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进入旺季“假大空”现象要警惕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又逢暑期到来,研学旅行进入旺季。
海外夏令营、名校一日游、文化体验……五花八门的研学课程让家长和学生看花了眼。
作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许多家长和学生也心存疑惑:
这笔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算少的支出是否值得?
学生能从研学旅行中收获什么?
如何避开研学旅行中的“坑”?

 

经历

出国研学花了4万,性价比并不高

去年,长沙的尹先生为正在读初二的女儿小倩报了一个去美国的研学旅行,时间为18天,花费4万元。“当时考虑旅行社来学校做宣传,与学校合作,至少安全性上靠得住。报名参加以后,钱花了不少,孩子去美国走马观花般转了一圈,研学效果与理想中差距较大。”尹先生直言,这次研学旅行性价比并不高。

尹先生说,女儿到达美国后,在纽约、华盛顿等一线大城市基本只待了一天,最后在奥兰多待的时间相对较长,住宿是在美国的一个家庭,体验当地生活。“女儿很喜欢那里的自然风光,但是我更想让她感受一些科技感较强的领域。”
“报名时行程看起来丰富无比,写的内容也很吸引人,口语训练、素质拓展、文化探究等无不包含。后来才知道,研学的地点横跨多个城市,这样的研学,感觉就是一种变相的旅行。”尹先生表示,“孩子回来说,美国一些城市没有移动支付,高楼大厦较少,相比之下觉得中国十分强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是研学最大的收获。”

 

学得太敷衍,感觉换了个地方玩

去年暑假,张女士特意给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报了一个去往华东地区的研学团。“想着去国外很贵,看到有主打历史名城文化感受、著名大学获取经验的研学团,就给孩子报了一个,结果还是大失所望。”

“研学团组织前往的大学、景点、博物馆等场所大都免费,花费主要集中在交通与吃住上。”让张女士不满的是,孩子们到达某个景点后,导游或者景区工作人员会做一些简单的简介,可即使是在有典故的景点,孩子们就在里面“转一圈”就出来了,特别是一些故居,“儿子回来就说,感觉是换了个地方玩。”

在一天的行程结束后,工作人员会提醒孩子们在前期发放的研学手册上进行答题、作文,写下一天的感悟。“孩子们自觉性也不高,也没刻意要求,很多都忽略了。”她无奈,这可能是孩子们唯一一个学习的环节。

而在一些名校里,基本上只是停留在“漫步校园”的程度上,缺乏与大学必要的联系和活动。“有些行程就是在大学门口拍个照,太敷衍了。”

 

现象

研学游火爆,出行团已经排到8月

“从5月初开始,相继推出暑期研学项目,来报名的家长络绎不绝,其中国内研学团队基本报满,国外的也十分受欢迎。”长沙某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在各学校的宣传,研学团已经从6月排到了8月末,集中在暑假阶段。”

长沙的蒋女士介绍,孩子今年上初二,班上90%的学生都参加过研学旅行。为了不让孩子成为“非主流”,他今年在学校给孩子报了一个去日本的研学团,都是本年级的十几个孩子,费用为12000元。

我们随机采访了20名长沙初中生家长,其中绝大部分表示,孩子曾参加过研学旅行,其中有2名家长表示,孩子出过国,去过新加坡和美国,费用分别为1万和4万。

 

调查

国外研学利润更高

在长沙研学市场,有哪些乱象,又有什么灰色地带呢?

调查发现,相较于普通的旅游,同行程的游学项目报价要高出不少。

近年来,出国研学越来越“火”。

通过旅行软件搜索,一场在7月下旬出行的新加坡游学项目,花费是1万多元,而相同行程的新加坡旅游只需花费3000元出头,中间差价高达7000元。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国外的研学项目比国内的价格贵很多,对旅行社来说,利润也会更高。”

旅行社通常是在车票、住宿、饮食上压缩成本,但在研学宣传手册上一般刻意避开,不会体现。经常选择一些免费的景点来推介,邀请优秀大学生开展交流,花费也不大。而外出研学时,安排的工作人员配比有可能不够,稍有管理疏漏,会出现安全事故。

有从业人员爆料称,一些旅行社在和学校签订研学合同时,甚至会达成口头协议,向学校进行“返点”。更为普遍的是给学校老师“送名额”,以出国游为例,带队老师基本上不需要出费用,有部分需要出一半的机票费,就能成行,“这些成本也变相压在了家长身上。”

本末倒置,研学“假大空”

长沙一名小学资深教师指出,研学的目的在于,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游览、交际,认识自然和社会,在阅读和阅览风土人情中提升认知,游中有学,行中有思,最终让孩子成为研学中最大的收获者。而国内很多研学机构却喜欢打着安全第一的幌子,把本来应有的户外行程,改成室内的课堂,这样避免了大规模的团队流动性,也节约了门票、车费等开支,安全与利润轻轻松松就兼顾到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策划,把研学变成上课,既违背了研学的本意,又不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研学的内容就太空了。

孩子在研学旅行中,对“学”做的功课、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孩子们是难以较快地进入研学旅行状态的。

在长沙一家研学机构从事宣传策划工作的马先生坦言,湖南市场现在几乎没有专门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人才,导致研学旅行课程严重缺乏。“基本都是靠工作人员对行程、目的地的简介进行文字上包装。研学导师多为兼职导游,素质参差不齐,很大地影响了研学成效。”

 

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

普遍来看,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研学旅行大都要向学生收费,但是目前各地发改委没有收费许可,旅行社缺乏行业规范,造成研学旅行市场管理混乱,收费标准不一,缺乏监管。

“不少学校只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在研学机构从业5年的瞿先生表示,一些研学游效果不理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的缺失。

 

破局

做好课程研发才能上好“游学课”

各种组织游学的机构层出不穷,所推出的游学产品五花八门,那么,家长是否真正了解这些游学组织机构?如何保证孩子在游学过程中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打着游学的旗号,收着昂贵的游学费用,让孩子“游”的太多,“学”的太少,走马观花,拍几张照片就算完事。

除了家长正确的选择外,更为重要的是对研学游这堂“必修课”的规范。

 

制定基地、课程、服务标准

如何保证孩子在游学过程中真正学有所获?

省教科院副院长赵雄辉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研学旅行基地标准、研学实践课程标准、研学实践指导老师标准,由旅发委制定专门的承担研学旅行旅行社服务标准,并进行公开评审,挂牌展示。所有基地和旅行社既要有准入机制,也要有退出机制,每年执行问责制度,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奖优罚劣。“基地课程必须具备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自然生态、国情教育、国防科工六大板块中的一项或多项。”

收费方面,要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并逐步走向常态化。要有研学旅行专项财政补助,对特困人员的子女实施费用减免政策。建立研学旅行活动收费动态管理机制,避免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

培养研学旅行专业人才

“研学导师”方面,赵雄辉认为,可由省级教育科研部门牵头制定研学旅行指导教师从业标准,其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旅行组织、安全应急等专业知识。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育人需要,强化研学旅行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其辅导学生学习体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每年定期安排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打通业务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渠道。同时设立培训奖补机制,如纳入国培计划,加快研学旅行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另外,赵雄辉还建议,建立省级研学旅行信息网,使之成为一个面向公众的研学旅行评价评估平台。

同时,建议委托教育科研机构或专业协会,开展对我省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情况的基础调查。研学课程方面,应倡导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研学课程开发,鼓励公益基金资助深度贫困县研学旅行活动。“同时,将研学旅行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研学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记一定学分。”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