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爬藤主要靠“卖惨”?中国普通孩子又该如何突围?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寒门贵子”真的是美国名校的新宠吗?不“卖惨”,真的会在爬藤路上有所缺憾吗?家境中等的中国孩子,该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现在爬藤,主要靠卖惨?

“爬藤”难,中国孩子的爬藤路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亚裔父母来说,前有“孟母三迁”般的学区房择校战、后有种类繁多的课外班夏令营... 这条路是用无数金钱和精力砸出来的。 但是,“藤校”这样精英私立大学的入场券,一直被诟病为特权阶层的特权。所以近年来, 为了促进社会流动性,美国的顶尖大学里出现了另一个阶级 —— 特权穷人。

这些孩子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族裔,或是家里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因为贫困的生活,和相对不错的学术成就,得到了精英大学的“另眼相待”。

但录取的倾向性太过明显,也让很多人抓住了这个“卖惨”的漏洞,最后还真获得了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去年10月,纽约时报爆出,一所让无数贫困学生圆梦美国精英大学、学生主要来自蓝领非裔家庭的高中 —— 兰德利大学预备学校,背后的手段实则是篡改成绩单,并编造大学申请文书。 因为大学“喜欢”申请者命运多舛的人生,兰德利学校的老师就编写了各种与种族偏见相关的故事,目的是提高学生被录取的几率。

这种手段并非一家独有。Sally Goebel曾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招生官。那时她看过一篇学生的文书,里面谈到了母亲早逝的经历,故事和文字都令人动容。

于是,学校果断给了他录取。

然而在开学前,学校的工作人员给这位学生的家里打了一通电话,接电话的正是学生的母亲,健康且健在。 曾一家加州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梳理了上万篇顶级大学本科录取文书,调查结果说明,哈佛大学的录取文书中“负面含义”的词汇非常多,例如“癌症”,“艰难”,“困境”... 难怪有人说,申请美国名校,家境殷实居然成了“原罪”,不卖点惨还真不够看。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卖惨”,真的会在爬藤路上有所缺憾吗?家境中等的中国孩子,又该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留学全知道联合凯银智梦,独家采访了芝加哥大学的前高级招生顾问Maura Connors,请她来聊一聊关于写文书的那些事。

申请美国名校,“卖惨”套路可行吗?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些描写家庭苦难的文章,确实被招生官青睐吗?

Maura认为,从阅读文书的角度上来说,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试想一下,一位贫民窟里长大的孩子,母亲酗酒父亲失业,却依旧凭借坚强的意志爬出泥沼,和其他家庭美满的申请者一起通过初筛,平等地站在学校的门槛前。 倘若招生官读到这样一篇家庭故事,判断他/她在学习过程中克服了更大的障碍,具有更大的潜力,从常理上说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卖惨”并不是美国名校的通行证。

 

01“惨”,不是受到青睐的唯一原因

  • 2019年,纽约时报发布了五篇被顶尖名校录取的文书,每个故事都各有各的惨处:
  • Kelly,暑假的唯一活动是跟着修管工人父亲在炎热肮脏的环境下修理管道;(被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录取)
  • Astrid,家里有一位失业的单亲母亲和中风的外公,在图书馆里找到了精神慰藉;(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 Victoria,祖母患癌过世,祖父也日渐衰老,家庭成员一个个离开了她...(被哈佛大学录取)

但是Maura认为,“惨”并不是这些文章受到青睐的唯一原因。

一味描写“痛苦”本身并不能引起共鸣,招生官也已经“看腻”了,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沉湎过去的人。
但是,对痛苦的接纳与抗争、痛苦产生的“正能量”,才真正让人动容。

Maura很喜欢这篇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文章:Victoria的家庭成员从5个,减少到她与患病的祖父2人,但她依然坚守在这个家里,享受着艰苦却温馨的生活。

很多国内的升学顾问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褒贬不一,认为Victoria没有说明自己为这个家庭做什么,也没有说明她如何是如何奋斗学习的,并不是一个很圆满的“寒门”故事。 但Maura说,没有落入俗套,恰恰是她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很多中国孩子总觉得故事的结尾一定要“升华”主旨,来证明自己的思考和成功。 她认为,写文书就是写故事。学习成绩如何、参加了什么活动、拿了什么奖,招生官已经充分了解了。

比如Victoria,我们在美国相关媒体上查到,她的GPA是高中第一、理科成绩优异,选了数门高难度的AP课程,还被宾州当地知名的科学训练营选拔... Maura认为,虽然文章没有直接写出Victoria的成就,但她可以直观地想象到,家庭的苦难是如何塑造了Victoria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对家庭的热爱,一气呵成,这样的文章就是成功的。

 

02文笔好,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除了内容的独特性外,Maura认为,这篇文章的文笔非常好。

有些人把痛苦的故事讲得像祥林嫂,平铺直叙、通篇诉苦;有的人却能让人与之共情。 还是以这篇文章为例子,在讲到她家特殊的人员构成时,Victoria没有写: 我的父母在小时候就离开了,留下我们姐妹三个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她写的是:

在我整个生命的前半部分,厨房餐桌就是我家的中心。我的祖母、祖父和两个姐姐会在每一个晚上7点准时在那个陈旧、肮脏、暖棕色餐桌上吃一顿祖母做的家常菜。

在讲到她对这个家的感情时,Victoria没有写: 虽然现在我们家里很穷,只有我和祖父相依为命,但我依然爱他。 她写的是:

我很满意这样的现实:每天晚上7点,在厨房的黑暗中,两把空椅子环绕着那个陈旧、肮脏、暖棕色的餐桌。在这些日子里,客厅里的灯依然亮着。

独特的“餐桌”场景、各种听觉、触觉的描写,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让人仿佛就和她一起坐在家里的桌边,感受这一切的发生。 Maura说,这样的故事却代入感非常强,让招生官即使在一天看过一百个“悲惨”的故事后,依然能记忆犹新。

 

03不是每所学校都喜欢看“卖惨”

也许哈佛大学一类的精英院校确实看重申请者的奋斗历史,但更多的学校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招生理念。 比如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摇篮,校园里充斥着学术严谨、甚至有些geeky的氛围,多年以来一直以“文书奇葩古怪”而闻名于世。 比如今年的两道奇葩题目:

 

1.猫有9条命,吃豆人有3条命,放射性同位素有半衰期。其他观念上的或者现实的生物有多少生命?为什么?

— 受到2019届毕业生Kendrick Shin的启发

 

2.芝加哥大学如今在世界很多地方建有国际校园中心,但是我们目前没有任何行星间、星际或者是维度间的校园!
请你想想在这个宇宙或者任何宇宙的一个时间点或者空间点,来建立新的芝加哥大学校园。这个校区将会提供哪些类型的课程?又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经历等待着将要入读的学生们呢?

—受到2022届毕业生Peter Jasperse的启发

 

这些“烧脑”问题的来源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在芝大读书的学长们!

Categories: 其他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