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走英美双升路线,该如何准备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难免对于美国留学的就读体验和签证形势感到担忧,多国别申请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英美两个国别,或者多个国别同时申请,会不会存在精力分配的困难?在繁忙的申请季,有限的时间内,工作量应该如何有效的分配?

英美两国的本科申请体系,就读体验,以及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又是什么呢?

 

英美考核学生的标准?

美国的本科名校申请,考察学生的学术硬实力以及活动资源软实力。

众所周知,TOEFL/IELTS,SAT,学校的GPA和排名是美国名校的基本门槛,在这个基础上,也非常注重学生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家庭责任,学科学术和科研准备等方面反映出的个人特质,领导力以及学习潜力。

因此,美本申请的文书量巨大,不同的学校也多有特定的申请表格,并鼓励学生参与InitialView三方面试或者Duolingo语言测评,旨在通过多样性的文书,多维度的考核标准,去找到那个最特别的人。

正如美国名校官网呈现的,美申会全面评估学生的方方面面,从数以万计的申请人中找到最匹配学校当年选拔标准的那个幸运者。

英国的本科申请,从申请材料准备到申请流程都相对简单。

国际学生只需要提供语言成绩TOEFL/IELTS, 再加上学校的成绩单。所有英国学校的申请,通用同一个网申系统,仅一篇申请文书,并且大多数学校不接受补充的活动信息和简历。
因此,英国申请的特点就是侧重考核学生的学术实力。哪怕牛津剑桥的申请,有笔试面试环节,也是以选拔学术优秀的聪明孩子为目的。

对比英美本科名校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美申准备充分的优秀学生,是绝对有实力去冲击英国名校的。

从往年录取的数据来看,也确实有不少既录取美国Top20,又同时录取牛津或者剑桥的学生。

反过来,如果单一地朝着英国名校去努力,9-10年级缺乏细致的规划,压根没有考虑美国方向,从英国转申美国的成功率会非常低——没有标化成绩和出彩的课外活动作为支撑,在美申的竞争池子里面是难以仅凭学术实力脱颖而出的,除非有极少数国际性竞赛的大奖加持。

所以,本着多一个机会,多一份保障的原则,我们也建议学生或者家长对于某个国别或者某些学校不必过于执着,要充分考虑申请中可能存在的小概率变数,评估自己能力,保证精力分配的情况下,给自己更多的选择。

 

多国申请带来的压力,精力时间如何分配?

多个国别申请,在有限的时间里,是必然要同时完成多个任务的,这就要求学生保持极高的效率和自控力。

每一届,本科申请的时间轴都是6月暑假——次年1/2月份。利用好暑假,以及申请季前的规划准备时间,应对多国别申请的压力时会相对从容。

按照往年经验来讲,有能力同时斩获英美名校的学生,时间一般是这样分布的:

A. 同时申请美国名校和牛津剑桥

10月15日以后,英国牛津剑桥申请表格就已经递交,选择去英国面试的同学,需要做的只是等到面试消息,确定12月去面试的具体时间,剩下的精力完全可以分配给美国各批次截止的学校,陆续搞定申请文书,依次有序递交申请。

B.英美双升,但不冲击牛津剑桥

英美双升,但不考虑牛津剑桥的学生,在6-11月,基本都可以美国申请为主,英国申请方面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选择美国文书中偏学术准备的素材去组织完善英国的个人陈述PS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常规英国申请的最晚截止是1月15日,但大多数学生英国方面的首选学校可能都是G5的那5所,学校扎堆异常严重,申请数量也有限制,远不如美国的学校多,所以早一点完成全部申请,更能把握时间上的主动性。

 

英美学生的就读体验和工作机会?

英美两国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老牌名校,长期位居各大名校排行榜的前列。手握多份英美名校的录取Offer时,学生和家长都戏谑这是“甜蜜的负担”,免不了为了最终的择校而纠结。牛津剑桥VS加州伯克利or康奈尔,到底谁好呢?

我们认为,选择美国,学生一般享有灵活的课程体系,丰富的科研实习/实践机会,强大的海外交流/交换的平台,校友提供的人际圈和社交网。

选择英国,体验的更多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承多年的文化底蕴,和专注于某一个学科展开的深入探索。

美国教育倾向于培养自信自由敢于发声的勇士;英国教育倾向于培养高贵儒雅善于思考的学者。没有哪种选择必然能保证毕业后直升硕博,或者工作无忧。

从学制上看,英国3年的课程更为紧张,考试也更密集,想积累工作经验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比较紧凑。

美国4年的课程,时间上相对均衡,寒暑假不少学生用来上夏校,交流,或者实习打工。而从毕业生的走势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继续留在接受教育的国家,读研深造。从就业率分析,美国相对拿到工作签,或者高起薪的可能性略高。

 

英美双升的几点提醒?

英美同时申请,逐渐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
英美双升时,ED和牛剑的选择尽量谨慎得当,尽量不随意去辜负一个慧眼识珠,青睐中部学生的名校。

即使再优秀,也要考虑小概率全拒的可能,保证保底学校的深度,确定无后顾之忧。
尊重自己的个体需求,别人认为好的,不一定适合你的专业或职业发展,自己了解自己的选择,并尽量不后悔。

美国UC系统,英国的全部学校,在正式录取前都有Condition(入读条款和要求),拿到录取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尽全力把录取转化成正式入读。

统筹安排好时间,克服拖延症,凡事早做准备,把握主动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Categories: 其他美国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