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夏令营详解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游学

游学夏令营活动也可称之为修学旅行,相比较而言使用修学旅行这个名词来形容游学夏令营更为恰当,因为游学夏令营的本质就是通过旅行来获取知识、增长见闻、打开眼界,而修学旅行完美兼容了这些特质。

修学旅行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文化教育交流的旅游行。修学旅行以学习作为目的,而相比较教室学堂,旅行中更容易学到知识。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每年约有200间学校,大约4万名学生来中国修学旅行。这或许也是日本为何会有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吧!

我们的老邻居·韩国,每到暑假各地的大中小学生也会组团参加被称之为修学旅行的各种海外考察,旅行以及进修活动,以此拓宽眼界,增加阅历。

在中国古代,万世先师孔子就是以周游列国著称的,他曾率学生踏遍山川都邑,广求知识,宣传礼乐文化长达14年,堪称世界修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

同样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有来自欧洲,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来华修学。在盛唐时期,来华修学旅行更是盛极一时,日本留学生阿培仲麻吕19岁就在长安学习,后高中进士,在华共53年,著有《古今集》;马可波罗在元朝游学17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这引发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之一。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圣贤都是在周游列国时形成著作和学术思想的。欧洲修学旅行的高潮兴于17世纪“大游学”运动,正如亚当斯密说的“在英国,年轻人一到中学毕业便被送出外国旅行,这已成为日渐浓厚的社会风气,人们普遍认为年轻人完成旅行归来会有很大的长进。”

在中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家教补习的泛滥以及部分家长的教育智慧不足,导致我们的学生每天被强迫学习,家长、学校、社会把无数重担压在他们身上。于是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开始盲目学习,对抗学习,退学甚至做出极端选择。这或许也是中国为何在过去的那些年,在高新技术等方面没有话语权的原因之一。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走出去接受外界信息,用外界信息来完善自己,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而固步自封的人最终只会被淘汰。

比如闭关锁国的满清;
比如接受了外部技术和信息的日韩两国;
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

不管是叫游学还是修学,它们的作用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处于懵懂状态下的学生走出既定的学习生活,通过与真实世界进行强烈的思想碰撞,打破自身思维泡沫,在名校前辈和社会长者的帮助下,激发学习意识和潜能,唤醒学习动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迅速成长。

Categories: 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