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西安国际班史上首位AP课程学生被牛津大学录取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考试

学生介绍:Emma,高新一中国际课程班2019届AP班毕业生,即将入读牛津大学Hertford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今年高新一中国际班申请到英国顶尖学府牛津、剑桥的三名学生之一,与其他两名学生(A-level课程)不同的是,Emma高中就读于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课程班,是陕西地区首位成功被牛津大学录取的AP课程学生。

标化成绩:托福 111,SAT 1480,AP高二考的化学、微观经济、微积分BC,分别取得满分5分,物理2和美国历史分别取得4分,SAT2数学800、化学780、美国历史760。

以下为Emma的分享

申请英国顶尖学府,看起来A-level成绩更具有优势,毕竟高新一中国际班往届申请到牛剑的同学都出自A-level课程班,你为什么选择了AP课程?

其实我一直是主申美国的,是高二学校老师想组织一部分AP学生尝试申一下牛剑,才想着试一下,算是误打误撞申。

那你美国都申请到了哪些学校呢?

Berkeley、Tufts、Brandeis、东北、UCSB、UW、BU,但我最后还是决定去英国牛津大学。

你美国的申请结果也是相当不错呢!那你觉得AP在申请牛剑时,和A-level比有哪些不同?

我申请时,牛津要求AP成绩3个5就可以申。从考试难度上来讲AP是要比A-level更好达到学校要求,而且AP比A-level要简单,但我觉得理科生可能仅凭AP学的东西去申请牛剑的话学术难度是不够的,自己要在课外再下功夫。但我是学经济的,可能入学考试和面试更多考的是能力和视野,反而是AP学生因为有更多课外活动的机会,让我觉得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真正能体现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

提到牛津的面试,能详细谈谈吗?
牛津和剑桥不同于其他大学的是,每一位入学的学生都要经过教授的面试才可以拿到录取,面试在整个申请中是尤为重要。像我的专业,牛津官网给出的面试邀请率是24%,但录取率确只有6%,其他专业的面试邀请率可能会高些,但总体来说很多同学都是在面试这一关被刷下来的。

牛津的面试不同于美国大学,完全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很少会问到课外活动、个人兴趣这样的问题。理工科类的可能就是直接上去做题,像我的经济专业问题涉及面则会更广。

面试通常持续20分钟到半个小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前往牛津当地去面试,学院也会提供这几天的食宿。但我由于签证问题,没能前往,最后只能选择Skype网络面试。虽然有传言说网络面试成功率极低,但根据官方给出的说法面试方式的不同是不会给录取带来影响的。我认为网络面试有利有弊,省时省力而且对于我这种容易紧张的人来说可能会缓解一些当面对话带来的紧张感。当然,屏幕不能直观地传达一些情绪和肢体语言,所以我认为网络面试就更要注重自己语言表达的明确性,积极回应每一个问题,在本身距离感就加重的情况下让教授感受到你的热情。

关于面试内容,我认为人文社科类基本不存在考前突击的必要,问题都非常的宏观和主观,不会很细节地去考察一个知识点,重在平时的积累和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当然,经济也会问一些数学相关的问题,但牛津的经济系相比剑桥的没那么注重数学能力,我认为学过AP微积分和AP经济的同学都可以handle。

我建议想申请牛津经济系的同学应该尽早地去阅读大量的无论是经济学理论书籍还是对于时事的点评,做到每个回答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能够体现自己对经济学真正的热爱和关注。我们要明白教授不是在招经济学大师,甚至你高中在学校可以完全没学过经济,他们想要找的是热爱这门学科,有洞察力和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所以你的回答可以不正确,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过程。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无论你会不会回答,都不要愣住什么都不说。如果有不会的题目,一定要问教授,他们不怕学生不会,但如果你不提问,他们会觉得自己无法帮到你,那么以后的教学过程也会很困难。像我是网络面试,做最后一道微积分题的时候教授不能看到我在写什么,所以我整个过程手上写的什么嘴上就说的什么,遇到不会的直接就问,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也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能力。

我个人因为本身擅长面试,在这之前也参与过很多网络面试,所以我之前没有进行任何的面试培训。但我建议如果面试经验不足的同学还是应该寻求多方资源做一做mock interview,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面试技巧。

对于未来AP课程的学生申请牛剑,你有什么更深入的建议吗?
像我之前说的,我觉得课程体系的不同并不会成为申请牛剑成功与否的因素。AP课程因为比较简单可能会相比A-level更容易达到牛津的要求(剑桥要要求高一点,要5门AP 5分),但也因为这会导致AP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难度不够大等弊端。

所以我认为AP学生申请牛津,尤其是理科生,应该在课外加深自己的专业深度,提早确定专业开始准备。因为AP学生这样一般都是英美双申,而美国申请可能更注重课外活动而不是学术深度。这也要求AP学生平衡好时间,两头抓起。而像人文社科类,我不认为AP学生申请在专业上比A-Level有劣势。因为这些学科一定要靠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课外见识来提高学术水平,AP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做课外活动和阅读书籍。

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很多AP学生因为美国不用确定专业所以活动大面积撒网,可能不会针对某一学科做深入的学术活动。但我认为还是应该至少确认一个方向,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有深度的学术活动,这样对英美申请都有帮助。AP社科文科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SAT的备考经历让我们更加适应TSA这样的入学考试。我其实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准备TSA,但之前几个月的SAT备考经历让我拿到题的时候至少阅读不会成为障碍。

你高中三年的标化成绩非常理想,能介绍下你的规划和备考经验吗?
我的托福出分比较早,高一5月份首考就考了105,然后第二年3月就考到了111。我觉得托福,尤其是阅读和听力并没有太多技巧,可能就是要靠不断背单词,不断做题然后分析总结才能提分。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班主任王渭江老师,他在高一一入学就带着我们熟悉托福考试,督促我们做题,所以出分才会比较早。至于SAT,我自己觉得并没有取得满意的分数,甚至于首考和最终分都没有什么质的提高。我自己到现在都没太反思明白,真的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了哈哈哈哈。

对于国际班三年的课程,你有什么反馈?对于学弟学妹们,有什么经验或注意事项?
我觉得国际班这三年给我提供了一个平台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老师们会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更好的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学校能给你的也只是一个对于所有人都一样的平台和一些机会,至于怎样去最大化地利用这些资源并不断发现新的机会就要看每个学生自己了。

所以我觉得在国际班学习,自己的规划性和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不是每一个人都跟着老师用同样的步伐和节奏去达到同一个目标。每个人的学术兴趣、性格、特长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升学历程也不尽相同。很多同学说不知道活动做什么,有些升学机构在做的也就是代替学生去选择和策划甚至执行课外活动。但其实在学校社团的基础上和学姐学长老师的推荐下只要你留心,有很多很多无论是成型的活动还是个性化的活动你可以去做。而这个整合资源,选择活动,规划活动的过程其实是我认为我在整个升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收获。

再说到学术性,我不得不说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整个西安的国际教育在学术性上可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理科的话还好,毕竟中教老师都很有经验。但我觉得国际班可以加大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投入,无论是对于英文学术写作这种大学必备硬实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哲学、文学、历史这些传统人文学科的素养提升。我觉得这些学科对于我们的影响就是有能力去更加清晰理性地看待社会,和我们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个能力无论从功利升学角度还是能力培养角度都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我还是很感激学校这三年对我的培养,无论是李校长还是其他老师都在我的升学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至于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这三年一定做好规划,我们要在两年的时间里去完成大部分的标化、活动、文书任务,所以合理的时间规划极为重要。这件事你可以向学校老师、升学机构老师、学姐学长多多咨询,他们作为不同角度的过来人一定会有很多经验告诉你。

美本申请有很多的偶然性,市面上各种升学机构打出的所谓杀手锏在我看来大多也是为了抄捷径。虽然结果很重要,我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很在意结果的人,但我觉得申请这个过程中自己认真思量地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认真执行过的每一个活动、写过的每一篇文书和了解过的学校确是比结果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过程会有痛苦,你甚至会陷入不断的自我怀疑,怀疑自己一个词一个词打出来的文书是不是在招生官的眼中不如别的同学经过无数修饰和改动的文字、怀疑自己的努力和收获永远不成正比、怀疑自己满腔热情无法体现在几百字的文字当中。我想说的是你的脚踏实地也许有可能在申请结果这一件事上无法取得最理想的成绩,但你所收获的经验、增长的见识一定会在长期让你受益。

走出舒适区,发现更多自己的“隐藏技能”。现在每一个第一次见我的人可能都不会认为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其实三年前我是一个上课不敢举手、不敢和陌生人打电话、讨厌一切无目的的社交的人。也正是在国际班三年参加辩论、演讲、班会等各种公众演讲的尝试让我激发了自己潜能,变得更加开放地去接受和表达观点。在你不知道自己喜欢擅长什么的时候,就去多多尝试,在这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你会重新认识自己。

老师采访

在结束了和Emma的沟通后,她主动提出是否能采访两位对她帮助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她高中三年的班主任,一位是她的升学指导老师。每每面对这样理解力强、执行力高、又懂得感恩的学生,老编心里就会再一次确认像这样的孩子,成功绝不是偶然。我也揣着对学生提议的尊重,向她提及的两位老师做出了采访:

班主任王渭江老师:
2019年1月9日20:00,Emma收到了牛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录取,虽然是有条件录取,但所有入学条件均已达到,让她成为了国际班历史上首位AP课程的学生被牛津大学录取。牛津的经济管理专业申请难度极高,是牛津大学录取率最低的专业之一,每年在中国大陆录取学生寥寥无几,录取难度相当大。

在过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作为她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见证了她的成长。我对她的学习能力、开朗的个性以及她对各种活动的热情印象深刻。在我1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绝对是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之一。两年前,在国际班入学面试她时,就被她优秀的英文口才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深深地打动,使她在300多个申请者当中脱颖而出,之后两年多在国际班的学习和生活再次证明了她的优秀。

这样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是她两年多来不断挑战自己、深入探索不同领域的结果。三年的美式辩论经验使她具备了卓越的批判性思维和演讲能力。她总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外的辩论演讲经验也让她能深入了解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为申请经济学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学校辩论社社长和导师,她组织了新社员的招募和培训,让校辩论社团佳绩频出。

Emma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她不满足于课堂知识,经常寻找机会扩展她的知识领域。通过参加了Pioneer Academics的经济学研究项目,她跟着一位美国教授学习了三个月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并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2017年的寒假在香港参加了 “中日青年会”(Sino-Japanese YouthConference)就中日问题进行讨论,还参加了“唯理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在那里她打破了学校和地域限制,认识了不同国家的同龄人并探讨了很多学科知识。每次活动结束后,Emma都会与我们分享她在理解和收获。每次的活动和分享,都是她成长的印证。

佳桥教育升学指导老师史鑫:
一年半接触下来,Emma坚持的个性被她自己演绎的淋漓尽致。坚持自我探索,坚持不走捷径,坚持在不显山露水的“平凡”活动中脚踏实地的历练,坚持在长期的阅读中、文化的冲突下提升自我。而这些,也恰恰是我这些年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
在揠苗助长,作假成风的大环境里,Emma的坚持犹如一股清流,虽击不起惊涛骇浪,却沁人心扉。这一年多的时光中,火车车厢里,居民楼下,卧室的飘窗前,处处都留下了我和Emma深夜讨论的身影,话题时而是活动的采访大纲,时而是不自信时的心理建设,时而是文书的起承转合,时而是人生的悲欢离合。吝于表达感情的我们俩,也常常会一起红了眼眶,哽咽了声音。我们之间,早已超出了师生情谊。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