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不好做?看这位体育老师怎样通过研学延展高中数学?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就是这样,两个小人在对话;然而,在一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研学的中学老师眼里,它是这样的,没错,这是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内容,这位老师做了发散思考:把微信logo看作是集合A和集合B,A和B的并集是什么?A和B的交集是什么?如果把A=朋友,B=自己,A和B的并集就是你和朋友的全部,A和B的交集就是你们认同的部分,用数学集合的公式来表示: A∪B=朋友∪你 = 你们 A∩B=朋友∩你 = 关系 如果把圆圈内的两个点看作省略号,A圈就代表你的朋友们,B圈就代表正在看手机的你们,得出以下公式:A圈∪B圈=朋友们∪你们=社 会A圈∩B圈=朋友们∩你们=关系网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更好的理解社会,适应生存,改变世界,这应该就是研学的初衷。

上面这些脑洞大开的思考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十九中学的李恒鑫老师,他在担任学校体育教研组长之余,自2018年4月开始,利用节假日义务组织学生们研学;让学生们从兴趣出发,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研学活动中,在玩中收获知识。他的研学课程研发对于现在的研学市场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研学旅行用户注重课程内容。教育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定义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于目前大部分学校来看,重点仍然是放在教学口上,资源好的学校边开展边摸索,资源少的学校可以说没有能力开展,或者暂时不考虑。这样研学旅行在社会上就出现一个很大的缺口,造成了市面上的火爆局面。但是国家教育部还没有对研学旅行出台具体标准和资质认证,所以现在门槛低、市场份额大、会有鱼目混珠现象,各种商家都在拼抢这块蛋糕。而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也常常流于表面,偏重思想教育层面,对于研究性学习涉及较少。

据新东方&携程发布的《2018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游学研学用户选择游学机构时的考虑因素主要是游学内容/课程安排(51.6%)、境外安全保障体系(47.3%)、游学路线/国家产品全面性(35.7%)。超半数的用户关注游学内容/课程安排,体现了用户对游学产品教育功能的重视。

研学旅行要从学情出发随着研学旅行在全国范围推行,加速研学产品教育功能的回归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

李恒鑫认为,在当前高科技、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行为和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学习的边界已被打破,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已不限于课堂学习,因此对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放到首位。研学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学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懂得研学的目的和价值,而不是要具体的搞懂某个课题,课题只起到教材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和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研学旅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真实的学情出发,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实践开发课题。

明确研学目标,充分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习惯。以学为主,以研为法,分工合作,学乐交融。以前学生认为学习就是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这些都是独立的学科没有联系,而且是学习的全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是相通的。课程表上的学科不再是学习的全部,学习不只是课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将课本上的知识映射到生活中去才是真正的学到了、学会了、学通了。

到目前为止,李恒鑫的研学课程已经举办了13期,内容广泛,组织了《从钱说起》、《宝石与诗歌》、《恐龙来了》、《和老师一起游桂林》、《啤酒瓶盖的奥秘》、《和氏璧不解之谜》、《青花瓷鉴赏》、《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猫咪元素》、《车牌上的大数据》、《海滨寻宝》等主题的研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学习、记录、研讨、合作、动手实践、演讲等环节会将学习内容牢记于心,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1. 跨学科学习提升综合能力。比如,在“和老师一起游桂林”的研学活动中,李恒鑫从语文、数学、地理、化学、物理、美术等多学科对《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进行深刻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互帮互助,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课文的写作结构、修辞描写到喀斯特地貌的化学分析、由龙脊梯田引申的梯田的水利系统及环境保护和治理、在漓江景区现场重温并感受课文里的多层次观察描写等等,在旅行中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攀爬中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攀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 团队学习促进个人发展。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了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要不断激发个人的能量,促进团队成员的学习和个人发展,首先必须做到整体搭配。李恒鑫的研学活动非常重视“团队学习”。学生们在经历了不同的角色分工、责任担当、学习讨论之后,个人的能力则可以通过团队凝聚的力量得到发展。学生们在制作动植物记录卡比如,在今年7月份组织的“涠洲岛海滨寻宝”研学活动中,李恒鑫制定的活动目标是:

  • 认识多种海滨动植物并掌握其相关知识以及潮汐相关知识;
  • 研究涠洲岛的形成和特有的地质地貌;
  • 学会并独立完成制作动植物记录卡,学习分门别类地看待海滨生物;
  •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合作、勇于提问、勇于探究的精神。围绕着活动目标,穿插了对潮汐现象、潮汐锁定等知识的讲解,凌晨4点赶海,观日出、小组合作制作涠洲岛沙盘,每人讲解一个生物并录视频、独立制作动植物记录卡、深浅科考、制作海边生态切面图等。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对海洋及海洋生物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团队学习中互相吸收彼此的学习理解,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全面而深刻。学生们制作的动植物记录卡

3.学以致用发现生活的秘密

李恒鑫有一个结合数学的研学主题,即“车牌上的大数据”,制定的活动目标是:

  • 初步认识汽车牌照的意义和作用。
  •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初步学习汽车牌号背后的大数据。如何搜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用数据说话、如何创造数据服务于社会。
  • 培养学生合作互助,探索创新、适应大数据思维科学观。李恒鑫先为同学们讲解了汽车牌照的前世今生,常见的汽车牌的颜色分类、汽车牌字符组成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们通过分组学习、明确分工、目标搜集来测算太原市有多少辆出租车及保有私家车的数量。这次活动对同学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会涉及到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模糊数学等知识点。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非常有成就感。

张邢烨同学的学习心得

研学旅行的未来探讨纵观目前的研学市场,痛点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匮乏、产品缺乏创新和标准化、缺乏行业标准。李恒鑫通过自己13期的研学实践,深刻意识到研读旅行最终要走进课堂,走进课程表,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一并成为两门独立合法的课程。从目前初级阶段来看研学旅行课程有两种渠道进入学校,从而发扬光大:一种是公益研学旅行课,让更多的老师自发加入公益研读活动,组织本校学生或者社会性的研学活动;另一种是由社会机构研究创编研学模板,和教育系统合作,进入课堂。第一种形式更有亲和力,更了解学生学情,对于研学教材的创编更精确,但是缺点是受教育面狭窄,不利于研学的快速推进;第二种形式更广泛更快速,市场渠道和行业进化更规范,但是会有更多的家长、学校为此付出额外的开销,商业化路径需要进一步调研。李恒鑫目前正在以第一种形式进行推广,重心放在研学教材的创编上,在过去的研学课程研发中主要依靠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多次踩点、查阅资料、自掏腰包,研发课程,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辐射范围也是有限的,目前参加的研学学生大概200人次,他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学校加入,打造出一个成熟的研学旅行研发团队,让每一个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本文来源:营游研

Categories: 其他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