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学的这些坑,你还在踩吗?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在学校走一走,草坪上坐一坐,就叫走进名校了?吃饭多半在中餐馆,住宿在华人寄宿家庭,就叫全面接触澳洲文化了?”提及游学,广西大学2016级学生的张小阳如此质疑。2017年的寒假,他曾到澳大利亚参加为期两个星期的游学。然而,这段游学经历却不及预期。

近年来,海外游学持续升温,让孩子趁暑假出国游学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数据显示,2018年参与国际游学的人数达105万人,游学行业市场空间约300亿元,并呈上涨趋势。游学的出发点本是亲身感受世界的多元和文化的差异,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然而,不少出国出境游学家庭遭遇各种窘境,花了大价钱,却没得到满意的体验。

“美国常青藤名校游学营”“英国顶尖贵族公学暑期拓展”“澳洲暑假亲子夏令营”……假期游学的触角延伸到各大洲,游学机构招生火爆,家长趋之若鹜。但根据人民网近期调查和携程平台上的游学报名数据,超六成家庭暑期游学花费计划月均支出达到5千元至3万元。今年有家长晒出了8万元的暑假清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准备给孩子海外游学的费用,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家长愿意花不菲的费用让孩子游逛一趟,到底为了什么,又能得到什么?出境出国游学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一场真正的高品质游学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家长们心里未必有一本明白账,不少人还遭遇走马观花式的伪游学。在出境游学市场规模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家长、机构和监管部门如何能让孩子们游出去、学回来,不虚此“游”?

 

攀比、跟风或成海外游学热原因

“现在参加国内的夏令营还不行,得去国外,要是没出国走一趟,都算跟不上潮流了。”成都一家广告公司职员陈先生说。

别看陈先生的儿子才上小学五年级,但他们班上70%的同学都已经去过不少国家旅游了。之前,陈先生认为孩子岁数小,不放心让他单独出门,这下却不能等了。

“假期一结束,孩子们就会在一起讨论谁去的国家好玩,没去游学的同学无形之中被隔离在外,不但在同学面前没有谈资,还有可能被同学瞧不起。”陈先生说,今年一定要给他儿子报个出国游学项目。

但是,去哪个国家?报什么类型的项目?陈先生心里其实没谱。宣传页的广告,行程设置合理、安全有保障……每个机构都振振有词。“我自己也没想好,这出国游学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花了不少钱,最后总得学点东西吧?但是这短短几天,能干什么呢?”

“咨询身边的朋友,有的说美国好,文化包容性强,能提升孩子眼界和思维方式,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有的说英国好,能感受传统教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育,能了解名校的悠久历史,对以后学习也是一种激励;还有的说澳洲好,风景优美,体验和交流内容更加丰富……”

下决心去不难,到真要做抉择时,陈先生反而踌躇不定。

临到暑假前期,陈先生在小区附近看见一家机构做美国暑期名校游宣传推广,凑近细问了内容安排,一冲动就当场给儿子报了名。“了解完一轮,还是云里雾里,哪个项目都差不多,那就随便报一个吧。”陈先生说。

陈先生这番周折是出境游学家庭的典型经历: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家长们无形中陷入“别人都去了,我也要去”的攀比或者跟风心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不能因为不参加游学或者夏令营活动就在班里“掉队”。但不少家长对出境游学的目的、方式和内容缺乏成熟的考虑,也没有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的意愿做出理性的选择。

 

重游轻学,实为旅游变体

“出国游学从小学生抓起。”这是某培训机构打出的暑假项目广告语。然而,“游而不学”“游多学少”等,正成为人们对游学市场诟病最多的地方。

有些学生等下了飞机才发现基本上就是一种变相跟团旅游,所谓的“体验海外名校”变成到名校一日游,游学团变成了旅游团、购物团,甚至还有主办方将“途经大型免税购物中心,可以采购世界名牌商品”写进行程合同里的情况。

“去国外名校学习挺好,但最担心的是名不副实。”广西大学2016级学生张小阳说。去年,他看到一家留学机构组织的澳大利亚游学项目,宣传页上写深入悉尼大学学习,“60%的时间与国际学生同行”。

但是,当他到澳大利亚后,所经历的跟想象的差距很大。所谓“深入”学习,其实只是一些初中就学过的英语语法知识,并且这种“学习”也只是安排在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是机构组织的其他活动。整个过程,完全没有悉尼大学本校学生参与。张小阳说,这跟当初报名时看到的往期课堂视频和图片差距非常大,既没有国外名师课堂展示,也没有与本校学生的高效互动交流。

济南大学2016级学生卢小超正准备申请海外高校,想通过留学提升自己。他觉得,短期游学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若只是想出去旅游,那可以去短期游学。但真地想学习国外文化,他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当交换生。

卢小超的父母曾在他高考之后让他参加海外游学项目,他拒绝了,“在短时间,而且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们能让我干什么呢?能接触到真正的高端学术项目吗?所谓的学术,也可能只是像大家稍微展示一下成年人都能理解的知识而已。”

广西大学杨颖教授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高校进行学习。她说,刚去到美国时,光是适应环境和倒时差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习效率是很低的。作为家长,她不期待孩子能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主要以玩为主,见见世面就是孩子最大的收获了。”

 

游学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出境游学需求大、市场旺,推出游学项目的既有旅游机构,也有教育机构,还有二者相互融合的新兴机构,让人眼花缭乱。目前,也还没有规范的行业准则,以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已经收到纽约大学offer的梁文文同学在签订留学中介时,也被咨询师推荐过用于背景提升的“名校夏令营”。但在查阅资料后,她发现,这是机构利用国内外信息不对称,把学校校园景观、科技实验中心等面向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资源,宣称为自己的独家资源,把在名校租的场地,找几个外国人搭建的“草台班子”,宣称为名校的本土夏令营,骗取国内家长高价购买。“比如说哈佛大学的夏校只有一个,申请条件要求严格。但是租用哈佛大学教室或宿舍的夏令营有几十个,都是交钱就能去的。”梁文文说。

这些情况在记者采访的其他业内人士那里也得到了确认。受访者指出,国际游学行业进入门槛极低,无论是机构还是团体甚至个人,无论是否具备开展游学业务的条件,只要有门路,都可以进来浑水摸鱼。

记者还了解到,市场上打着“出国游学”的机构多采取层层外包的形式运营,一般接受报名的机构只负责组织学生,把学生送到国外后,学生会被“转包”给当地的游学机构。其中,不乏不具备资质的机构,他们往往以低价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也会采取各种方式压缩成本。这样一来,对参与游学的家长和孩子而言,不仅仅是游学的质量问题,还有安全隐患。

游学项目层出不穷,家长在选择时需提高警惕,慎重选择。很多游学机构称自己有“留学”资质,但是“留学”不等于“游学”“研学”,只要涉及旅游业务,就必须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所以,家长们要注意审核游学机构是否具有营业执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出境旅游业务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件,为孩子出行把好关。

同时,现行全国指导性《出境旅游合同》中没有涉及关于“学”的规定。学生短期出国游学,一般属因私出境的个人行为,如遇到问题,很多不规范的游学机构并不能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面对存在的隐患,家长需要提前与游学机构沟通好,将参观学校、上课内容、时间地点、师资情况、寄宿家庭标准等作为补充条款写进合同。留存好合同,索要正式发票,即便发生意外事件和纠纷,也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切身利益。

Categories: 其他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