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关键点分析
近几年,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全国不管是境内研学还是境外研学,收入增势迅猛。有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未来3-5年,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在千亿市场蛋糕面前,各大教育机构、旅行社纷纷推出研学项目,各类研学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国内研学机构鱼龙混杂,各种问题也开始显现。
研学市场现状
研学质量参差不齐
在刚过去没多久的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浓厚的“研学热”。
名校励志研学、历史文化研学、天文自然研学、国际游学……趁着暑假,家长们抱着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报名参加了各种研学活动。
可是,研学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明明是名校励志研学,结果就是带着孩子逛一遍校园。诸如此类“名不副实”的研学旅行最是令家长感到气愤。
还有一些家长吐槽,给孩子报了历史文化类的研学旅行,结果就是走马观花地在各个景区拍照打卡,孩子什么也没学到,这和参加旅行团有什么区别?
有一些家长则表示很无奈,孩子回来后吐槽研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任务一个接一个,比在学校上课还累。
研学旅行的关键点
那么,在家长眼中,什么样的研学旅行才符合他们的要求呢?
01有明确的主题线路
目前市面上不乏由旅行社推出的常规“观光型”研学旅行,或“酷玩”研学旅行,即将几条旅游路线串联,带着孩子们疯玩一场,典型的只游不学。
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修学旅游活动,不是纯粹的观光旅游。家长为孩子选择研学旅行时首先考虑的也是该活动对孩子的教育意义,这就要求研学旅行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路线。
明确的主题路线会让孩子明晰此次研学旅行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性、系统性地接受某类主题教育。同时,在主题的统领下,研学旅行将超越所有学科边界,在学校和书本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将认识从书本走向真实的生活,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实现价值体认、情感熏陶、知识深化、实践常态化的教育目的。
明确主题路线的前提先是确定主题,这就需要研学机构结合学校课程教学,从体验性、研究性、教育性出发,确定一个研学主题,然后再依据主题制定相应的路线和课程。
02有一份精心设计的研学手册
研学手册其实是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既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又提供必要的研学活动基础性资料。对一个家庭来说,研学手册还可以成为记录孩子成长足迹的别具特色的纪念物。
研学旅行开始到结束,研学手册贯穿其中,从行前准备与设计(研学主题、目的、课题设想、课题预计成果等)以及每天的记录。
按照日期设计的表格中,每天要记录的内容包括课题进展情况、当天发生的主要事件(今日景观、整体评述)以及个人感想。
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课程设计要做到多学科并举、多专业综合、多知识贯通、多教法并用,研学手册更要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却不能一带而过。
03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虽然很多机构已经拥有了一套完善且通过实践的课程体系,但作为研学旅行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却少有机构会去建立。
研学旅行必须搭建层次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应该注重体验与实践、注重过程、注重激励,多元化评价学生。例如每天都可以进行的“小组竞赛”、“小组互评”和“小组总结”,或者到一定阶段再进行的“作品展示”、“研究报告”、“任务答辩”等等。
每个时间节点都需要自评、互评和点评,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加以优化。
评价的主要宗旨可以随着每次的研学主题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主要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04有专业的研学导师
研学导师是在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
不同于一般导游,研学导师需要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讲解技巧。研学项目很多都具有科普的性质,需要结合历史、地理、生物等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并能加强趣味性吸引学生互动参与。
一名合格的研学导师至少应具备以下能力:
1.有较强的责任心,为人师表,关爱营员;
2.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合作观念;
3.能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4.具有日常管理团队的能力;
5.辅导员要具备对学员进行学习辅导的能力。
05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问题是家长考虑的头等大事。在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中,针对研学旅行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必须制定一套规范的安全事故管理措施,控制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事故。
在这方面,一是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险机制;
二是要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各环节责任到人;
三是学校、研学组织机构、学生家长及所涉各部门职责分工、安全责任必须明确。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协调,建立起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援助体系,为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保驾护航,切实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研学旅行不仅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参与,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打造让学生、老师、家长都满意的研学旅行是每个研学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不以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切身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这是研学机构开展研学旅行业务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