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美本申请走心建议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日前,世嘉和容与公益留学平台——异乡League合作,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精彩的美本申请讲座。即将今年(或明年)申请的你,准备好收下这份锦囊了吗?

本次讲座主讲嘉宾Jean是世嘉和容金牌顾问,Harvey Mudd College校友和前招生部主任,目前在美国顶尖走读高中担任升学辅导办公室主任。Jean从事大学招生工作的10余年中,阅读了15000至20000份申请材料,除给Harvey Mudd学院审阅申请资料之外,也给奖学金申请者和一所州立大学审阅申请资料。最近20年来,Jean辅导了1500多位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积累了丰富的申请指导经验,也帮助众多学生进入到普林斯顿、加州理工、斯坦福等顶尖学校及常青藤级别学校。

世嘉和容优秀学员Nancy在去年的申请过程中得到首席顾问Hector的精准指导与帮助,除了收获梦校Pitzer学院的offer,还与朋友成立了异乡League平台,旨在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进入理想的大学。本次讲座,Pitzer学院的Nancy学姐、UC伯克利的Ronaldo学长和USC的Andy学长分享了他们申请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和心路历程。

以下是本次讲座的精彩内容。

01选校:

从了解自己开始,大学排名作为参考

很多同学已经了解到选校要选择最适合自己、与自己最匹配的大学,那么选校应该从哪里开始,要注意什么呢?

Jean认为寻找最匹配的学校应该从了解自己,而不是从US News等学校排名开始。了解自己,即先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与选校需求。选校考虑的要素离不开自己喜欢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学校规模、感兴趣的专业和方向、学费、自己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否具备运动特长等,在“知己”的基础上“知彼”,再了解学校——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文理学院还是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强势专业、校园文化、申请难度等。

喜欢小班级、期望与教授同学有更多互动的学生可以考虑文理学院,而综合型研究大学班级规模较大,教授对每个人关注更少,因而更适合独立自主的学生。很多家长担心文理学院资源少,学生没有很多机会,但实际上,文理学院的教授不需要带研究生,所以把10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本科生教学上面,也让学生更容易获得研究机会。

此外,很多文理学院通过建立联盟、资源共享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如麻省五校联盟,包括:阿姆赫斯特学院、史密斯学院、曼荷莲、罕布什尔学院和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以及著名的克莱蒙特五校联盟,包括:波莫纳学院、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匹泽学院、哈维穆德学院和斯克瑞普斯学院。

参与联盟的学校由于彼此距离较近,可以共享课程和活动资源,学生可以选其他联盟学校的课,即使不是某个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一些很热门的课,如哈维穆德的计算机科学课在克莱蒙特五校中最受欢迎。

此外,文理学院与综合性大学也开设有合作项目,如Bard学院与哥大的3+2合作项目,学生前三年在巴德学院学习,在满足哥大要求的情况下,就能进入哥大的合作项目,从哥大毕业和获得学位。

学长学姐说:关于选校和大学排名

Ronaldo:

我想学机械工程专业(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最后在密歇根大学和UCB里选,这两所大学工程专业都很强,航空航天工程不相上下。但是,密歇根大学在底特律,经济不太好,找工作和实习的机会不多,冬天也很冷,所以我最后选择了UCB。

我认为所有排名都是很主观的,考虑的因素不同,所以有一定的偏见。比如,USNews是美国的排名,英国的QS和Times就对英国的学校情有独钟,还有中国的大学排名。我很明确学习机械工程专业,UCB在这方面是很靠前的。总的来说,我认为要理性看待排名。

Nancy:

我选校的时候,先看了我感兴趣的社会学、传媒专业的专业排名,然后在排名前20、30的学校做筛选,我比较喜欢文理学院,因为规模小,和同学教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我觉得每个人要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氛围,也考虑一下气候因素,我个人比较喜欢加州的气候。
有很多大学排名,都不太一样,我认为大学排名可以做参考,但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确定一个范围。如果自己确定专业,建议看专业的排名和根据个人因素做匹配。比如CMU综合排名很高,但主要优势在理工科,特别是它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最好的,但如果我想学社会科学,CMU就不一定适合自己。另外,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是在两个不同的排行榜,所以对文理学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文理学院的排名。

Andy:

我选校的时候比较注重的是地点,因为熟悉加州地区,所以申请时候虽然也申请了纽约和波士顿的大学,但我更倾向于加州,最后选择了USC。

02申请

美本申请最新数据,竞争依旧激烈

Jean给在座的同学和家长分享了最新的美国大学申请数据,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大学录取率在10%以下,如芝加哥大学(6%), 杜克大学(7%), 达特茅斯(8%), 西北大学(9%), 以及斯坦福大学虽然不再公布录取率,但其录取率被估计为4%左右。

就加州系统学校来说,UC系统最好的两所大学UCLA和UCB在2017和2018年的录取率都在20%以下,并且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到2018年的近10年间,UC系统的总申请人数从9万多人到18万多,几乎翻了一番,特别是国际生的增长速度更快,从2009年的5千人猛增至2018年的24000人。面对日趋竞争的申请局面,UC系统学校是国内学生和家长普遍考虑申请的学校,因此, Jean建议大家在申请时不要仅申请最好的两所,而是多选几所加州学校,增加录取的概率。

此外,几个重要的申请趋势包括:

1,顶尖大学新生有40-50%是在ED早申请阶段录取的。因此,建议大家合理安排标化考试,尽早考出成绩,并且选择合适的ED学校,利用好ED的机会增加自己的录取概率。

2, 对大学的展示性兴趣(demonstrated interest) 很重要。美国大学希望录取对自己的学校真正感兴趣的同学,因此,能通过实地访校、与招生办积极沟通、参与面试等方式适当展示自己对学校的强烈兴趣,无疑可以增加学校对自己的好感。

3, 商科、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仍是所有专业中竞争最激烈的专业,选择这些专业需慎重。

4,很多学校用等候名单(wait list)来进一步筛选申请者。

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完整的自己

美国大学招生时采用综合审阅方式 (Holistic review),即使申请人数量巨大,如UCLA的申请者多达11,7000名,也采取综合审阅的方式。这样的审阅方式与只看成绩的方式相比,会给更多学生机会,审阅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背景、克服的挑战、课外活动、推荐信、特殊才艺、种族等。
除在校成绩外,综合审阅方式中的其他因素包括:招生官或校友面试;推荐信;标化考试, SAT2、AP考试;展示性兴趣(demonstrated interest);ESL因素(即学生英语水平是否足够,是否需要学习ESL项目)等。

Jean提醒大家在校成绩(GPA) 是美国大学最看重的方面,因为这反映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其次是标化考试成绩(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尤其是阅读和写作部分),GPA和标化成绩好比美国大学的敲门砖,通过这两者的考验,招生官再通过了解学生的课外活动、文书等其他方面把学生的形象完整起来,看学生是否与学校匹配。在课外活动方面,要做自己真正感兴趣、体现自己个性特色的事情,并在感兴趣的领域持续、深入的做。

学长学姐说:关于标化与课外活动

Ronaldo:

学校成绩比标化更重要,标化虽然也重要,但不是你能去哪个学校的标准,只是一个敲门砖,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

课外活动方面,我从小就喜欢机器人、科技和发明东西,高中参加VEX机器人比赛,自己找到学校的校队,担任校队队长,也带领私人队获得世界第九名的成绩。我觉得这个兴趣比标化更重要。

Nancy:

标化成绩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能考多高就考多高,但它不是保证性因素,只要达到每个学校的平均分数区间,就有被录取的可能。

课外活动方面,我之前兴趣很广泛,参加的活动从爵士乐队到摄影、美术、田径队等,但没有特别突出的活动,后来意识到要做减法,于是摸索着找自己真正的兴趣,最后集中做公益、社会科学和摄影这些方面。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可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多去摸索,在高一、高二多尝试,到高二慢慢专注和做精一些,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就持续、有成长性的、深入的去做。

Andy:

要首先重视学校的GPA,做到最好、挑战自己能做到的最难的课,其次是努力提高标化成绩。
课外活动最重要的是兴趣,只有感兴趣的才能坚持下去;另外,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如果做了很多种类,但没有一个活动能做出成就,这样也是不好的。大学很重视看每个活动的时长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所以,我觉得要做精并且按照自己的爱好做。

申请文书、访校与面试

作为申请中唯一能体现学生个性和故事的地方,申请文书要达到三个目的:展示自己的声音和思考,讲出自己的故事,体现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其中,故事的独特性体现在故事、经历本身就很独特,或者展示不同的讲述方法、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在提高英文写作,尤其是申请文书写作方面,Jean给中国学生的建议是:
1. 多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丰富的输入才能有自如的输出。泛读他人的作品,不限于申请文书,而是多读小说和非虚构作品,思考书中的写作风格、声音、故事有何不同之处。
2. 多写:如果学生对写作缺乏信心,会比较难开始,但是需要多练习、有耐心,不断尝试,一定会越写越好。建议大家经常写日记,习惯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记录思考。
3. 多讲:多讲故事,习惯用英语讲述故事和习惯讲述自己,熟能生巧。

学长学姐说:文书、访校与夏校

Ronaldo:

我在文书中写了个人经历和课外活动,让招生官能通过文书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文书里写到的所有内容都是真实的。

我觉得访校很有必要,更能感知学校实际是什么样的氛围。我刚开始去美国的第一年,很喜欢加州理工,去访问了加州理工,但是感觉学校死气沉沉,校园很小很安静,没有自己的初中校园大,虽然这个学校理工科很好,但想到大学四年都在这里学习,还是觉得不适合自己,让我觉得大点的校园更适合自己。

我觉得参加夏校是学生了解一个学校的途径,体验一下是不是真正对这个学校感兴趣,但不能保证一定会被这个学校录取。我有同学也参加了UCB的夏校,但是没有被录取。

Nancy:

我觉得写文书不要想招生官想看什么,而是想把自己最真实最立体的方面展示给招生官,Hector帮助我润色了文书以及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但是老师在给出意见的同时,还是要自己做决定,如果觉得不太像自己,就尽量贴近真实的自己。写文书的过程是从自己出发,慢慢发现自己的过程。

访校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多了解学校,在访校的tour中会有学生讲解学校的特点,可以面对面了解学校。我本人是适合面试的性格,我觉得能展示在文书中没有体现的特点,让整个人更立体鲜活地展示在招生官面前。我一共面试了六七个学校,是自己跟大学约,包括线上Skype面试和线下的。如果访校顺便约一个面试也很方便,能让招生官更直接的了解自己,所以如果自己擅长面试,而且对这个学校非常感兴趣,就建议去访校和顺便面试,会对申请有很大帮助。

夏校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去一个学校的夏校并不代表一定会增加被这个学校录取的概率,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参加夏校能对学校多一些了解。

Andy:

作为美高的学生,我的英语和语法基础会好一些,在Hector指导自己文书的过程中,我先自己写英文初稿,写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然后Hector跟我一起讨论哪里可以详细写、哪里可以略写或删掉。写文书是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反复改的过程中文书会越来越好。

我申请时没有参加学校面试,访校是自己去访问的,没有参加学校的tour。我觉得不面试不会减分,但面试有可能会加分也有可能减分,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看自己是不是适合面试。
关于夏校,我当时去了康奈尔的一个夏校,发现康奈尔虽然是个好学校,但并不适合自己,环境比较乡村,所以经过夏校的学习,决定不考虑这个学校。

03总结

说在最后,关于申请的其他建议

讲座最后,Jean给在座的学生和家长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1、选校名单要均衡,包括冲刺学校、匹配学校和保底学校。尤其注意的是,即使是保底学校,也要是自己真心想去的。
2、做真实的自己。从课外活动到文书写作,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选择发自内心感兴趣的活动和展示内心的真实声音。
3、尽早开始规划。早一点规划可以减轻很多压力,让自己对申请过程有更多的控制权,从而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标化考试等。
4、倾听专家的建议。申请过程中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应倾听专家的建议,而不是盲目相信不准确的、不诚实的信息。
5、学生主导申请过程。在申请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而非家长主导,家长的角色更多在于倾听和支持孩子。

学长学姐说:申请中的困难和上大学的意义

Ronaldo:

对我来说,申请中最困难的事就是时间管理,从8月到11月的申请写了很多文书,经过很多次修改,同时也要兼顾标化、学校成绩、课外活动等。我每天下午3点放学参加机器人的活动到9点,写文书通常是在深夜写到凌晨。

上大学的意义在于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因为我们认识的人、结识的朋友会改变我们人生的走向。我从同学朋友身上能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可以学到很多,上一所好大学就能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大家有独特的见解。

Nancy:

我觉得最难的是要做出一系列选择,选哪个学校,是否要面试,标化考试要考多少次等,每一步选择看似很小,但都会影响最后的申请,所以要逐渐摸索,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好大学能帮助自己筛选掉一些同学,从而接触到优秀的人,开阔视野和自己的边界,会发现身边的人在做不同的事,有新鲜的观点,从而让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Andy:

我觉得保持心态最难,申请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压力,从父母、朋友、老师、顾问那里都会有很多压力,当然申请结束之后在等待结果的时候也很有压力。

最后,用三位学长学姐的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发生的挫折积极去面对,不断给成功积累经验。了解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想法,就会每一步走得坚定。

Categorie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