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0个被哈佛录取的学生没去,他们去哪儿了
引言
中国有高考,而美国也有“升学考”。不同的是,美国的孩子考试结束后不一定直接念大学,甚至每年有80-110位被哈佛录取的孩子选择延迟入学。他们做了些什么?而这样的行动背后体现了美国怎样的教育观念?
世界皆学堂。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却可能输在了赛道上。
上周末去老公的导师Bruce家参加聚会,我知道他的大儿子David今年高考,就多聊了两句。David说已经拿到了xx大学的录取,不过自己和家人商量过了,会先gap year一年,明年秋季再入学。
Bruce的妻子Laura在一旁开心地说“David做出这个决定我们超级开心,他在这个镇子生活了17年,是时候该离开了!”David和父母共同讨论后在gap year的计划是这样的:
先去周边大城市电子工程(David大学选的专业也是这个)方面的公司做3-4个月的实习攒点钱;
然后去一个帮助非洲儿童募捐蚊帐的公益组织工作2-3个月;
接着和朋友去中国、日本、新加坡旅行1个月,路费父母出,其他费用自己半工半旅行解决;
最后,“溜达”一圈回来如果还没有换专业的想法就开始自学大学的专业课,同时做些入学的准备工作、收心,迎接大学生活的到来。
看David说的神采飞扬、他的父母露出赞许的眼神,我有点按奈不住,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瞬间上身:“你为什么要延迟一年入学啊?到时候你会比同龄人晚一年毕业,这样真的好么?”
David反问:“有什么不好呢?不少高中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gap year啊。这挺正常的。”
如果说人生有那么几次大的转折点会对命运发生巨大改变,高考一定位列其中。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的到来不仅预示着我们即将(或刚刚)迈入成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工作、生活的城市都将被高考改变。但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把高考后的gap year看作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来适应“变成大人”这件事、学习如何进入社会、如何开始赚钱、去尝试不同的生活、完成自己的心愿,好让自己以更好的姿态展开人生的新篇章。
Gap year(间隔年),始于17 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贵族子弟游历欧洲、参观博物馆、欣赏画作,品尝葡萄酒,切身去体验之前仅在课堂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这是间隔年的始祖。间隔年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欧洲向南亚,尤其是印度和尼泊尔进发,开创了“间隔年之旅”的风潮。同时北美等国家政府也开始鼓励青年人远行、文化交流,希望以此促进全球理解互动,防止新的世界大战。
维基百科对Gap year的定义就是“A gap year, also known as a sabbatical year, is a year’s break,aimed at promoting a mature outlook with which to absorb the benefits of highereducation.”可见它并不是我们狭义上理解的玩、漫无目的的晃悠。
西方家长对GapYear的支持
西方家长和社会对孩子gap year的想法真的是非常包容和支持。从家长的角度看,gap year是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性、弄清自己的目标、让他们开始结交这个世界的大好机会。从gap year这段时间里收获的经验会帮助孩子在大学里更好的思考、把学到的与生活实际所需相融合。
就像Laura说的:David是不是真的喜欢电子工程这个专业他自己不够完全确定,只是因为他爸爸是这方面的教授,他有兴趣。他得在公司实习后体验到了实践和应用,那时的热爱才是真正的热爱。相信到时候他回到大学会对自己选什么课程、做什么项目更有主见。
UCAS(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是英国全国大学的统一学生申请机构,该机构的主任希金斯指出,“经过计划周详且亲身实践Gap Year的学生,圆满完成其所选择学业的比例较高,同时他们也比较成熟,有责任感和自律。”
因为gap year的理念深得西方学生和家长人心,所以社会上也会有很多资源去支持大家实践出高质量的gap year.
在美国有很多与gap Year有关的机构(盈利和非营利的都有),他们会协助孩子安排间隔年中的学习跟生活,让孩子在“暂停”的这一年里受益匪浅,而不是无所事事或者躺在家里与游戏、电脑为伴。
我仔细调研了部分相关机构,比如American Gap Association(AGA)这家教育机构就是专门针对gapyear而成立的,在这里包含各种项目资源,给学生、家长和教育者在gap year期间的建议等,一应俱全。
还有Gap year Association这家非营利组织,里面的信息也是非常全面。
在这里你还可以下载AGA和美国Temple大学于2015年合作调研的一份报告,与gap year有关。这份长达18页的报告全面、详细呈现了gap year的全部信息,包括国家、性别比例、年龄分配、选择的项目、面临的利弊、开销等各方面。
可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gap year从观念的萌生到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
中国家长认为GapYear“不务正业”?
因为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家长们“抢先”的心态非常强烈,凡是与孩子教育相关的事情,赶早不赶晚。让中国家长接受孩子“休学”一年去“浪”、“打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在家长看来是自毁前程的事情。而且“休学”这个观念在国内教育体系里始终带有负面影响,像是告诉大家你“能力不行”或者“吃不消”才需要暂停的。
美国的家长之所以支持gap year其根本原因还是与我们的家长教育理念不同:
第一,他们不把读书看成某一个阶段的事,比如18岁到了就要去读大学。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无论你是17岁开始学还是19岁开始学,只要一直在学就可以;
第二,学习的方式不只是在校园里,还可以有很多渠道可以实现,学会工作、学会帮助他人、学会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些事可能会比校园更加终身受用。
另外,在10年前我上大学那会儿学校是没有延迟一年入学这个政策的,而欧美学生之所以可以“进退自由”也是因为大部分学校都同意学生delay一年入学。
从观念到政策对gap year这件事都不够“友好”,所以高考结束后的孩子通常都是身心俱疲然后疯玩3个月,最后漫无目的进入大学浑浑噩噩度过4年。但作为家长,我们确实有责任帮助孩子更平稳、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度过更有意义的大学4年,即便gap year有点困难,高考结束后有近3个月的暑假,打造一个高质量的gap month还是有可能的。
我在高考结束后做了3件事:恶补流星花园(当年太红了,一直忍着没看,高考结束后恶补了两遍)、跟父母去广东和海南岛旅行、在餐厅打工。
说实话,前两件事带给我的感觉和影响现在几乎消失殆尽,但在餐厅打工这件事,虽然只有短短两周,但足以让我记忆终身。打工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赚钱真是一件很辛苦的,所以进入大学后我一直过得比较节俭。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差,但当周围的同学大一都买了手机和电脑时,我硬是扛到大三才买,当时觉得宿舍的座机和图书馆的电脑够用。
能够不用出卖体力去赚钱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一定要好好读书、持续学习。这个观念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所以能让我和老公在30岁“高龄”时放下上海的安稳日子还跑来美国深造。
3个月可以做很多事,重要的是:
第一,允许孩子“颓”一会儿,但要懂得及时喊停。
经历了高考这场战役,孩子想要放空休息一段时间是正常的,补觉、看看“闲书”、和同学聚会都没问题,但一定不要孩子长期沉迷于这种生活。Wifi+手机/电脑足以“毁掉”一个人,“无所事事”的状态为期一周足矣。
第二,让孩子来主导这件事、家长协助。
了解清楚孩子们在假期有什么计划,旅游、赚钱、帮助他人、学一门新的技术这些都可以,一定是他们内心想主动去尝试、完成的。别去替孩子安排,要让他们自己学会打算,作为父母我们安排不了他们的一生。
第三,确认目标后和孩子共同制定计划,重要的是一定要完成它。
目标未必会实现,但“做完”最重要的。高中毕业前,孩子们有“高考”这座大山压在身上愿意去努力,当这座“大山”卸掉后很多孩子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家长们应该协助孩子去找回“坚持”这项能力。
没有了考试的人生,孩子们为何而努力?很多名校的孩子把考试当成人生目标,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了人生的赛道上。考试之外,人生业绩平平。
分数很高,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高考是结束,但更是开始。人生新的“起跑线”从考试结束的那个假期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