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录取新政策解析

近期,网络上针对名校生的探讨很多,比如“常青藤绵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空心病患者”等。针对这些现象,哈佛为首的名校掀起了对录取政策的改革。
美国名校录取政策变天
麻省理工学院:
- 可填写的课外活动从原来的10项减少到现在的4项;
- 9年级之后才开始的课外活动不允许再添加上去;
- 文书话题新增 “请描述你是如何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的,可以是关于家庭、学校和邻里”。
耶鲁大学:
- 可填写的课外活动只能有2项。
- 文书话题新增 “回顾一下你曾经为家庭、社区或公共利益做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为了让高校招生官在看到自己的文书时眼前一亮,中国留学生在庞大留学中介群体的建议下,将越来越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上。
背景提升这件事被赋予了夸大的重要性和过分的关注,以至于准留学生们在留学这条路上越走越偏,怀揣着一颗投机取巧的功利心,参加各种 “机器人夏令营”,“10天欧洲游学营”,“社区养老院志愿者” 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忽略的英文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个参加机器人夏令营的学生是否一心想做一个工程师呢?还是说他的父母认为参加这样一个常春藤大学的夏令营会对他申请大学助力呢?还有那位参加家庭旅行的同学。到底在欧洲背包旅行透露出了什么信息?是住青年旅社还是豪华酒店?在旅途中记日记还是只是在社交软件上更新很多自拍?最后,那个志愿服务老人的同学是因为他未来想要从事安老服务还是他清楚地知道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对大学申请来说无比重要?
记得前年,有位家长对我说,她听说只要拿到某大学夏校某教授的推荐信就能申请到美国名牌大学,花数万元给孩子报了名。结果不出我所料,亦没能遂家长所愿。“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这件事,使得活动本身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大学申请中并没有所谓的社会服务规定时间的潜规则,最重要的永远是学生从中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生活中真正的热情点是什么?
政策改变的背后
201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推出了名为“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Admissions”(力挽狂澜:通过大学录取政策来激励学生关心他人和公共利益) 的报告。而这份报告又源自于哈佛大学Richard Weissbourd教授一项进行了十来年的研究。他让来自美国各地的1万名中学生排列出什么是对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研究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成就最重要,30%把追逐幸福快乐当作最高理想,仅有20%多一点儿的学生觉得应该把关爱他人列为人生目标。数据的结果令人震惊,那些不计个人得失、关注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仿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难道如今关爱他人成为小众的价值观了吗?
政策新趋势
目前哈佛大学的这份报告已经得到超过120所大学和学院署名支持。这些学校既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这些常春藤盟校,也有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些顶级私校,当然更不乏公立名校的支持。除了像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这样从课外活动数量上进行硬性限制以外,各所名校的录取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富裕家庭的孩子花父母钱飞到世界各地,在欣赏异国风情之余,做一两个星期的义工,已经不再认为是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了。
参加五六个俱乐部,甚至自己创办一个假大空的俱乐部,也很容易被录取委员会识破套路。
名校会更愿意看到申请者因为兴趣爱好长期沉浸到某项课外活动中,而不是只有一两周的短暂行为;会鼓励学生从细微之处去关爱他人和社区,而不是跑到千里之外修房子。
比如,为减轻家庭负担去做兼职,帮助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妹或者年迈的祖父母,有真情实感和反思,反而更能打动录取官。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有含金量?
答案是四个词:热情,投入,成长,影响力“为什么做” 远远比 “做什么” 更重要。用心用脑,长长久久地做对、做好一件事,足够你敲开名校大门。
比如你从高一开始就坚持每周去社区幼儿园给孩子们读书,因为你热爱教育,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比如你从初二开始就坚持每两周去一次社区养老院陪老人们聊天,因为你自己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位需要陪伴的老人,你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的孤单,并致力于安老服务行业;
比如你从小就喜欢玩电脑,后来在高中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编程社团并且带领一队中学生为学校乃至社会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技术贡献;
比如你热爱交流,过去的三年里在六个不同的国际会议和赛事中做志愿者/翻译,希望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人实现无障碍沟通;
作为帮助孩子圆梦国外名校的家长,并不是花大价钱送孩子去做高大上的活动就是对的,相反,我们需要发掘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热情、和潜力,培养一个,就一个,孩子真心实意愿意做,长长久久坚持做的使命,这就足够了。
相信留学圈的学生和家长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言成绩达不到TPO50大学的要求,先申请一所够得着的大学念着书,之后再转学去更好的学校吧。”转学这件事似乎给了诸多杀托屠雅的小伙伴一个“语言成绩不好也没关系” 的借口。
“雅思5分没关系,我可以去读语言,之后再转学去更好的大学。所以我不用那么努力刷题的。”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招办主任Dean Eric Furda在招办博客中更新了2019-20申请中的重要变化,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便是:From cycle year 2019-2020 forward, Wharton and Engineering will no longer accept external junior transfers.(译文)自2019-2020申请季开始,沃顿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将不再接受外部转学申请。
招办主任Eric又补充到,这个决定是与大学内部讨论协商决定的。宾大在过往审核转学申请时发现,大多数申请者的课程无法无缝衔接这两所学院的要求,招办希望本次变化能够帮助申请者在转学成功后顺利过渡和完成后续的学业。转学意味着学生将面临巨大的课程衔接困难,难以适应新学校更严格的学术要求和更迅速的学术步伐,占用名额,浪费资源。
在大部分中国家长想曲线救国时,大学考虑的是去掉那些浪费了大学资源,入学后学业拖后腿的人。
转学生给学校带来的问题,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所重视,针对问题的新政策不断提出,转学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下下策。
一些建议
功利心太重的中国学生难进名校
留学申请的重心应该放在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而不是盲目跟风做活动。科研能力,论文质量,批判性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实,学术上的优秀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名校大门敲门砖。与其
|
|
|
|
|
|
|
|
|
不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