生活和社会现实,是比校内课程难度更大的课程建构。
规范的课程的基本元素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时安排、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研学旅行要课程化,这些基本的课程元素是不可缺少的,这并非是形式主义,而是作为课程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将这些要素整合为课程,就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技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程序如下:
根据课程需求确定主题和课程名称——定位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寻找相应的研学旅行场所——编制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安排研学路线和流程——课程试验、实施和修正——课程评估和评价。
这就是翼起来在编制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标准操作流程。这个链条缺一不可。
比如,结合“一带一路”读本和小学语文课本《丝绸之路》,我们要为学生开发一个《丝绸之路》的课程,那么在课程的主题选择和课程名称就很明确:《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这个课程的总目标是:
(1)通过这个主题的课程开发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从纵向历史角度和二维地理角度认识世界。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合作、调研、创作等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通过体验、展示和创作了解国家战略,培养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意识。
(4)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和自己的实践结合,以未来中国主人翁的角度提出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法,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
(1)一二年级段建立概念库,对国家、中国、世界、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概念有基本了解,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激起了解世界的动机和对世界和平的愿望。
(2)三、四年级建立知识库,整合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科学、人物等相关知识,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小组合作学习和研学旅行,既练习了初步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知识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
(3)五、六年级建立建立能力库,进行研究式学习和项目式探究,生成问题,深入研究,通过调研、查找资料、研学旅行、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民族自信、责任担当和国际视野。
这样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必须涵盖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两部分,校内课程可能要对国家、地方或校本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目的是在校外课程实施之前,学生通过前置课程、资料搜集、合作学习等校内课程在概念、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储备。
这个主题可以选择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太多,比如各种书籍,绘本、故事书、专著等,再比如诗歌,还有影视作品,纪录片等等。
比如电影《玄奘大师》
纪录片《河西走廊》
哪怕是这样的说唱:《2分钟带你迅速了解“一带一路”》都会让学生对这个主题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这些都会让学生对这个主题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接下来要选择研学旅行的场地了,在古都西安,这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汉唐文化遗迹可以挖掘出大量的丝绸之路元素,更何况西安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在汉城湖可以了解丝路开拓情况,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可以了解古代丝路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情况,在自贸区可以了解一带一路的实施现状.......
接下来的工作就按部就班了——
根据研学场地能提供的条件编制相应的研学任务单、学习手册或项目书,编制配套的体验式或调研和实践活动,排除安全隐患,安排研学路线进行课程试验,发现问题调整课程,实施课程并进行教学评估和课程评价,后续的学习和拓展.......
研学实践可能是整个课程环节中最简单的部分了。
万事俱备,何需东风。
研学旅行不是旅游休闲娱乐,也不是换一个教室上课,研学旅行的课程化 、规范化才能使研学旅行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翼起来会一直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