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海外夏令营,不靠谱的英语学习还要烧掉你多少钱?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在国内花大量的时间学英语,也用不着。不如以后直接送到国外,在国外学习生活一年,英语自然就好了”。这种说法有依据吗?真的是这样吗?
正值暑假,朋友圈常常会看到,某某朋友孩子去了英国美国或是澳洲,参加国外的夏令营或是短期留学。
营地活动对于孩子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运动能力都大有好处。但我也听说,有的朋友让孩子去国外参加夏令营是为了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
这个问题,我们就比较有发言权了,丸子从六七岁开始就去参加国外营地,短则一两周,最长三周。
虽然在营地丸子过得很是开心,也变得更自信更独立、更喜欢挑战。但实话实说,她的英语听说能力,短时间可能是有了那么一点进步,只要一回国就立刻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我帮大家算一算,孩子一个人去参加海外的夏令营,两周的时间,加上往返的机票,花费会在三万元左右。
如果本着开眼界、认识不同国家的人,体验异国生活和文化的目的,我想孩子肯定是很有收获的。但如果打着提高孩子英语能力的幌子,这个钱,家长就花得冤枉了。
误区之一:让孩子去国外生活一年英语自然就好了
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孩子现在花大量的时间学英语,平时也用不着。不如以后直接送到国外学习一年,英语自然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
的确,我们能看到很多小孩子跟随父母移民到了国外,才上了一年幼儿园或是小学,哪怕之前没有学过英语,很快就可以流利对话了。这种神奇的语言学习能力,通常只有12岁之前的孩子才具有。
语言学家对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儿童(5~9岁)和中国青少年(12~16岁)的统计研究表明:在英语环境一年以后,9岁以下的儿童英语能力就会比汉语高,而且他们偏好喜欢使用英语,更喜欢英语环境和交讲英语的朋友。
而在12岁以上青少年组,在美国生活三年以后,依然偏好使用汉语。
如果孩子只是短期去海外生活,哪怕去上一年的时间,之后又回到中文环境中,英语能力其实很能难保持下去,想要继续进步,还是需要坚持长期学习英语的。
我们就见过这样的例子,任潜知是童书妈妈北京读书会书友的孩子,现在11岁了。他6岁左右跟着妈妈,去美国生活了半年。妈妈说当时是有不少英语的输入,但是任潜知真的一直没什么输出,也没有发生别人说的英语上的神奇突破。
而且那个时候任潜知特别不爱说英语,大部分时间只愿意用手比划跟人交流,这让他妈妈一度认为自己这孩子可能就是不喜欢学英语,缺乏学语言的天赋。
为什么12岁是一道门槛呢?
为什么12岁之前的孩子才具有这样神奇的语言学习能力?
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奇妙,除了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将自己学习母语的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上,还有一个关键——不同年纪的孩子日常听到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小孩子关心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好吃的、玩具、动画片和日常生活,孩子之间虽然语言存在隔阂和差异,但孩子对于事物的理解程度相当,通常使用的语言,语法句式也比较简单,互相理解起来就很容易。
专家把儿童对话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这样的特征:
72%是此情此景的;
55%是刚发生的事情的延续;
6%是一个单词的句子;
8%是简单的日常短语;
只有2%是与当前无关的内容。
专家把儿童的语言环境特点概括为“简单而精确“的高质量输入。可惜到了12岁之后,孩子的大脑对这些简单有效的内容就逐渐失去了兴趣。
因为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们的喜好和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越发深入,他们会使用的语法和句式更为复杂,而且交流起来也往往是大段大段的。这个时候,如果有一方的听力跟不上,就很难产生交流。
所以,青少年面对的困境就和成年移民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无法通过对场景的观察来理解交谈的内容,结果就是“因为听不懂,所以听不懂”。
一些语言专家进行了详细的定量研究,成年人在国外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外语说得很流利?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能长期处于外语的环境中,外语达到流利程度的时间,是用一个人的年龄除以系数n,这个n等于6。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是18岁到国外,用18÷6=3,孩子一般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比较流利的程度。如果30岁到国外,则大约需要5年时间。
误区之二:日常对话和高水平语言能力其实是两回事
很多家长特别看重孩子的英语口语应对能力。其实英语相对于汉语来说,是一门语法复杂、句式繁多的语言。
比起简单的日常对话,能听懂对方多样的英语表达,还能使用更多的句式和表达方式,真正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才是高水平英语能力的表现。
要掌握更多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不要听自己基本不懂的内容,可以多听已经能基本听懂的内容,这样并不是浪费时间,因为在听懂方面,孩子如果已经不感到吃力,才更有精力和注意力,去关注语言形式上的微妙变化,以及语言在文化层面更高阶的学习要素。
“勉强听懂”和“一听就懂”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勉强听懂”常常是根据几个词汇猜测意思,或许应付考试可以。
“一听就懂”才是高级的英语学习,它意味着孩子开始建立英语语音到理解的快速反应路径,到了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做到交流无障碍;而且在“一听就懂”的能力基础上,孩子可以快速分辨哪些是新内容,是自己可以猜测,进而理解掌握拓展的语言要素。
无论将来孩子出不出国都应该先把英语基础打好
绝大多数中国孩子,其实都不太可能在12岁之前去到国外上学,或在国外生活一两年,那我们孩子的英语到底应该怎么学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给大家讲一讲“马太效应”,它指的是“强者让他更强,弱者让他更弱”的现象,由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莫顿于提出。马太效应不仅仅可以用来解释贫富差距的形成,理论上可以分析所有“差距”的形成。人们学习英语,也非常符合马太效应。
就像图中拿着大勺子的人总是可以喝到更多的汤,而本身能力弱小的人,就是算有同样的机会,每次能得到的“汤”也是很少的。
本身英语水平较高的人,尤其是完全突破听力难关的人,在外语环境中就会受到优待,提高得会非常快。因为交流的每句话每段话,他大部分都能听懂,只有少部分不懂拿不准的,就很容易用听懂了的内容,去理解和推测那些小部分不懂的内容,从而做到最佳的有效输入。
而本身水平低的人就应了那句话,“因为听不懂所以听不懂”。即使有少部分能听得懂,也是因为只听懂了几个关键词汇,但是整个句子的大意都不明白,就很难去猜测其他部分的含义,更别说对话和交流了。
无论孩子以后出不出国,都应该先在国内把英语的基础打好,等到有机会去到国外的英语环境下,“马太效应”才能帮助他们学得更好。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出国上过学,但是从小就喜欢英语,通过阅读看电影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在工作生活中也需要时时使用,他们的英语水平甚至比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的人还要好。
当你自己的内核和能力大,可以接触到的范围和理解吸收的内容才会大;而如果自身的语言能力还很弱小,就算在同样的环境里,依然收获甚微。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