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路上的“坑”

这个暑假,不知有多少家长的钱包被孩子海外游学掏空。未来,被掏空的家长恐将只增不减。然而,教育部门监管缺位的海外游学,通常“只游不学”,辜负了家长的期许,也给未来行业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坑。
游学热有多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如今成为游学热的一个理由。
美国14日游学33800元,体验名校全真课程;新加坡7日游学18900元,有外教陪同进行英语实景体验;英国10日游学36800元,住寄宿家庭,体验真实的英国课堂……暑假前夕,各大旅行社、旅游平台、培训机构等就相继推出国外游学线路,主打“名校体验”“国际课堂”“插班上课”“研学英语”等主题。
而近日,一条“全班只有儿子没出过国”的微博上了热搜。来自杭州的孙女士发现孩子成为班上唯一没出过国的学生,于是迫不得已花费自己三个月的工资让6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英国游学。
孙女士的烦恼现在已经成了工薪阶层家长们的普遍烦恼,自己的孩子没出过国,没参加学校游学活动,俨然成了同学中的“异类”。
不少人认为,孙女士儿子所在的班级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事实上,参加过游学的学生比例要比想象中大得多。
“跟孩子说的是明年暑假一定让他去美国。”天津市一公立小学学生家长告诉新金融记者,“对我们家庭来说,3万块钱确实是很大一笔钱,可是不让孩子去又不忍心,学校已经组织过三次了,孩子一次都没去过。”
该家长表示,孩子班里一大半学生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海外游学活动,“就是一大半都出过国,这还不算家长自己领孩子去的。”
“其实,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有各种学校组织的游玩活动,上幼儿园开始是去草莓园摘草莓,小学一二年级是去烘焙店体验自己做蛋糕,这些项目钱都不多,基本上都在100元左右,但现在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之前这些‘小尝试’,才能一步一步地向海外游学这个终极目标靠近。”上述家长表示,“我家孩子从小身体不好,容易生病,所以以前总不让他
参加这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但他总回来说没和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同学们都孤立他。”
“在我们这里报名的学生里,初、高中生将近占2/3,小学生占1/3,还有少数是大学生。”一家游学机构的负责人向新金融记者表示,前几年放寒暑假课外兴趣班最受欢迎,“这两年明显是海外游学,应该算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方式。”
新金融记者在百度搜索“夏令营”发现,各个机构打出的夏令营产品宣传眼花缭乱。随便打开一个网站,里面的6天5夜的国内夏令营产品就有将近10款。记者打开其中一款,想了解价格等具体详情,结果页面直接跳转到客服部工作人员聊天对话系统。
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需要提前到四五月份报名的境外游已经报满,现在能报的就是国内夏令营。有人文、艺术、科技等各种主题。”
这几天正在美国与家人游玩的一位企业高管,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中国中小学生游学团在美国游玩的小视频。“只要是景点,就能看到中国的中小学生游学团,多到你无法想象。”他在朋友圈中告诉新金融记者,“成群结队的中国学生在排队摸华尔街铜牛,摸雕塑的习惯被这些孩子从中国带到了华尔街。”
游学坑有多深
很多家长或许不知道,咬牙掏出的几万块钱,对于孩子增加的谈资来说,也不过是“我去过某国”。类似“游学十天,三天在路上,四天在购物”的吐槽,在家长群里比比皆是。
“3万3千元,15天。”天津市一私立小学家长告诉新金融记者,以后再也不会让孩子参加所谓的“游学团”。“去年暑假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英国游学,和英国交流活动太少,沿着大学的围墙走一圈就算是去过了,跟着老师进了好几次购物商店,因为老师除了要买自己的东西,还要做代购,孩子说为了安全考虑,白天很多时间也待在宾馆,不允许出去。上课也是找当地华人开的学校,请几个外国人陪孩子聊聊天。这根本不是游学。”
“什么戏剧、航天、体育、航海等专项游学,就是去国外看看戏、打打球、参观一下航空和船舶企业而已。”另有家长如是说道。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目前海外游学操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机构组织,一种是学校组织。学校自主组织的夏令营一般可以直接跟海外学校取得联系,继而进行互访形式的海外游学活动。
“但实际上,市面上的大多数海外游学都是由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或者留学中介组织操办捞金,所以一些学校、老师也在其中扮演着有偿招生的角色,比如老师带一个班10名左右的学生去国外游学,老师是不需要出任何费用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实际上都由家长买单了,如果报名的学生更多,老师甚至还能额外赚钱。”上述业内人士透露。
据了解,一些大型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具备举办出境夏令营的资质,而许多中介机构并没有经营出境夏令营的资质。“通常中介机构会将游学团转手交给具备出境旅游资质的旅行社。而旅行社也会给培训机构一定回扣。每招募到一个国际夏令营的学员,返点起步价是1000元。”他说道。
另外,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在学校报的游学班,都要比市场价高出一大截。
例如,深圳一家旅行社推出的美国西海岸14天名校夏令营,收费是3.69万/人。而类似的旅行线路旅行团价格约为2.9万元/人。实际上,许多旅行社推出的“国际名校游学营”,大多由在美国等国家的华人旅行社代理。
“机票向来是出国游的大头,也是游学机构坑钱的重要途径。”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培训机构按正常的机票价格成本报给学生或家长,但预订时却都是转机的经济航班,再加上提前预订等因素,一张来回机票就能赚取几千元的差价。以美国暑期游学团为例,机票报价一般是一万五左右,事实上,非高峰期的机票价格最多仅为8400元,旅行社从机票中可获得的利润高达50%。”
不光是机票,在住宿费上,游学机构也能大赚一笔。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会直接与海外大学对接,对于海外大学来说,暑假空出来的宿舍有人租赁自然乐见其成。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16年到多伦多大学的游学团费用,其中住宿一项高达4周5000美元,但该校学生住校费用约为每月1100美元,条件最好的宿舍由于暑期居住学生较少,更是降价到每月680美元。这意味着,中介在每个参加短期游学的孩子身上赚取了至少上万元住宿费。
“其实海外的一些名校,比如斯坦福,其校园对外是免费开放的,除了免费开放外,如果在官网申请,还会有志愿者现场带领参观并讲解。”一名家长在网上说道,给孩子报名参加美国游学时,自己并不知道这些。“其实国外的博物院基本上也是免费开放的,有些科研单位还会为青少年开辟相应的参观区域,当然也是公益的,只是到了游学报价表上,这都变成了收费项目。”
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或中介会主动寻找有意向在国外市场打知名度的学校洽谈项目。项目内容一般包括学习、游玩加购物。其中,学习占40%,游玩占30%,购物占20%,其他内容占10%。“行程是游学公司在国内就制定好的,学生在国外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许多家长在网上吐槽道。
教育部曾在2014年制定发布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中明确,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这表明,无论是教育培训机构还是中介,他们的海外游学产品从品相上看基本都与海外旅游产品无异,只游不学,这明显“违规”。
“许多游学机构除了组织旅游还会组织大学生去海外实习。”有网友发布帖子表示,“但这种实习要很多钱不说,其实含金量很低,诸如去泰国保护大象,去斯里兰卡打扫垃圾这种。这些内容听着很吸引人,其实又是一种坑人的方式。不仅需要自己花钱,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仅占很小一部分,其他更多的时间都是在玩。一些打着公益、NGO名义的机构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通过塑造精英幻象,以公益之名,行生意之实。”
行业亟待监管
游学自古有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一为求学,一为求名,可以算得上是游学的起源时期。真正意义上民间的游学旅行直到17世纪才在欧洲大陆兴起。据调查,成规模的海外游学在我国兴起于2005年左右,并且规模在逐年壮大。
据携程发布的《2018暑期游学夏令营报告》指出,越来越多中国家庭青睐去国外参加游学、营地类旅游,2018年预计规模达到100万人次,花费超过300亿元,未来5年还将保持30%到50%的复合增速。报告统计,海外游学的人均支出在2.3万元左右,与去年持平。其中,英美澳长线均价在3.2万到3.8万元,亚洲短线人均在8000元到1.5万元,调查显示,游学目的地以欧美国家为主,美国、英国最多,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次之。
从网站游学报名的用户数据看,海外游学集中在10到15岁,占比66%。但6岁以内也占了5%。携程接到的游学用户最低只有5岁。国内游学的人群年龄更小,7岁以下的比例达9%。7到9岁比例最高,达43%,其次是10到12岁,占了38%。
从供给结构来看,学校、游学中介机构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旅行社占比只有不到两成。国内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海外游学涉及多部门牵头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模糊,管理主体不清晰。2016年十一个部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但是却并没有严格切分哪个部门分管哪一块。同时,游学相关法规内容多针对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存在空白。
目前,从监管主体看,海外游学组织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几乎没有介入。
“目前,境外游学组织方还没有专门资质认证,不少机构看到红利都希望来分一杯羹。正是因为教育部门还没有介入,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表示,行业规范不清晰,资质认证无统一标准,加之监管不力,会滋生虚假宣传、责任欠缺、收费过高等问题。
实际上,在监管方面,家长应该是第一道屏障的提供者。北京微创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虎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签订游学合同前,家长应当事先向有关部门了解负责此次国外游学的旅行社是否具有承办出境游的相关资质,若没有,应向游学机构提议更换旅行社,并向有关部门举报此违规行为。从开始签订合同到游学结束,家长们应从保护自我权益做起,不当“甩手掌柜”,时刻监管,促进游学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游学这个年轻的行业目前还处于“野蛮生长”过程中,中产家庭对于此的焦虑,也只有等待行业监管完善的那一天,才能有所缓解。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佳缘如梦几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