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新闻夏校心得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小杜最近刚刚回杭州。

不耐杭城的高温与潮湿,在乡下躲了起来。往回看,西北夏校已经过了六天,不禁有些唏嘘。但往前看,留在国内的时间也仅有两个星期,那点唏嘘便转化成对时间的“恨意”了。有一些读者朋友十分想知道我的西北之行,所以小杜就做了一回记忆中的游者,给大家讲个大概吧。

我访问了二十来所美国的大学了,西北大学依旧是里面最为惊艳的。整个校园与密歇根湖相依而伴。说说是湖,但作为“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有一种海的壮阔。从我所住的宿舍,大概十分钟走路,就可以到沙滩或草坪边,聆听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但这些礁石也不同于嶙峋的石块,而是被厚厚的七彩的颜料覆盖。各种主题,关于爱情,理想,价值观......画技时而笨拙,时而专业,数千块石头显现出数千种性格。但背后,每块石头都藏匿着对学校、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站在Lakefill(西北对校区内密西根湖畔的称呼)的一侧,往南望,便能看到风城芝加哥的剪影,典型的钢筋水泥的磅礴。在晨雾的笼罩下,焕发出一种朦胧与神秘的感觉。每次看到芝加哥,就不易被舒适的小镇生活麻痹了意志,告诉你还有一个世界等着你去创造和奋斗。

但西北大学所处的埃文斯顿镇,的确是有格调且安逸。也许在小镇的人都被宁静的密西根湖打磨了心境,都十分亲切友好。镇上我发现有绝佳的冰淇凌店和中国餐厅,且不会因为受欢迎而变得拥挤,一般进店即可入座。

在小镇中央,还有一个供小孩子戏水的喷泉,浇尽太阳的毒辣。你在街上走,通常能遇到站在街头表演着乐器的人,也许是一个高中生吉他手,也许是黑人萨克斯手,他们的音乐不会因为生活的不得志而变得暴躁、粗劣。吉他的拨弦声和萨卡斯的管弦声都是平静且幸福的,就算是放在地上收集硬币的帽子,都是优雅的。在这样的校园里,心情大多是明朗的,就算有时候学业负担可以很重。

西北夏校一开始,对于一个新闻小白来说,我真的应接不暇。曾经相对比较自信的英语听力,在那里都碾成了灰。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不在日程表上的突击全天记者演习,我们的教授以及助教,扮演不同角色,上演了一出密西根湖邮轮爆炸案。那天对我来说是压力最大的一天,在三十八度的高温下,我们拿着笔记本,纪录一个个关键角色诉说的极为庞杂的信息轰炸。

然后,拿着零碎不堪的笔记本,我们还得马不停蹄地跑回打字室,写下短讯,然后在deadline之前交进,每次交的时候,我仿佛都在交一个四处都有破洞的编织艺术品,各种还未察觉的语法错误以及可以优化的句子,都躲藏在段落里窃笑。

后来我发现,我确实不是很适合做听写的工作。但对于挖掘故事,我还是非常有激情的。在专题报道的任务中,我还记得刚领完了任务,我在酷暑下徘徊着,头脑风暴着该写什么。

突然发现一辆西北大学的警车开过,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这背后应该有一个故事。在夏天,西北大学的整体的学生群体的年龄下降,校警对于这种变化有什么措施?

警车在学校的路上是普遍的存在,但许多学生并不会关注,西北大学的警察部门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感动故事?作为故事的发掘者,让你思考的时间不多,有时候就是靠直觉。在想的时候,我就朝警察局的方向走过去了,生怕故事被别的学生拿了去。

到了警察局,我本来只期望拿到一个巡逻警的采访。

但没想到,一番等待后,我竟然跟那边的中士(管巡逻车队的)对上了话。这个中士在我的一个好奇boy的形象的“威力”下,带着我参观了警察局的内部情况,并跟那里的接线员和侦探都进行了参访。其实我发现,采访比较难的地方是,你去挖掘的故事的时候,脑子里面是没有故事的框架的。

你可能会有一个主题,然后问的问题都往主题那边靠,但采访人的回答可能并不尽如意,他可能会偏题,或者你期望他说当警察很辛苦,但他却说非常自由和轻松。这时候不断的问问题、获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切忌夸大甚至编造信息。要去找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点,也就是新闻的特性。

比如说,我就问了在学校摄像头的个数(上千个)或接线员一上午接电话的次数(两百多个)。这些数据我知道的时候的惊讶万分,所以肯定出现在了我接下来的新闻稿里。采访的时候,穿着也很重要,最好能够穿显示自己身份的东西,比如我就非常喜欢穿印有西北medill(梅迪尔新闻传播学院)的短袖。传递的信息就是--我是一个学生,我很上进,我不会构成任何威胁,我的学校很牛逼。这时候,采访一般是比较容易进行的。

我记得当时我在警局兜兜转转了两个多小时,连午饭都没有功夫吃。但挖掘到的故事却已经满足了我的味蕾。我大汗淋漓地跑回讲座教室,同学问我到哪里去了,我攥着拿到的联系方式和布满笔记本的笔记,微笑但默不作声。

整个夏校,不少行业翘楚来到我们校园讲座,其中不乏普利策奖摄影奖的得主--约翰怀特。他是一个黑人老头,是奥巴马的御用摄影师。他的说话方式嗫嚅不清,但我却听的津津有味。他鼓励我们要抓住人生的每一秒,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并纪录人间的瑰丽。随着幻灯片的变化,怀特用自己的照片带我们走进曼德拉出狱的瞬间,芝加哥平等活动,马丁路德金的振臂高呼,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一幕幕,都是非裔美国人的血泪史,也是荣誉史,一个个敢于打破成见的先锋,为自由平等的事业添砖加瓦。怀特为了告诉我们生活处处存在的美好,在那天早晨早起为我们拍摄了日出,并拍到了一处彩虹,一只白色的海鸥在彩虹桥上翱翔。这一幕怀特做成了明信片,送到了每一个夏校学生的手里,在明信片上,有怀特亲笔写给我们的警句:“keep in flight(保持飞行)。

五个星期的夏校,在快过半的时候,我哀叹时间过的太慢。想念杭州的一切。但真正结束的时候,却又无端的不舍。我还记得medill学院院长在问我们学生是否想进入新闻业的时候,我是那一半不确定想进入新闻业的学生。我心里面也并不怀着用讲真话的方式改变社会的大志向,但我从这个学校学到的与人交流的方式、发掘故事的能力、以及所拥有的新视野,是任何经历都无法彼及的。

记得开学第一天的时候,我们这个项目的总指导, Professor Boye, 用了一句孔夫子的话:“find a job you like, so you never need to work a day(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希望在未来的大学职业道路中,这句话能为我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