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8分剑桥全奖,没学术成果的他强势进击英国名校!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剑桥大学

Joseph

Joseph 导师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辅修法语。目前在剑桥大学就读 Growth and Regeneration 专业。他当初申请了英国多所学校,最后拿到 Cambridge、UCL、LSE 的三所名校 offer,后来选择了剑桥大学并拿到全额奖学金。但他在申请路上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以下是他申请经验分享:

申请经验一览

● 英国硕士录取的 rolling base 法则

● 非申请季如何准备?

● 三步选专业法

● 英国选校如何考虑?

● 申英时标准化考试要求

● 实习、交流、科研如何准备?
● 简历、文书和推荐信怎么写?

● 申请结果:
● 申请背景:

标化考试成绩:

IELTS :8.0

TOEFL :111

GRE :325+3.5

相关课程:城市规划工作坊,比较城市研究,城市设计与地方营造,城市经济学,城市可持续发展,比较城市研究,地理信息技术(GIS), 地理学统计初基,社会学研究方法,建筑设计,建筑的视像传意,东亚建筑史

推荐信:一封课程主任 / 本科论文指导老师,一封海外交换时老师,一封书院通识教育主任

//1. 我的申请 Timeline//

6/7月

雅思托福 GRE 考试

GPA:通过合理选课大四上学期 GPA 创新高,营造 GPA 始终在增长的感觉

8/9月

选校,确定英国为主要申请方向

10/11月

落实文书,打磨简历,申请奖学金面试

12 月

提交申请

(赶在 Funding Deadline 之前)

次年 1 月

焦急等待

次年2/3月

获得 UCL, LSE offer

次年4月

获得 LSE 免学费奖学金提名

次年6月

获得 Cambridge Offer 和奖学金面试提名,同时 LSE 提高奖学金至全额奖学金

(他们应该有资讯渠道互通有无)

次年 7 月

成功通过面试获得 Cambridge 全额奖学金,婉拒 UCL 和 LSE Offer

//2. 英国硕士录取的 rolling base 法则//

由于英国硕士大多采用 rolling base 的取录方法,即在特定的日期对之前收到的所有申请进行审核,一旦符合录取条件的申请者达到数目,也不会再考虑后来提交的其他申请者。

但这样是不是一定越早提交越好呢?

其实不然,根据笔者自身的研究体会以及和其他师兄师姐的交流,同一个 rolling section 内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交没有很大区别。

举例来讲,以剑桥去年为例,10 月 1 日开始申请而 12 月 5 日 12:00 是 Funding Deadline,这个时间点之前收到的 offer 属于一个 rolling section。但是 12 月 5 日和 12 月 6 日投递则会被分派在不同的 rolling section。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多英国学校都采用 rolling base, 但也不排除少数例外:

比如有些项目某年报名投考的人数太少,项目主任或许会合并几个 rolling section,反之如果申请者数目超出往年预期很多,或许会相应增加更多 rolling。每所学校的截止日期、funding deadline 也不同,需要在官网核实。

至于 Cambridge MPhil PGR 项目的 rolling 轮数的多少也是笔者根据身边有限的样本推测,并不具有普适性,要以官方的数据和回信为准。

再简要谈谈笔者入学后了解到的硕士招生法则,以剑桥为例,其实每个学系会对所有申请者有一个内部打分系统,根据申请者本科出身、成绩、研究成果、发表、海外经历、推荐信等各个因素进行打分最后进行排名,从而决定录取的优先次序和奖学金提名的顺序,但是这个打分表和排名一般不对外公开。

//3. 非申请的准备//

如果把大学比喻成一场中长跑比赛,申请季只不过是冲刺的一小段而已。

冲刺阶段纵然需要全力以赴,但如果冲刺时起步离终点太远,或与别人差距太大,或者完全没有了力气那也是爱莫能助。所以申请的真正成败其实在于非申请季的筹备。

1首先需要长计划、短安排

从进入大学的一开始就要多多探索自己的志趣爱好,基本确定自己毕业后是否考虑申请海外研究院。

大二时就要有方向性地参与一些可以丰富简历的活动,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自己“硬实力”的培养:比如成绩、研究能力、标准化考试成绩。
大三是最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 mentor,比如棕榈这样的平台,为自己的申请季提前做好规划。

大四上学期则是申请季中期,需要把每一部申请的时间线订好,步步为营,如果再有合适的辅导机构相助,则将如虎添翼。

2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我是想读硕士还是直博?
是海外名校还是国内保研?
是本专业继续升学还是跨专业申请?
是英美澳加等英语国家留学还是欧陆等小语种国家?
是自费留学还是努力申请奖学金?
是否努力一搏申请牛剑藤校?
是否需要学校保底拉开申请档次?
……
这些问题可能你一时也没有答案。但定位学校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不妨把申请目标学校作为自己大学生涯的指南针,从而可以过得充实、天天丰盛。

最后要广泛搜集资讯、听听“过来人”的意见。学校的师兄师姐、学系的教授老师、以及棕榈的专业辅导都是获取资讯的好方法。尽早下手、提前了解各方面情况并经常浏览目标学校、项目有的网站可以为申请节约很多时间。也可以提前结识目标学校一致的小伙伴,结成学习互助小组,互相支持,相互帮助。

//4. 谈谈标准化考试//

申请英国学校大多不需要 GRE 或者 GMAT 成绩(有些项目除外),从而减少了许多备考难度。但是也意味着雅思/托福语言考试要有一个相对来说漂亮的分数。

雅思考试由于是英国文化协会委托剑桥大学考试中心开发,在英国学校录取考量中似乎更受认可。

比如许多英校要求雅思 7.0 或者托福 100 分以上,但其实雅思 7.0相当于 94-101(比如一位同学英语水平不错,他在雅思托福考试中均发挥稳定,雅思考了 7.0,托福考了 99,他可以用雅思成绩申请该学校但不可以用托福成绩:虽然事实上他在托福考试的表现也被认为达到了雅思 7.0相当的水平)从而可以看出英校一些项目对托福的要求更严。但近年来随着托福机考的普及,英校也有进一步平等认可雅思托福的趋势。

雅思和托福考试有效期都是考试日往后推两年,所以比较理想的考试时间是大二的暑假,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申请时的效用,又可以把备考雅思托福的过程作为提升自己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疲于备考刷分;退一步讲,哪怕第一次成绩不甚理想,也可以充分总结反思,准备再战。

GRE/GMAT 理论上来说不是一项语言考试,而是学术能力考试,其难度与雅思托福自然也不是一个等级。但是如果较早攻克雅思托福可以趁热打铁准备 GRE 考试:由于两项考试都是 ETS 开发,GRE 考试的界面和模式和托福机考很类似,而且考过 GRE 也意味着叩开了北美名校大门,即使是英校,如果有 GRE 成绩也是加分之选,一举两得。

//5. 选专业//

笔者高考时是文史类考生,但是一直也是“非典型文科生”,比如曾经参加过数学和物理奥赛的训练。

当时选文科多少也有一种“证明文科生不差于理科”的心情在。但是大学、研究院的选科似乎不能像中学那样意气用事、自我加戏。而是要根据三个方面:即兴趣、发展前景、专业与自身匹配度进行考量。

之所以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其实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这个科目、行业看上去多小众、多没有发展前景,只要热爱并持之以恒努力,就可以做出成绩,甚至如“光纤之父”高锟、“苹果教父”乔布斯那样开拓新界域,创造新行业。而兴趣就是热爱的萌芽。

虽然说长辈可能会尝试站在我们考虑的角度上“帮”我们策划未来,找到最“好就业”更“稳定”的行业,但我相信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积极上进的你恐怕不仅仅满足于朝九晚五、平庸平淡的日常,而是想要在自己选定的专业有所成就乃至大放异彩。所以最理想的情况就是“ follow you heart ”:人生何其短暂,怎不尝试一把?

其次,发展前景实际会影响你的兴趣。当别人对这个学科普遍持有正面的态度,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投入、更多的关注——当然还有更多的竞争者,但也未尝不是好事,比如可以形成“鲶鱼效应”增强危机意识,促进良性竞争。

再者,别人潜移默化的积极暗示也增加你对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行业的发展前景要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实际点讲,发展前景也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升职空间,从而能为第一点“追梦” 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专业与自身匹配度非常重要,你可以走到申请(海外)大学、研究院的一步,已经说明你已经是身经百战,甚至可以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享有很多资源,占有高于平均的机会。
但这个过程里,不可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独特思维方式和特定的基础知识储备。比如让文学本科毕业的同学申请尖端物理化学,或者让体育与健康专业本科生申请 Fine Art PhD,不是说完全不切实际,也并非没有成功的例子,但可能要比同专业出身的本科生付出加倍努力,也不一定获得同等的成就。这也是现代学科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带来的弊端,但这里不赘述。

根据以上的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的情况认为剑桥 MPhil Planning Growth and Regneration 最为合适,原因有三:

其一,笔者通过大学阶段广泛的涉猎认为自己对城市规划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点最感兴趣,而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的项目具有跨学科、多领域、偏向政策理论分析(而非设计)的特点,与笔者的兴趣爱好匹配度高。

其二,城市规划在全球的应用实践很多,但是缺少全面综合的理论分析,现世的几大宗师比如 John Friedmann, Philip Allmendinger 等都是基于英美西方世界的理论进行分析,而结合笔者在香港的学习经历认为亚洲有许多宝贵实践经验未经系统的理论化,这个方向发展潜力很大。而本身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发展潜力仍然巨大,虽然目前的重点还在空间规划和省市设计,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使用权”“良好的城市管制”等议题的关注已经崭露头角,待笔者学有所成,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三,笔者本科城市研究,既有一定设计基础,又有一定理论基础,可以说专业背景完全匹配。

//6. 选校//

英伦留学圈有所谓“牛剑一档”“其他 G5 ”二档“爱丁堡、曼大三档”等各种讲法。但是笔者一直不置可否。学校很重要,但是对于研究院的申请,项目、导师(如果有)的重要性可能更大。

由于笔者对自身本科详细的规划和申请准备比较有信心,并没有特意拉开申请学校的档次,主申英国 G5 名校(由于牛津大学没有规划相关项目,所以实际上只申请了四所),剑桥是第一档,UCL 、LSE 第二档,用伦敦国王学院保底。同时申请时间顺序也是从高到低,但因为伦敦国王学院的申请还未提交就已经获得了 UCL,LSE 的 Offer 所以并没有完成申请。

之所以申请英国学校除了对英国文化的喜爱,还有曾经利用海外交换(其实是交换借宿后旅游的:)时间参访了北美包括 UT、UBC、McGill、哈佛、MIT 、宾大、哥大、纽约大学等多所学校的规划项目,甚至旁听课程,感觉并不是特别适合自己。另一方面笔者矢志读博,只是把读硕作为跳板,因此认为较短的英制一年硕士比较适合自己。

在选校的信息查找方面笔者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来浏览学校项目、梳理要求,主要在于申请时缺乏经验,现在想来如果早知道有棕榈这样的咨询机构,可以省去不少不必要担心和焦虑。除了自行查找外还可以主动联系在目标学校就读的学长学姐,这主要依靠大学期间积累的人脉,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棕榈大道平台汇聚各路优秀学长学姐,可以很好的帮助你了解欲就读学校的一手信息。

在初步选定项目之后可以开始对比各个项目的优劣,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了解项目生源构成、录取率、项目人数等信息。有些项目在学校的官网可以查到,其他的则需要透过上一段提到的学长学姐等“知情人”接洽。

//7. 实习、交流、科研准备//

笔者从大一起就积极参加各类实习,除了为大四申请准备之余也是寻找机会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

笔者在申请时,有三段实习(大陆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雅思助理讲师;香港某本地 NGO;香港某专业智库)和一段海外半年交换经历(加拿大魁北克麦吉尔大学)四次短期海外交流经历(英国约克大学暑期课程、台湾大学田野调查、新加坡/香港/北京暑期计划、泰国联合国青年学者大会),和一项竞赛成绩(港区决赛优胜者团队领队),但没有学术发表。

其实每次经历都会有不同得着,关键在于自己怎样反思总结,并在文书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8. 简历和文书、推荐信//

简历

模板简历的建立越早越好,大概就是要涵盖你参加的所有活动,可以事无巨细,但是一定要及时更新(笔者自己是 3 个月更新一次)。但是每申请一个职位或者学校项目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删改,不能期望一份简历“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方面就要有耐心和细致的习惯。

比如说某个学校项目要求提出 requires creative thinking,就要尽可能在自己简历里寻找能跟创新、创意有关的活动,并且标在显眼位置,甚至可以在职位描述里用到“creative thinking”这个字。

另外,简历强调“摆事实”而不是“讲道理”比如说与其说自己“I have strong ability in creative thinking”不如用你“通过简单的创意手段改变宿舍同学不关水龙头的习惯来”这一例子来的的有效。此外英文简历要有适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比如多用主动性、有力的动词展现你的自信。

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的书写则要与简历相辅相成,而不是全篇重复简历的内容。由于招生官要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文章并进行判断,因此语言简洁、重点突出非常重要,笔者自己的的经验就是重要的、相关的往前写,在每段开头写。

有人说“简历、文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第一稿的文书绝对不是最优秀的文书,写完简历文书后可以找师兄师姐、老师过目,也可以寻找棕榈大道的帮助。

推荐信

推荐信其实也是对同学的一道考验,很考验申请者平时的人脉积累和情商。
这都是笔者曾经有过的问题。

根据去年的经验,如果对自己了解的老师名气也大,很有“江湖地位”当然很好,但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会推荐找对你熟悉并且印象好的老师。原因有二:

首先,老师是给”你“写推荐信,他自己的成就只是作为辅助参考;

其次,名气大的老师往往事务繁多,很难说他们是否接洽你,并把给你写推荐信作为重要的事务处理。

试想你作为一位身兼多职,要平衡研究、教学、行政的教授,是否会对申请季一天内收到的 10 封推荐信邀请一一认真答复并优先处理?

另外,老师教授也是人,如果寄信时间过早往往会忘了写推荐信这回事,如果寄的过晚,不仅不够尊重老师的时间而且往往难以保证内容的质量,因此笔者自己会在申请日期截止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先征求老师意见,如果得到积极或者肯定的答复就附上自己的简历和提交推荐信的具体方法:一般是老师透过链接直接提交电子版到学校网站,很少有项目需要纸质推荐信并且邮寄。个别老师可能会要求自己 Draft 一封推荐信,这就要自己提前有所准备,但是一定要请老师过目修改。如果老师让你直接给自己写一封推荐信但是可以用他的名字发出,那或许还是换另一位肯为你花费几分钟时间的老师吧!

至于推荐信的数量,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满足申请项目的最低数量就好。以英国一年制硕士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要求至少两封学术推荐信,牛津大学会要求三封。但是如果额外想被提名大学统一分配的奖学金(比如剑桥大学盖茨奖学金, 还需要额外的推荐信)。

笔者的建议是推荐信选择上也要有侧重配合:比如一封推荐信可以是本科论文指导老师、重点专业课老师写,重点突出你的专业和研究实力;另一封推荐信则可以请与专业有关的选修课老师写,表现你广泛的学术兴趣和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推荐信的整体策略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是笔者的申请经验,希望大家能从中获益~

 

本文来自棕榈大道

Categories: 其他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