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从亚洲热到欧洲,外国小孩为什么都爱学中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让从小生长在美国的秦承华有了归属感;首次到北京的胡永涛用毛笔画出大熊猫;回国参加完短期中文培训夏令营的周荣欧希望将来回到中国工作;参加过4次“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叶子慧结识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朋友……有这么一群青少年,他们有黄皮肤、黑眼睛,却说着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以好奇的眼光看着神州大地的深厚底蕴,感受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利用暑假,他们到访中国,在既陌生又亲切的土地上,留下了探寻的足迹,还以稚嫩的中文记录下了他们眼里的中国。
近年来,利用假期,回到中国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或夏令营,成了不少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国、学习中文、感受中华文化的新选择。当然,这背后是家庭的态度,既包含了父母的期望,更是华裔青少年自己的决定。对他们的父母而言,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融入居住国文化的同时,不要忘了根,能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之中有根本、有持循,今后能找到回家的路,中文以及中华文化正是桥梁纽带。
对孩子们而言,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文的价值日益凸显。学好中文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选择。华裔青少年生活在海外,学中文的主要途径是当地的中文学校。但无论课堂设计如何丰富多彩甚至深入有效,对于学习语言、感知文化而言,都不能跟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环境相媲美。如果将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外语,当然要“身临其境”,感知中文的灵动、多样和美感,这是海外中文学校天然的局限所在。于是,全方位营造汉语语言文化甚至生活环境的夏令营等营团活动应运而生。
学生们短期到访中国,四处走走,亲眼看看,沉浸在鲜活的中文环境中,他们的中文能力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也加深了。语言不仅是人际间交流的媒介,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在这一平台上,人们由疏到亲,由远到近,彼此认知,实现了文明互鉴。身在海外的华裔家庭的孩子们如果一开口能说出“你好”“再见”,自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对他们来说,到中国学中文更意味着对自身血脉的追寻。
1人生因汉语更加精彩
亚洲“汉语热”升温,孟加拉公立中小学学生在体验剪纸文化“当我穿上漂亮的裙子,在舞台上跳起中国舞的时候,便下定决心要学好汉语。”官佳佳仍记得读高中时打开汉语之门的那个场景。如今,做汉语主持人、教汉语等成为已从大学毕业的官佳佳的日常。对25岁的她来说,汉语不只是熟练掌握的一门语言,更是未来的事业所在。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像官佳佳一样,选择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孔院文化活动现场汉语之花绽放各国随着中泰两国在旅游、农业、交通、科技等多领域展开广泛合作,汉语在泰国已成为除英语以外的第二大外语,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约97万人学习汉语。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前来咨询和报名汉语课程的当地民众越来越多。这所成立于2005年的孔子学院,现已培养约6000名学员,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汉语言文化中心。据云南大学在孟加拉国承办的第二所孔子学院,在达卡大学附属中小学乌冬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这是汉语课程首次进入孟加拉国的公立中小学,也是汉语进入孟加拉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良好开端。
近期,沙特宣布将中文纳入沙特各级各类学校及大学教育相关课程,使亚洲“汉语热”再度升温。此前,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柬埔寨等国都已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正式课程开设。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在汉语课堂上“改变了我的生活”“汉语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从官佳佳决定学汉语开始,生活便在悄然间发生了变化。读中学时,她常常参加中国文化活动,与中国老师一起写书法、编中国结,汉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大学毕业后,官佳佳选择的工作均跟汉语相关。“我比较喜欢做汉语教师,但教学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官佳佳说。“在孔子学院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良多,也想把经验分享给更多想学汉语的朋友,让他们的人生因汉语而更加精彩。”官佳佳的这番话道出了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心声。
推动人文交流合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汉语这个桥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中国、感知中国,拉近了自己与中国的距离。“文化交流和语言交流同样重要。赴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完成学业之后,不仅学会了中文,还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回国之后,既可以和周围的朋友分享关于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知识,也可以推动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纳飞斯说,“我所有的工作都基于让泰国人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更加了解泰国,推动中泰之间的交流。未来,我还想建立一个汉语俱乐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官佳佳说。
2海外学中文涌动“低龄潮”
中国国际地位密不可分近日,佩茨伍德中英双语教学幼儿园在伦敦成立。有评论认为,该中英双语幼儿园会令当地的中文教育达到一个新水平,让热衷中国文化和语言学习的当地人和华人社区有了让子女在学龄前学习双语的环境。去年9月,德国首家公立中德文双语教学幼儿园——“熊猫”幼儿园在杜塞尔多夫开园。该幼儿园的成立,为德国家庭提供了感受中国文化、学习中文的新渠道。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曾撰文指出,据估计,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低龄化平均水平可能已达50%,一些国家甚至达到或超过60%,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低龄汉语学习者比重增大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郝晓荣所带学生完成的节日海报。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院中方院长徐海铭有着多年的海外汉语教学经验,据他介绍,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洛尼亚、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等地,不少小学都开设了汉语课,这一势头方兴未艾。“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和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以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院为例,我们有名8岁的小学员,已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三级,达到了意大利大学生申请到中国留学的汉语要求。”徐海铭说,“同时,目前意大利各孔院在小学开设汉语教学点和孔子课堂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从侧面说明海外汉语学习者的群体中,低龄学习者的比重增大。”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见证了汉语学习在法国的变化。他说:“如今,在法国民众的心中,汉语被家长看做可以为孩子选择的语言之一。”白乐桑的观察有具体的数据为证——2016年法国有7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其中,约5.2万名中小学生在学汉语,远超2004年。在地处非洲中东部的卢旺达,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爱上了中国语言文化。不少小学希望与孔院合作开设汉语初级课程,满足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盼,将来能直接与中国人交流。
相关调研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是高等教育机构的8倍。美、英、法、泰、韩等众多国家汉语教学从大学迅速向中小学延伸,K-12(从幼儿园到高中)成为汉语教学最重要的“增长极”。新西兰2010年仅有1万名中小学生学习汉语,2015年达到4万人,汉语成为增长最快的一门外语。
中国发展是根本原因
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低龄化,离不开各国政府的推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是相关国家对汉语教育的认同与支持,也是低龄化可持续的重要因素。2016年,英国政府宣布正式启动中文教学项目“中文培优计划”,计划在2020年底前投入1000万英镑,培养出至少5000名能用汉语交际的年轻学生。“在法国,过半数的学习者是中小学生,说明汉语被作为正规的科目纳入了法国国民教育体系,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白乐桑说。对于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低龄化,徐海铭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文的价值日益凸显。目前全球的“汉语热”呈低龄化发展态势,全世界都在想着如何激发和培养少儿学习汉语的兴趣;相比之下,国内我们的青少儿学习汉语也就更加不能掉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