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香格里拉,让世界神往的世外桃源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香格里拉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结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河畔的香格里拉”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青藏高原的某处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主宰全球的地底王国——香格里拉;藏传佛经中,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指认的香巴拉王国;《消失的地平线》里,描绘了一个神秘、传奇、梦幻的令人着迷的东方圣境和人间乐土——香格里拉;

有人说:这里是人间天堂,因为她隐秘于深山的绝世容颜;有人说:这里处处都有神的足迹,因为她保佑和养育着万千生灵;香格里拉,是被神亲吻过的梦中的桃花源,是世代生息在这块圣地上的人们心中的日月。纯洁神圣的雪山,奔腾不息的江河,绿到天涯的草原,马蹄声响的古道,

梵音绕耳的寺院,云雾缭绕的村落,

自然与人文,优雅与壮阔,古朴与现代;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和谐相融共生。

这里就是香格里拉,是追梦途中万千旅人共同的精神乐园。

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历险,而最终我们都将归于宁静。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应该寻找他自己的香格里拉。

——索甲仁波切

为什么是香格里拉诞生于佛教的藏文化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雍仲本教"。"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是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

博大精深的佛法影响下的藏文化充满了神秘和灵性,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藏文化的滋养下充满智慧、活力和生机,精神富足。藏传佛教的标志: 法轮与鹿,象征佛法生生不息,万物皆有佛性。也是纪念佛主在野鹿苑初转法轮(传经),一对温顺的小鹿跪下来听法。

藏民们认为勤于念经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因此,不仅老年人,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坐着的时候不停地念经,走路的时候不停地念经,甚至骑马疾驰的时候也在念经。除了张口说话、饮食及睡眠外,其它时间他们都尽量念经。所念的经类很多,但念得最多的是那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梵语意为“珍宝在莲花中”。这六字真言在藏族地区随处可见,充耳可闻,给雪域高原宗教造成神秘的色彩。那些虔诚的信徒一代又一代地吟诵,似乎这六个字蕴含着古往今来人类生活的一切。

在佛法滋养下的藏族人,拥有一套复杂、全面、高明的思维和世界观。很多人类文化都有“单向性”,只朝一个方向想问题,肯定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不能兼容其他的;而藏族文化非常多元,他们认为复杂的、多层面的,有矛盾的才是正常的。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对天地、自然和宗教充满敬畏,对异族文化包容、开放;对热衷的事情义无反顾,不计利益得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正的藏人,对现实层面的关注比较少,无论是历史还是当前,他们都不太留心,更喜欢做一点超越的、天马行空的哲学式思考,以及做点力所能及的具体事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计代价的修路,一言不合就办班,热心公益纯自发……他们是一群真正放飞自我的人!来自雪山与湖泊的启示

在香格里拉,到处是平静祥和。在没有月亮的天空,群星闪烁,淡蓝色的辉光涂满卡拉卡尔雪峰。这里几乎没有什么风,他感到整个山谷就是一个内陆港湾,而卡拉卡尔山就如同一座灯塔俯拥着它。冰雪反射着月光,散发出冰蓝色的光晕,产生一种交相辉映的效果。这促使他想起了这座山名字的本意,在本地藏语中的意思是“蓝月山谷”……

—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

香格里拉因《消失的地平线》一书而成为令世界神往的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神圣的雪山引领着思绪向上飞升;幽玄的山谷包裹着村庄进入梦境;宁静的湖泊送来清甜的泉水,荡漾心神;辽阔的草原任人自由驰骋,心旷神怡。这里牛羊悠闲马蹄儿轻;炊烟袅袅歌声儿明。

在藏族语言中,未来世界“香巴拉”,就是在雪山冰峰从中的某个神秘地方,那里的首领是金刚手的化身绕登·芒果巴,掌管着山下城邦组成的幸福王国。这里没有贫穷,也没有困苦,没有疾病、没有死亡、没有嫉恨和仇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这里花常开,水常绿,珍宝玑玉,满山遍野。这里就是佛徒们理想中的殊胜境界。

—扎洛《菩提树下》

我们的社会,虽然极力强调生命和自由的价值,事实上却认定我们应追求权力、欲望和金钱,时时刻刻都逃避与真实生命的接触;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缺少自爱和自尊。在一个追求散乱的世界里,默然和寂静会吓坏我们,我们以嘈杂和疯狂的忙碌让自己不要安静下来,检视我们的心性,已经成为我们不敢去做的一件事了。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生活在香格里拉的藏民们,对生命怀有深深的敬畏,他们一生不停探索,向内寻求上天的启示,获得智慧;他们感恩日以生息的家园带来的宁静祥和和丰富的自然矿藏,与万物共存,珍爱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顺应天时地利,守护家园万古长青。

在香格里拉,当我们可以自在畅饮甘甜的清泉,可以自由呼吸清新的空气,可以与自然万物并行奔走嬉戏时,或许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早已脱离生命本身很久很久了……

重点行程介绍

噶丹·松赞林寺松赞林寺依山而建,远望与拉萨布达拉宫颇有些相似,因其规模宏大,故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是云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传说寺址是达赖剌嘛占卜求神所定,神示曰:"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所以游人进寺,会见到清泉淙淙,终年不涸,并能常见一对金鹬在寺院出双入对。

百鸡寺光绪《新修香格里拉志书稿本》载:“百鸡寺在西门城后之山顶上……惟高阁倚大,危楼拔地,上敬黄教祖师,旁列护法诸神,土人有病患疾,许愿祈祷,敬送家鸡一只放生寺院,习为风气,鸡声成群,因名之:百鸡寺。

普达措印经院云南藏区最大的印经院,是以保护、弘扬和传承藏民族传统文化。藏有佛教经典、哲学、天文地理学、政治经济学、藏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技术文化等,具有很强的科研价值,是藏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

承恩寺寺址寺名由来公元一四三三年退位后西藏达隆金刚寺第十一世法王降曲嘉措云游四海游历康区途径建塘(香格里拉)有缘信众因缘聚合!公元一四四二年法王创立该寺赐名(罕批杜松林藏名)罕批杜松林的意思(以三律为基!以密宗为修行之地)。

独克宗古城作为茶马古道上入藏第一站的独克宗古城,当年马帮走过这里即将深入藏区,要面临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要么就是带着收获和喜悦回到永远温暖如春的云贵高原。独克宗古城总是用它在冰冷石头下的热情温暖过往的人们。

大宝寺大宝寺藏语称“仁安衮”,意为“五佛寺庙”,是较早的香格里拉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大宝寺的周围风景清幽,在它的山脚下有长约2千米的巨型玛尼石堆,石上镌刻着各种精美的佛像,八宝图案和各种经文,都是难得一见的石刻精品。

龟山大佛寺转经筒被命名为吉祥胜利幢的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高21米,重65吨,筒壁上端用浮雕篆刻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下端刻着佛家的八宝图。筒内藏有经咒、无字真言等共124万条和多种佛宝。石卡雪山石卡雪山是连接吐蕃与南诏的纽带,东南与姜域的玉龙雪山遥相呼应,西北与梅里雪山遥遥相望,是吐蕃时期滇藏茶马古道进入藏区的第一座神山。“石卡”是香格里拉藏语译音,意为“有马鹿的山”,两只马鹿,代表着正在聆听佛祖讲经说法的芸芸众生。蓝月山谷在蓝月山谷里,有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灵犀湖,她深藏于蓝月山谷景区半山腰的原始森林中。据传,每当月圆之夜,就有一头犀牛出现,它是石卡女神的座骑,保佑着这里民众的牛羊茁壮成长。纳帕海-伊拉草原5月的依拉草原,宛如碧波荡漾的海洋,上面浮满各色鲜花、玫瑰红的野芍药、野菊和说不出名的各色香花野草,与秀丽的纳帕海、美丽古老的依拉村连为一体,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绘制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

尼西黑陶手工艺探访西黑陶至今还沿用史前工艺,手工塑胚,尚未发展到转盘拉胚。这就决定了他的器形比较小,胎壁较厚,造型至今原始朴拙厚重。中原从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陶就已发展到了窑烧,从质地松脆的低温陶进化成了坚硬质密的高温陶。而尼西黑陶至今仍采用露天堆烧的方式,将陶艺史前最原始的技法如活标本一般保存至今。要制成完美的黑陶作品,拍、打、切、削,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却蕴含了许多力道与技巧。

有这样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

叫《情人般的木碗》

诗只有两句

“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

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

香格里拉木碗制作技艺被云南省政府公布命名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过去,木碗是藏民的随身之物,人各一碗,他们习惯将木碗怀揣在长袍内,以便随地取用。老一辈藏族人在挑选木碗时尤其讲究,因为每当一个木碗被选中后,就要陪伴主人走完一生。穿上藏服,体验藏服情缘,和当地人民一起篝火晚会,美丽的藏族服饰一定会让你移不开眼,千万别忘记大联欢篝火的同时再拍上几张美腻的照片哦。

华旦南加  讲解老师

(巴丹)唐卡协会会长、资深画师他的作品于北京奥运会展出,并被国家文化局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2011年,因其对唐卡艺术的贡献,受到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荣誉证书。16年的唐卡学习与研修,使他在唐卡艺术的领域造诣颇深,期间参加的国内外展览盛会不计其数,其作品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赞许。他立志要将唐卡艺术、藏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唐卡文化。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元培学堂

Categories: 其他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