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如何制胜标准化考试”系列访谈之托福/GMAT

Published by jsjjyuxi on

考试

访谈背景:在我们7月份的巡展中,我们和大家分享了标准化考试成绩在申请中的重要性。巡展结束后,很多家长希望我们可以就“国际学生如何在标准化考试上加以准备”这一问题上做一些分享。因此我们邀请到几位标准化考试及教育的专家进行访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们系列访谈的第二期,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一位英语学习及教育的高手针对托福/GMAT做出分享。

背景介绍

Sophie Tao

北师大实验中学学霸,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研究生申请被MIT Sloan 商学院、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录取。托福113(99%);GMAT 770(99%)(满分800)。陶老师认为:英语能力要靠长期积累,但是标准化考试是有捷径的,最重要的是摸清题型,善于归纳总结。

访谈开始

针对在大学时期就需要参加托福和GMAT考试的考生,你觉得应该如何安排这两个考试的时间?

托福是英语语言能力考试,而GMAT是默认考生母语为英语的综合能力考试(数学、逻辑等),因此备考时间应该视考生能力而定。如果英语能力较差但逻辑思维较强,可以侧重在托福的准备上,反之亦然。两者考前准备上没有太多关联,因此先考托福或先考GMAT影响不大,从考生心理角度来看,可以先考自己较为擅长的考试。

托福和GMAT考试各自准备起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如我前文所述,两者考察侧重点不同。托福是语言能力测试,因此语感的积累和语言应用上的锻炼(如听力、口语、写作)很重要,除了长期培养英语能力,应试技巧也是可以通过短期加强训练获得提高的。而GMAT更多的是考察逻辑和思维能力,在初步熟悉题型后,迅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通过练习专项击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式。

如何控制考试速度?

托福考试不存在难度自适应调整,因此平时练习和后期模考时严格控制时间,考试时按照自己平时练习的节奏做题,切记不要因为纠结而恋战就好。练习时应养成每个section留4-6分钟富余,可以回过头解决一开始不确定的问题。

而GMAT因为是难度自适应的考试形式(前面答题的正确率越高,后面出现的题目越难),因此在平时做题时,每个section前三分之一的题目应该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强迫自己把时间压缩到整个section时间的1/4以内,这样才能在题目难度增加后仍有足够时间答题。至于如何压缩时间,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多练习啦。

托福各部分准备起来,你有什么学习建议给到大家吗?

托福分四部分: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对于大部分中国考生来说,是以:阅读<听力<写作<口语这个顺序难度递增的。因此备考时首先确保把应得的分拿到手,也就是说阅读和听力尽量不失分。然后对于口语和写作,一个是多练习,另一个是多总结。所谓的口语和写作“模板”并不是说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多练习从而发展出自己熟练掌握的语言模式,比如论证的逻辑如何推进、常用的论据、一些有亮点的好词好句等等。

GMAT各部分准备起来,你有什么学习建议给到大家吗?

GMAT一共分四部分:数学、逻辑、语法和阅读理解。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数学和阅读理解是比较容易的环节,只要花一点时间熟悉语言和题型即可,争取不失分。而逻辑和语法的难点在于适应题目的思维方式,建议大家花一些时间做题,如果有辅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总结分析,了解自己的薄弱项在哪里,然后再针对薄弱项进行更大量的练习,一定会有所提高。

英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大家提高英语水平吗?

相信大家都知道语感的培养是语言学习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时间的一步。我建议大家每天花30-60分钟,读一些有深度的英文文章,比如Wall street Journal、the Economist等杂志都是很好的材料。一方面这些严肃媒体的文章带有一定学术色彩,不论是语法还是用词都是严谨并且有深度的,很适合作为应试外拓展学习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时事,增加自己口语、写作等应试时的素材。一开始读这些文章时肯定会觉得吃力,但是一旦强迫自己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太难,对塑造语言能力非常有帮助。

至于听力的培养,看美剧或电视节目有一定帮助,只要摆脱字幕的影响就好。除此之外还可订阅一些网络学习资源,比如上文提到的The Econmist有自己的Youtube频道,可以时常看看原文新闻,也是很好的练习。

你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学霸。是否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经验和好的学习方法?是否有什么你觉得应该避免的学习习惯(不局限于英语学习)?

对于在校学习,很多学生的常见误区是上课不集中注意,下课后花大量时间自己琢磨。其实上课如果能专注听讲、认真思考,在相同时间内的收获会比课下自己摸索要强太多。因此一定要强迫自己养成好好听讲的习惯。

另一个好习惯是有问题要及时记录并且提问。学习时遇到疑问,如果没有随手记录的好习惯,很可能过后就不记得当时的疑问了。这样的困惑累积多了,必然会成为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并且及时获取解答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很多同学在平时学习时,会不自觉地在自己本身就学的比较好的科目上花费更多时间,这是很自然的一种心态,但也是需要克服的一种心态。因为强项只需保持,而弱项上才更需要多花时间去提高,从而突破学习瓶颈。

最后想再次强调,善于归纳和总结对于高效学习非常重要,尤其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一定要尝试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可以适当借鉴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建议。只有总结的多了,才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没有其他捷径。

Categories: 其他